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2453300000042

第42章 刘永好成功之道36

产业化扶贫,就是先向农民提供优质的玉米种籽,然后再回收作为饲料生产的原料,把饲料让利销售给农民,并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甚至有的地方还收购农民出栏的猪、禽进行肉食品加工,这样,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的扶贫模式。

到2000年,西昌地区希望饲料公司共培育出500户科技养殖示范户,带动了凉山州贫困人口中的2万人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1.5万人通过发展养殖业摆脱了贫困。而公司在6年时间里也为自身创造了3亿多元的收入,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3.“光彩之星”

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史书上,文学作品里,对商人的评价总是不高,总觉得商人都是不好的,都是为富不仁的,总之,商人是被看不起的。也确实存在,有些商人弄虚作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

要想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仅靠国家的好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企业自身是否能做好,对国家是否有贡献,对社会公益事业是否做到了企业应该做到的事情。

当1994年国家颁布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刘永好正在北京开工商联会议。他找到几位民营制企业家说:“我们是好政策的受益者,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些我们能够做的事儿以回报社会?大家觉得非常好。结果是我联合了九位民营企业家发起了一个叫‘光彩事业’的倡议。什么叫‘光彩事业’?就是我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把一部分财力、一部分经验带到相对贫困的地区,在那里投资建厂,在那里招收员工,在那里按章纳税。如果,我们先富起来的人都去做这些事情,渐渐地,我们的商人就会被认同。

一个人,当赚的钱已经能够满足他的生活需要的时候,钱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就是被人尊重,被社会认同了。“光彩一号工程”,是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西昌建成的第一家饲料生产企业。随后,他相继在贵州、江西、河南、山东等“老少边穷”地区,建起起了23家光彩事业扶贫工厂。

1995年1月,希望集团投资一千五百万元,又在建贵阳建立起一家“光彩事业”扶贫单位——贵阳希望饲料有限公司,这座具有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厂房、二千六百平方米库房等配套设施的工厂,也仅仅只花了三个半月时间,就可达到年产饲料可达十万吨。

刘永好又派出三十名科技人员,深入到毕节、修文、织金、绥阳、开阳、息峰、龙里等边区贫困山区,传授技术,使二千户农户走上科学养猪致富之路。有一位苗族老人养猪养了二十六头,收入近二千元。老人激动地说:“我几十年才看到致富的希望,感谢共产党,感谢'希望”。

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举办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永好又同河南信阳县签订了创办信阳希望饲料公司的协议。刘永好兴致勃勃地说:“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是我国的老革命根据地。那里涌现出许世友等八十一名将军,三万多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个地区至今大多在贫困线以下。信阳县是国家划定的贫困县。我们要为革命老区献出一份爱,做出一份贡献。”

他们制订了一个“光彩事业大别山希望饲料工程”的计划。第一步投资一千七百多万元,建立年产十万吨的饲料厂,选择烈士的后代,对他们做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大别山区重点发展养殖业。

除希望集团之外,全国有近三千名私有制经济人士投入到“光彩事业”中来,首期建立起了三百多个项目,产值达到三点六亿元。他们本着“爱国、敬业、守法”的宗旨,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缩小与东部的贫富差距,共同富裕。这也是“光彩事业”的目标。

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富了,投资企业也获得盈利回报。长期从事“光彩事业”报道的孟祥林称:以刘永好为代表的一大批从事“光彩事业”的企业家,自身企业也借助“光彩事业”获得了大量资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经常是组团到贫困地区考察投资,一般是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带队,当地政府都是一把手接待,会拿出最好的投资项目和政策,这是单个企业去投资不能比的。

“光彩事业”的兴起有自己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经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十多年的发展,个体、私营制经济已积蓄积起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一批受益于党的政策“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家逐渐孕育出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愿望。而“光彩事业”的构想为他们实现这种愿望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光彩事业”开展之后,取得的成绩斐然,有口皆碑。中西部贫困地区受益颇多。据《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5年5月17日报道,贵州省实施光彩事业10年以来,共有省内外700多家民营企业在贵州投资,建立“光彩事业”项目792个,到位资金112亿元,另外为贵州贫困山区捐款捐物3亿多元,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3.8万人次,解决了农村贫困山区11.4万人的就业问题,安排下岗职工21.14万人再就业,近27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

1996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为“光彩事业”题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共同富裕。”

1997年,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刘延东对光彩事业作了总结:“光彩事业”已经走过13年的路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们相信,光彩精神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光彩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为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国际社会消除贫困、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光彩事业”的不断开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兴趣。

1999年3月,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派出考察小组专程来华对光彩事业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

联合国官员先后多次来华考察中西部地区“光彩事业”进展情况,参加相关研讨会,评价甚高。一些联合国官员说,像“光彩事业”这样有明确宗旨,有成熟理念,有全国性组织,以群体行为持续不断开展扶贫的,在国际上绝无仅有。

2000年5月,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胡德平率团出席联合国特别联大并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光彩事业的文化理念》的演说,第一次在联合国舞台上阐述了中国光彩事业的实践和文化理念,引起各与会代表团的热烈反响。

联合国经济社会部主动建议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以非政府组织身份,申请加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0年,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正式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并成为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特别观察员,获得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发言权。

从此之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走出国门,参与建立了中非商会,帮助中国和非洲开展贸易、投资活动。光彩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非洲大陆,力图为人类摆脱贫困多做贡献。

“光彩事业”对政府有效,对贫困地区也有效,对企业和企业家都有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效益成本很低。而靠捐款和慈善,在中国现行制度下,就如古代时的“传冰故事”,一块冰在每一个人手里传,到最后一个人手里,冰只剩很小了。而非政府组织靠市场的办法来扶贫是有效的。

刘永好希望,“联合我们的员工、相关的合作者、利益群体共同努力,尽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帮助社会、帮助农民、帮助广大的消费者”。

后来,为了纪念这一行动,中国天文学家发现的一颗行星,被命名为“光彩之星”。刘永好称,“参加这个命名大会时,我感觉到非常的骄傲”。

刘永好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的概念:“联合我们的员工、相关的合作者、利益群体共同努力,尽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帮助社会、帮助农民、帮助广大的消费者”。“1994年,我联系了十位民营企业家,倡导和发起了扶贫的光彩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光彩事业已形成燎原之势,使得数以万计的企业家参与到里面去,使得数百万的农民朋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2008年,距离刘永好当年捐助希望工程又过去了15个年头,又是这一年的3月份,刘永好在四川启动了一项“新希望新农村扶助基金”,用于解决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民面对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而相对于15年前的5万元捐款,这一次,刘永好在这项基金上总计投入将近上亿元人民币。

曾经身为中国首富的刘永好不止一次与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见面,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够将如此多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也许曾经在比尔?盖茨手下打工的唐骏给出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当你通过创业拥有了与比尔?盖茨一样多的财富以后,那时的你也会拥有和他一样的‘爱心’。”

金融危机对于他掌控的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商新希望集团看上去并没有直接的冲击,刘永好表示,“新希望集团现在也是在打一场硬仗,但是放心,金融危机对于已经进入成长期的新希望来说,不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