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2453300000041

第41章 刘永好成功之道35

每一个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欧洲,不管是黑皮肤、黄皮肤还是白皮肤,注定了生命也就是一百年以内。既然知道生下来一百年以后,就会走,人的生命价值在哪里?

做企业跟做人一样,生命的意义在于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给自己制订目标,不断完成这些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欣慰。我们去旅游,不在乎到了终点究竟怎么样,而在于于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而在于整个过程中的享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刘永好和他的新希望集团谱写了最为成功的故事之一。

刘永好这位久负盛名的中国企业家,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全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也只有20多年,这20多年对西方来讲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新一代的企业人来讲,就是全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不少企业倒下去了,至今尚存的企业并不多,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有一些企业又站起来了,他们做得也非常优秀,或许做得更好。

“实际上,新希望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作为新一代的‘老企业家’,怎么样保持旺盛的斗志,同时继续保持我们的企业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刘永好说。

在刘永好看来,新希望并不缺少继续前进的推动力——“推动的力量就是不断确定新的目标”。除了把新希望推向新的高度,刘永好还希望,“联合我们的员工、相关的合作者、利益群体共同努力,尽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帮助社会、帮助农民、帮助广大的消费者”。

刘永好坦言,再多的钱,在他眼中也只是“符号”而已。“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刘永好解释着他的致富动力,“许多人在发财后就不思进取,忘记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我不是那样的人。”

刘永好并不缺少继续前进的推动力——“推动的力量就是不断确定新的目标”。作为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人民。

在刘永好的身上,可以最直接地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慈善心路,而这条慈善心路也最直接地体现着过去30年当中,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义利观。

改革开放30年,他们成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而这30年当中,他们也同样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样在过去的30年当中,这些民营企业家已经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民营企业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有多层含义的:规范、正向、阳光的企业行为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扶贫救困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第一家参加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的私营企业“掌门人”,刘永好的责任观其实非常简单,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以刘永好为总裁的希望集团,是中国五百家最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第一名,位居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

面对巨大的财富,刘永好有这样的心得:“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钱对他的重要性也达到顶峰;当一个人的口袋里装着1000万元时,这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一阶段,人最容易丧失进取的动力,幸好他自己没有在这里驻足;当一个人的财富增加到10亿,他会感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

刘永好坦言,再多的钱,在他眼中也只是“符号”而已。“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刘永好解释着他的致富动力,“许多人在发财后就不思进取,忘记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我不是那样的人。”

刘永好并不缺少继续前进的推动力——“推动的力量就是不断确定新的目标”。作为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人民。

1.帮助农民等于帮助自己

除了把公司推向新的高度外,刘永好还希望,“联合我们的员工、相关的合作者、利益群体共同努力,尽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帮助社会、帮助农民、帮助广大的消费者”。

对所谓“社会责任”的最好诠释是,刘永好联合另外9位民营经济人士,发出实施“光彩事业”的倡议,这一倡议的主旨是响应政府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该计划号召在8年时间内,帮助中国最后的七千万人口脱离贫困。他自己和一批民营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光彩事业”是什么?

乍看起来,可能认为就是公益事业,扶贫事业,但如果敏锐一些,就会看到它的巨大政治意义。

1994年4月22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一位年轻人夹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文件,年轻人在纸上记着两人关于扶贫的各种想法。匆匆忙忙推开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的房门。

次日下午,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闭幕式上,这个名叫做周晋峰的年轻人宣读了一份倡议书,名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下面印着10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作为其中之一的刘永好,是光彩事业倡议的首位签名者,他率先垂范,拉开了“光彩事业”的序幕。

国务院刚部署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在20世纪末最后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刘永好等10位企业家对扶贫一拍即合,纷纷表示支持,号召全国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活动。并提仪将扶平行动起名“光彩事业”。

“光彩”二字缘起胡耀邦讲话。在1983年8月,胡耀邦发表讲话“凡是辛勤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鼓励个体、私营老板们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此后,“光彩”几乎成了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10年后,社会对民营经济看法虽然有很大的好转,但是仍有偏见。当时谈生意,对方首先要问企业的性质,一听是“私营”就不下订单。那时国家对于个体、民营的私有制经济的提法是“有益的补充”,拾遗补阙,说白了就是捡漏。

“光彩事业”就是要突出民营经济,要标明正身,表明态度,认认真真地做好,让社会不再误解民营经济。

2.心系“老少边穷”

“光彩事业”的倡议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说:“以扶贫为主体的光彩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倡议,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

当时的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说:“要把光彩事业办大办好,办出声势,办出成效。”

“光彩事业”的宗旨,就是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为参与的主体,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共同参加,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共求发展,共谋利益,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以及地方“光彩事业”促进会负责组织引导光彩事业的实施,为参与这项事业的人士提供服务,帮助协调,制定规划,交流经验,并与国际机构建立联系,进行合作。

与国家投资行为不同之处在于,光彩事业是通过民间的渠道,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把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民营企业的信息、市场、经营、资金、技术等优势,实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的经济行为。

民营企业有科技、资金方面的优势,贫困地区有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两个优势结合,互惠互利。“光彩事业”就是要走开发性扶贫的新路子。这么看来,“光彩”不同于一般抉贫救灾,只是雪中送炭;“光彩”有科技投入,变“输血”为“造血”。

1994年7月,刘永好随中央和统战部领导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

凉山地处四川西南角、群山环抱,充满神奇。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在这个风景美丽的地区,刘永好决定投资一千五百万,在西昌市兴建一座年产十万吨的饲料厂。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热烈欢迎。

刘永好将此列为当地的第一号“光彩”工程。希望集团派出了五百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建筑施工、设备安装队伍,仅用六十三天,一座上万平方米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工厂便耸立在西昌市的一块洼地上。

建成后,希望集团招收当地二百名贫困地区的青年就业,对他们进行科技生产和现代管理的培训。新厂试产十五天,就产出了二千吨供猪、牛、鸡、鸭、鱼食用的饲料,产值高达四百万元。

快节奏,高效率,说干就干,苦干实干真干,引来了凉山州委书记的高度赞誉:“在中国航天城,希望集团放了一颗'光彩'卫星。”

希望集团一边建厂,还一边派出由技术人员组成的扶贫科技小组,深入到凉山地区十七个县,行程上万多公里,散发了四十五万份科技资料,扶植专业动物养殖户四十一户,示范点共一百多个,向数十万群众普及科学养殖和商品经济的知识。希望集团推行的光彩事业是颇具特色的。他们奉行科学式扶贫、互惠式扶贫和产业化扶贫。

所谓的科学式扶贫,就是在把资金和设备带入贫困地区的同时,还派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科普小分队,深入到农村农户,举办巡回的知识讲座,放科普电影,发放宣传资料,普及科学养殖的知识,并在每个地方都培养示范户,让他们起到带头的作用。

互惠式扶贫,核心就是让利于农民。希望集团奉行10:1的经营管理理念,让农民得到10分利,希望集团自己得到1分利。中国面积大,农民又多,1分利虽然看起来小,但合起来就会很大。互惠式扶贫不仅繁荣了当地经济,而且也以义利兼顾的经营方式、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希望集团获得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