书城成功励志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2453300000037

第37章 刘永好成功之道31

这符合市场的需求、政府的政策,也符合农民的意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当这四种力量和谐统一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会面临重大变革,就是向现代农业的伟大变革。

总理表示,现在中国有这么多人脱离了农村,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要对此认真研究。要做到研究在前,有所准备。

2.动员农民回来养猪

肉价高涨,让养猪业显得“风景这边独好”。受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国际投资银行、外贸企业接连亏损或倒闭。继高盛、德意志银行等投行在中国“圈地养猪”后,多位房地产老总也在楼市低迷时纷纷投身养猪场。包括中国IT精英网易CEO丁磊也高调宣布进军养猪业。

互联网和养猪,一个是高科技,一个是农业,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因为网易创始人丁磊的介入而结成为一体,而丁磊也因此成为中国“IT养猪第一人”。

丁磊说,养猪的想法起源于自己对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关注,他无意中和公司几个高管聊起养猪,不料大家一拍即合,前期准备拿出几千万元来尝试这件“大家都喜欢做的事”。

建立生态养猪场并不算稀奇,不过,网络起家的丁磊要将养猪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创办一个养猪网,将养猪的全过程放在网站上直播。同时,当消费者吃到猪肉的时候,还可以上网查到这头猪是怎么养出来的。

最时尚的人都去养猪了,是件好事。刘永好打趣道:“以前人家都觉得养猪土,搞互联网的人都很时尚洋气。现在,最时尚的人都去养猪了,这下可就改变了人们对养猪的人的看法。而且,连IT界的精英人士也养猪,恰恰说明畜牧行业是有潜力有前途的。”

金融危机大的背景下,养猪这个话题也赋予了新的意义。2008年是猪肉涨价,而2009年则是猪肉跌价。盖房子不如种水果,种水果不如养猪,丁磊都来养猪了,全国人民好像都来养猪了。

但2009年毛猪的收购价已经从18元/斤下跌到了10元/斤,除了规模养殖以外,普通养猪户2009年都亏本。每户养三、五头猪的农户抗风险能力很低,价格一波动,就很容易亏本。

有人问刘永好怎么样才能把猪肉的价格降下来?刘永好称,现在不是没有办法,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刘永好建议,农民朋友扩大养殖规模,联合起来养猪,组建养猪合作社、养鸡合作社。这样做是有发展潜力的,是现代农业的格局。

最近几年,刘永好一直在尝试和探索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而农户不是简单的农户,而是养猪合作社、养鸡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政府、银行、保险、大中专院校、肉食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服务产业链。形成肉蛋奶产业链的规模发展。

这极大地帮助了他们,农民饲养的也不是几头,而是是几十头、几百头,甚至是几万头猪,让农民形成稳定的收入,而城市人吃的是可追溯源头的健康食品,食品安全有了保证。如果这种模式经过区域的成功探索,在全国推广,对国家的贡献就大了。

中国农产业的发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体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之后,那时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获得极大提高,中国农业经历了一次质的腾飞;第二个阶段是“文革”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再次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基础由此奠定。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农民的收入增量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量,但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产业发展相对慢一些,企业收益比较低,很多从事农产业的企业都倒闭了。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差距:城市收入高,农村收入低。

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经济发展得很快,甚至刚开始的几年,农民的收入增长高过城里面人收入增长。一个卖荷包蛋高过了做原子弹的,那个时候确实农民收入的成长让城里人羡慕,让知识分子羡慕。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城里面的经济增长要远远大过和快过农村经济的成长。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城市经济和工业突飞猛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之一了。而中国的农业相对成长很慢,开始远远慢于城市经济的成长,慢于工业经济的成长。

这样好比一个人一样,一个人长有两条腿,假设一条腿是工业,一条脚是农业,工业这条腿特别长,城市经济特别长,而农业这条腿特别短,走路就会不平衡。这样对一个人不好,对一个国家也不好。

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中国的农业面临的是八亿农民。假设农业、农民、粮食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将是个非常大的制约。

很多人到城市看,感觉北京很不错,上海也很不错,甚至到成都、重庆这些西部的城市看都很不错。但是要到农村去看一看,依然存着低收入的人,甚至有的地区依然存在着温饱问题。农民朋友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却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说明中国的经济就完全好了。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进城,城市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在13亿人口的结构中,以前大约有七八亿在农村,而随着经商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增多,包括他们的家属,大约又为城市消费人群贡献了3亿人口。他们不再是农业的生产者,而是变成了城市农产品的消费者。这样,一增一减,城市消费人群就多出来3亿多,而农村减少的人口,又都是精华部分。

这种人口结构的重新分配,其实就导致农村形成了一个空当:首先劳动力减少,其次就是养鸡、养猪的农户也相应减少,这就导致粮食和肉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形成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近年来城市消费人群对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期待不断提高,也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已经成了中国制造安不安全的焦点问题。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消费人群就越是需要物美价廉的安全食品。至此,一个新的农业格局调整价值链形成:首先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农民选择进城,而市场又需要物美价廉和安全的农产品。

农村问题存在的最核心问题是:中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少,农民的基础太薄,中国农业运作模式相当传统。中国有8亿农民,有两亿个生产单位,就说两亿个家庭农场,每一个家庭农场大概有30口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有十几只鸡,农民的收入不高,所以农民选择脱离了农业,脱离了农村到城里面打工。

很多偏僻一点的农村地区,往往一年到头很少看到年轻人,甚至还有妇女,现在年轻妇女都不在家,去城里面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或者小孩,这种格局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农村的经济要有新的发展,农业就要转型。所谓转型,就是要从传统小农经济转为现代规模的现代农业。怎么样转向现代农业,这是大课题,大学问。这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抓住农村改制的机遇。

拿养猪来讲,新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帮助一些到城里面打工农民。他们打了几年、十几年,年龄四十岁上下,在城里面因为年龄偏大了,工厂不欢迎他们,但是他们年龄稍微大一点有叶落归根的想法,同时他们在城里见了市面,而且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有几万块,十几万一块,他们想发展农产业,做什么呢?

3.构建六方合作体系

要做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是很难的,拿农产企业来讲,养鸡养多了以后,行情好的时候可以赚一些,行情不好的时候亏得一塌糊涂。所以养殖企业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几乎都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是2.5亿户农民,而农民养鸡、养猪是不算场地成本,不算房子成本,不算饲料成本,不算劳动力成本,他们养鸡、养猪就是换点钱过日子,高也卖,低也卖。虽然农民不算成本,但做企业要考虑规模,各项开支都要算做成本,企业怎么跟他们竞争?

而现在农民自愿地减少,或者说是放弃了小农生产的养殖方式,给市场留下了缺口。从这个角度讲对企业是大好时机,意味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机会到了。所以对农业企业来讲是好的,对我们国家来看也是好的,借助这个机会,打造现代大规模的企业,成本相对能够控制,可以测算,而且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每个环节可以安全,这就是我们国家开始走向现代农业的真正的起点,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国家农业社会的革命来到了。

现代农业企业是个什么概念?

在刘永好的理解里,销售至少100亿元。更重要的产业链规模,产业链的体系,养殖、食品加工等等,联系着千千万万农民朋友,是一个体系的建设,而这个体制的建设非常重要,国际上很多的大企业都是这样的。

新希望就动员农民朋友回来养猪,不是传统的养几头猪,而是至少要养500头以上的猪,新希望把这些愿意养猪的,而且有一定积累的,年龄偏大的农民一个一个造成农场,养猪场。而家庭农场他们几万块不够的,这个时候需要银行的支持,银行往往不给他们贷款,因为他们没有抵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