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24682900000007

第7章 古代伊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文明古国伊朗(波斯)位于伊朗高原,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中间地带。伊朗是正式国名,可能是从《雅利安》一词衍化而来。波斯是伊朗南方沿波斯湾的地区名(现为法尔斯省),波斯人是伊朗的主体民族。伊朗内部有一环形山脉,山脉中间是大片盐沼地,只是在北部里海沿岸、南部法尔斯地区及东部霍拉桑地区有少量平地。这一独特的内外地理条件与伊朗民族特性的形成、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伊朗有沟通东西方交通的天然条件。但其国内可耕地少,河流水源不够丰沛,农业及其相关的制造业发展受到限制,迫使伊朗人大力经商,以国外商品及资源弥补自身经济资源的不足,获取商业利润,增加本国财富。在古代,伊朗凭借其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处的优势与周边各国有着频繁密切的商业往来,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极其活跃的一环。

由于伊朗与中、印、希腊、罗马等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频繁交往,也由于伊朗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思想敏锐的民族,所以东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都相继传入伊朗,经由伊朗人的消化补充,再由伊朗传向各地。古希腊哲学、印度佛教、基督教和******教的传播与变异都与伊朗人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伊朗人本身也向世界贡献了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在中世纪,波斯文明涵盖的地区东起中印西界,西至地中海沿岸,北至高加索,南到波斯湾。有学者认为,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东接希腊,西接印度,因此希腊人最初由波斯人知道印度的名字Indoi,印度人也从波斯人最初听说希腊的名字Yona。

伊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人走出半岛,征服半个世界,突厥人西迁,蒙古人西进,都以伊朗作为进一步远征的跳板。这四大民族都在伊朗国土上建立了统治权。古代伊朗先后约有600年之久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每次外族的入侵与统治都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伊朗都是一次民族浩劫,同时也是一次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波斯文明始终未被消灭,伊朗人以其较高的文明征服了一个个征服者,保护了自己的文明未陷入中东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文明的命运(如巴比伦、埃及、叙利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事变,其文明发展中断)。因此,也才有可能在漫长的年代中发挥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作用。

以公元651年(即伊朗萨桑王朝完全被阿拉伯人推翻之时)为分界,伊朗历史可划分为两大时期,即******化以前时期和******化以后时期。公元651年以前,其历史主要有三大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前330)、安息王朝(公元前250年—公元226年,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50年是希腊人统治时期)、萨桑王朝(226—651)。

居鲁士大帝(卒于公元前529年)所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大帝国。在中央集权统治下,全国设20个郡,由中央派出郡首,各郡独立处理税收、募兵、司法和行政事务。各郡与首都之间、郡与郡之间有大道相通。从巴比伦到印度边境有贯穿东西的大道,道上设驿站,并办理官邮。现设拉子市附近的阿契美尼德古都苏撒遗迹,显示出当年建筑的宏大规模,充分体现了这一古代世界强国的气魄与实力。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已在伊朗传播。著名的《阿维斯塔》(详见本章第二节)就是这一宗教的经书,同时也是伊朗古代神话传说的总汇。这部著作所使用的语言被后世称为阿维斯塔语,这是伊朗东部语言。而阿契美尼德时期所使用的古波斯语则是伊朗西部语言。

安息王朝统治474年之久。这一王朝介于阿契美尼德王朝与萨桑王朝之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安息王朝的奠基者从希腊人手中夺回了国土。他们废止了当时流行的希腊语,恢复民族语言,即北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的一种)。他们抵御了中亚野蛮民族的侵略。更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与中国的汉朝建立了官方联系,从而为打开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但安息王朝时期的巴列维语文献典籍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几种铭文和少数地契文书。

萨桑王朝时期是伊朗古代文明的高峰时期。3世纪中叶,在伊朗南方胡泽斯坦省已经开办了医科大学,并设附属医院。除本国医生,还聘请希腊、印度医生授课讲学,也接受外国学生入学学习,并组织人员翻译希腊和印度学术著作。医科大学所在地坎迪沙普尔是当时世界科学文化中心之一,在阿努席拉旺国王当政时(531—579),这座城市的科学文化发展达到高潮。这位国王亲自参加坎迪沙普尔的学术讨论会,请希腊学者讲授哲学。529年东罗马以不信基督教为由,驱逐了七名本国学者。阿努席拉旺国王接待了他们,请他们译书授课。

萨桑王朝统治者全力奖掖科学艺术,鼓励以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和撰写学术著作(这一时期的语言是南巴列维语)。所以萨桑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巴列维语文献远比安息王朝时期的丰富。但是,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以后,巴列维语文献遭到一次大规模的破坏。这次浩劫后,巴列维语书籍只保存了十分之二三。其中有科学著作、宗教著作、历史及文学著作。文学著作中有散文及诗歌。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主要巴列维语典籍除《阿维斯塔》的译文外,还有以下几种:

《本达赫什》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世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宗教文献。原书30 000字,流传下来13 000字。内容记述传说中俾什达迪王朝和基扬王朝的神话,其中第17章描述了天神创造矿物、植物和动物的过程。

《丁卡尔特》是关于琐罗亚斯德教仪礼的著作。原书9卷160 000字。前两卷散佚。此书是阿拉伯人入侵后由伊朗人撰写的,其内容是叙述琐罗亚斯德教仪礼规范以及萨桑王朝时期流行的历史传说、民族传说、宗教故事和文学故事。

《阿尔达细尔·巴伯康的业绩》是一本传记,写萨桑王朝奠基人阿尔达细尔·巴伯康的成长过程和取得政权的经过。此书是菲尔多西创作《列王纪》的参考资料之一。

《阿努席拉旺与侍臣问答录》的内容为萨桑王朝国王霍斯陆·阿努席拉旺与一侍臣的对话,涉及动物、植物、游猎、骑射、运动、音乐和起居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及经验。此书约1 770字,反映了伊朗古代文明的面貌。

《阿尔达维夫集》的内容为大祭司阿尔达维夫神游天堂与地府的故事,全书8 855字。

此外,还有不少巴列维语文学作品虽已失传,但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得知它们确曾存在,并发挥过积极作用。有的作品原文未传,但某种译文尚在。例如:

《一千个故事》,这是闻名世界的《一千零一夜》的主要蓝本。

《五卷书》巴列维文译本。此书原为梵文故事集,印度宫廷教育课本。6世纪时,萨桑国王霍斯陆·阿努席拉旺派人携回并译为巴列维语。8世纪时,由伊本·穆格法译为阿拉伯语。后在伊朗萨曼王朝(874—999)时曾译为达里波斯语,译本已失传。12世纪中又由纳斯罗拉译为达里波斯语。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巴列维语与阿拉伯语并用,阿拉伯语终未取代巴列维语,代之而兴的是直到现在仍沿用的伊朗国语,即达里波斯语,又名近代波斯语。

《维斯与朗明》,是一部爱情叙事诗。11世纪时,诗人古尔冈尼把此诗从巴列维语译为达里波斯语。

《帝王纪》,是一部古代宫廷正史。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译为阿拉伯文,后又由阿拉伯文译为达里波斯语,此书是菲尔多西创作《列王纪》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缅怀扎里尔》,是一部有代表意义的叙事诗,共3 000字。这部作品体现了巴列维语文学的发展程度,描写伊朗古代英雄扎里尔为国捐躯的事迹。扎里尔是基扬王朝(传说中的王朝)国王戈什塔斯帕的弟弟。由于戈什塔斯帕皈依琐罗亚斯德教,敌国土兰国王阿尔贾斯帕兴兵征讨。扎里尔为保卫国家,率兵迎战,不幸阵亡。在这部诗中,两军的战斗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

战鼓声响,军号嘹亮,

人如潮涌,来自四面八方。

大象队、骆驼队和战车队,

队队行行,整齐而且雄壮。

兵士们高擎战斧,披挂箭囊,

铜盔铁甲闪耀着金光。

对主要人物的描写,突出他的勇敢与威武:

他挥舞着闪光的利剑,

奋勇冲杀锐不可当。

随着每一次手起剑落

管叫他十名敌兵命丧。

除上述文献外,还有许多民间故事也属于巴列维语文学之列,如《亚历山大故事》(译自希腊文)、《鲁斯坦姆家族故事》、《王子夏瓦什故事》、《巴赫拉姆楚宾故事》和《巴赫堤亚尔故事》等多种。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到巴列维语文学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给后世的波斯文学以明显影响,在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直到10世纪,即阿拉伯人入侵并统治伊朗200多年以后,巴列维语仍然是伊朗实际通用语之一,琐罗亚斯德宗教人士仍以其进行写作。10世纪时,新兴的达里波斯语取代了巴列维语,从10世纪到15世纪则是达里波斯语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

第二节 《阿维斯塔》

《阿维斯塔》是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古经,也是伊朗古代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伊朗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习的百科全书。

琐罗亚斯德教的创立及传播与其奠基人琐罗亚斯德(又译查尔多什特)的生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时至今日,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琐罗亚斯德其人,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主张实有其人的学者中,对他的生卒年也持不同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也就是伊朗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前不久。琐罗亚斯德的故乡可能是伊朗西北阿塞拜疆地区,他传道的地方可能是伊朗东部霍拉桑。根据历史资料及文字分析,《阿维斯塔》并非琐罗亚斯德一人的著作。这部古经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不同作者分别创作的,民间创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阿维斯塔》原书分5编21节,但也有人把它分为6编,即把第一编《亚斯纳》中的17节“伽萨”独立看待,自成一编。相传这部分文字最古,为琐罗亚斯德所作。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只有两部《阿维斯塔》,据说是书写在12 000张牛皮上。其使用的文字后世称为阿维斯塔语。亚历山大进攻伊朗时(公元前331年),其中一部被毁。另一部被运回希腊,译为希腊文后,将原书毁掉。安息王朝和萨桑王朝时期,都进行过搜集残卷及整理工作。萨桑王朝初期,整理工作告一段落。由于语言文字变化,整理时所使用的语言已不是原书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称为“丁达比里”的文字。萨桑王朝时期整理本有340 000词。流传至今的,只剩80 000余词。

《阿维斯塔》的内容反映了伊朗雅利安族迁徙、发展成长以及建立国家漫长而艰苦的斗争过程。

雅利安族最早的栖息地是中亚,公元前1500年前后,这一游牧民族南迁。一支到印度旁遮普地区定居,即印度雅利安人。一支西下,进入伊朗高原定居,即伊朗雅利安人,也就是现代伊朗人的始祖。他们又经过近千年的垦殖劳作、部族冲突以及与大自然的斗争,终于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了集权的奴隶制帝国,即阿契美尼德王朝。正是在伊朗雅利安人从游牧到定居的过程中,在其各个部族内部和部族的冲突斗争中,产生了琐罗亚斯德教及其经书《阿维斯塔》。

《阿维斯塔》一书内容有五大部分。

其一,《亚斯纳》为诗歌体,“亚斯纳”一词意为“节庆”或“颂词”。这编分72节,其中有17节可独立,即《伽萨》。据称这是琐罗亚斯德本人的作品。从语言上分析,可以断定《伽萨》较此书的其他部分为古。《伽萨》的主要内容是赞颂天神阿胡拉玛兹达和其助神(天神有六大助神),也有对教义的阐发和传教过程的描述。

其二,《亚什特》,也是诗歌体,共分21节。“亚什特”一词的意思与亚斯纳相似,也是“赞颂”。不过这两部分内容并不相同。《亚斯纳》主要歌颂天神,《亚什特》则主要歌颂各助神。在《亚什特》的21节中,每节提及一个助神。《亚什特》中包括了大量早期神话传说。

其三,《万迪达德》,这是《阿维斯塔》中保存比较多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法典与教规,此外还有传说中的国王蒋姆席德建立国家和征服自然的经过,以及有关医疗、葬仪和避邪的咒语。

其四,《维斯佩拉德》,共27节,是一年中不同时期与节日的颂词。

其五,《小阿维斯塔》,这部分是萨桑王朝国王沙普尔二世(309—379)时的大祭司阿兹尔巴德·梅赫拉斯帕根据《阿维斯塔》的内容编写的普及本。《小阿维斯塔》中包括原书中佚失的某些内容。

《阿维斯塔》中所反映的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内容主要是:宇宙(包括人世)的一切,如江河、湖海、山岳、平原、矿产、植物、动物都是至高无上的神阿胡拉玛兹达所创造的。也就是说,神创造了四大元素水、土、火、风所构成的一切。在宇宙中始终存在善恶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善的最高代表是天神阿胡拉玛兹达,恶的代表是恶魔阿赫里曼。阿赫里曼率领他手下的众妖魔对阿胡拉玛兹达所创造的人世进行破坏摧残。他们遭到惨败而逃窜时,把灾难、痛苦、疾病、贫困、猛兽、害虫……留在世上,危害人类。琐罗亚斯德就是阿胡拉玛兹达派到世上拯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使者。与上述列举的恶的代表相对,在琐罗亚斯德教看来,善的体现便是光明、坦诚、正直、健康等,善终于会战胜恶。

以善、恶二元斗争为其教义核心,琐罗亚斯德教向世人宣传的主要思想就是“三善”,即善思、善言、善行。《阿维斯塔》的达里波斯语译本认为,“从原始洪荒,就有两个本原并存。这两个本原体现在善思、善言、善行与恶思、恶言、恶行之中。思善者唯真,思恶者向伪”。

按照教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死后,灵魂不灭。生前行善者升入天堂,生前作恶者被投入地狱。灵魂在去天堂或地狱的路上需经过一座桥(萨拉特)。行善者过桥,桥面宽广平坦。作恶者过桥,桥面细如发丝,利如刀锋,难以通过,不得不堕入地狱。“到末日,一切以真与善为立身之本的人都升入天堂,得天神保护;一切虚伪邪恶之徒都在阿赫里曼所在的地狱中栖身。”

这里,琐罗亚斯德教把善这一观念确定为世间最高的道德准则,谆谆教导世人向善。当然,一切美好的事物及有利于人类进步的行为都可以认为是善,如上述的光明、坦诚、正直、健康等。但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归结为善的思想与行动。而琐罗亚斯德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倡的善的特定内容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上所述,琐罗亚斯德教产生和传播于伊朗雅利安族由中亚迁徙至伊朗高原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在伊朗第一个奴隶制帝国建立及开始其集权统治的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伊朗民族必须完成两种过渡:首先,要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过渡到耕作稼穑的定居生活;其次,要由分散的各自为政的部落过渡到权力比较集中的统一的部落联盟。宗教,作为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也在完成着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过渡。这就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前后伊朗民族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总的发展趋向。而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向人们提出具体的时代要求,被当时宣传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善的内容应该就是这种时代要求的体现。当我们深入探讨琐罗亚斯德教所提倡的善的具体内涵时,可以看到:

首先,善就是敬神,也就是崇敬最高的神阿胡拉玛兹达。

以善思、善言和善行取悦神主,

向玛兹达顶礼膜拜,焚香祷祝,

并为使者传教开辟前进的道路,

这种人理应在永恒的天国享受清福。

呵,阿胡拉!请你告诉我

力撑大地架天于高空者是谁?

创造江河育花草树木者是谁?

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指挥者是谁?

神主呵,善良的主宰又是谁?

宗教崇敬与歌颂自己的神是经书应有之义。但是,值得注意的乃是把这种对神的崇敬与对世俗统治者的崇敬紧密联系起来。应该说,这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善的第二个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简言之,就是把人世的统治者描绘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明确指出他们与神主的特殊关系从而使他们的形象神圣化,营造一种服从国王就是服从神的氛围。在《阿维斯塔》中,神与人(世上统治者)联系的体现乃是一种特有的观念,即所谓“灵光”。灵光并不限于字面上的意义,并无一定形象,它可能幻化成各种形象。灵光光顾何人,这人便得到神主阿胡拉玛兹达的佑助,交逢好运,遇难呈祥。反之,灵光若离谁而去,此人便注定命运悲惨。《阿维斯塔》中的《亚什特》,以热情的语句赞扬接受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基扬王朝国王古什塔斯帕,说他“按照正教的信条思想,按照正教的信条讲话,按照正教的信条行动”,“统治者中他最贤能,威严者中他最神圣,他的灵光最辉煌,胜利者中他最英明”。这里,他的灵光最辉煌,就表示天神是佑助他的;反之,邪恶的人,不敬神的人,不会有灵光伴随,也就是说得不到神主的佑助。

那灵光属于伊朗部族,

和纯洁的琐罗亚斯德。

邪恶的突朗人阿弗拉西亚布,

妄想夺走灵光,从法拉赫·卡尔特,

于是他脱掉衣服,纵身跳进大河。

为摆脱阿弗拉西亚布的追逐,

那灵光骤然加快速度——

只见它从法拉赫·卡尔特河,

一跃而出,迅即潜入霍斯鲁湖。

俾什达迪王朝的国王蒋姆席德的遭遇具有更为典型的意义,当他听从神主的指示一心治国时,国家兴旺,百姓幸福,这时灵光也伴随着他;可是,当他骄傲了,口出狂言,违背了天神旨意,灵光也就离他而去了。总之,正反面的事例都告诉人们,敬神与尊敬有灵光佑助的伊朗国王是一致的,灵光则是世俗统治者与神相通的纽带。百姓们在敬神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服从世上的统治者。这点应该说是琐罗亚斯德教所宣称的善的最核心的内容。

真诚,也是琐罗亚斯德所宣扬的善的内容之一。在琐罗亚斯德教中人看来,真诚是善的体现,虚伪是恶的源头。

真诚和虚伪,智慧和愚昧都在高呼,

善与恶两大本原在召唤各自的依靠信徒,

何去何从,动摇者将得到神的佑助。

呵,阿胡拉请告诉我:

原始之初是谁创造了真诚?

是谁令太阳星辰在空中运行?

是谁让月亮盈亏圆缺?

神主呵,我愿知道一切真情!

把真诚这一人的品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并列,可见其受到重视的程度。在这点上,或许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22—前486在位)在伊朗西部比斯通山岩上刻下的一组文字可作注解:“我以后的诸王呵!你们应力戒谎言,如果你们愿我的江山永固,应严惩说谎者。”这里把反对虚伪与谎言视为巩固政权的首要条件。从中可以看到琐罗亚斯德教提倡真诚是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的。

重视农耕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善的第四个内容。在《阿维斯塔》中明确强调农耕与畜牧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伊朗民族从游牧到定居,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的客观需要,所以理所当然把从事农耕和保护牲畜也视为善的内容。

卡拉潘、乌西杰和卡维

宰牲献祭手段何其残忍!

休道伪善者也养殖畜群,

那并非为了荒地的开垦。

神主呵!愿你将期待已久的奖赏,

赐予耕田种地精心养畜的行善者,

正是你智慧的宗教使农牧业发达兴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琐罗亚斯德教的善主要就是崇拜天神阿胡拉玛兹达;所谓要真诚而不虚伪,主要是要对国家统治者真诚,服从天神所庇佑的伊朗国王,对他们绝对忠诚;要从事农耕和养殖牲畜。这些反映了古代处于变动中的伊朗社会的需要,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意义。

《阿维斯塔》是一部值得研究和重视的世界古代文献。这部著作对研究亚洲及伊朗古代历史,研究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西亚文明,研究伊朗的文明及文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经常提到,产生于11世纪初的菲尔多西的史诗《列王纪》是伊朗文学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之作。所谓承上,主要是指继承了《阿维斯塔》的文学传统,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的人物、故事,甚至整个史诗所叙述的脉络和结构都与《阿维斯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列王纪》中神话及英雄故事部分的俾什达迪王朝和基扬王朝以及许多国王都在《阿维斯塔》中出现过。有不少故事也大体相似,如上文提到的蒋姆席德国王由于骄傲而口出狂言致使灵光离开,从而遭到厄运。又如,土兰的阿夫拉西亚伯由于弟弟阿格里列斯在双方交战中同情伊朗,而亲手把他杀死的情节等。总之,可以说,没有《阿维斯塔》也就不可能产生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而没有菲尔多西的《列王纪》,后世高度发展闻名世界的达里波斯语文学也就不会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思考题

1.请简述古代伊朗文学发展概况。

2.《阿维斯塔》所提倡的善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二编 中古近古亚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