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2世纪或3世纪起至19世纪中叶止的亚非文学,是亚非地区的封建社会文学。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又可以以14—15世纪为界,分为中古亚非文学和近古亚非文学两个时期。所谓中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封建社会前期的文学,大体上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文学时期;所谓近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学,大体上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中叶文学时期。
当人类的历史从古代进入到中古时期,即封建社会时,亚非的一些先进国家仍然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就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来说,中国可能是最早的。尽管历史学家对于中国究竟在何时进入封建社会持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应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算起,有人认为应从秦王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算起,还有人认为应从汉王朝建立(公元前202年)算起;但无论哪种看法,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均较世界其他地区为早。亚非其他一些较为先进的国家也在公元6世纪或7世纪以前相继进入封建社会。而欧洲的封建时代一般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算起,各个国家真正进入封建社会则是在这之后若干世纪的事。这就是说,亚非有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显然早于欧洲大多数国家,亚非其他一些国家(如印度、阿拉伯、伊朗和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也不比欧洲大多数国家晚,而且亚非先进国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在中古时期,亚非各国人民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的文化财富和文学财富;而同时期的欧洲国家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文化和文学方面取得特别突出的成绩。在文化方面,亚非地区的三大文化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备。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之核心的中国文化,早在古代业已形成,进入中古时期以后则更加充实、丰富和提高,并通过思想(儒家)、宗教(佛教)、语言(汉语)和文字(汉字)等,对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等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也与中国文化体系同步发展,印度文化通过宗教(印度教和佛教)、语言(梵语和巴利语)和文字(梵文和巴利文)等,大大地影响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并最终形成了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的形成稍晚一些。作为该体系之核心的阿拉伯文化在公元7世纪或8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它一面吸收伊朗、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和基督教文化,一面通过宗教(******教)、语言(阿拉伯语)和文字(阿拉伯文)等,向西亚、中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广大地区的众多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其影响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个时期东方一些先进国家,如中国、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国家,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超过了同时代欧洲先进国家的水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例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们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到欧洲以后,对欧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印度和阿拉伯在数学研究上成绩卓著,印度人创造了零的符号和十进位制,阿拉伯人加以改进和推广,并将它们传给欧洲人,取代了欧洲原有的比较烦琐的罗马数字,这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符号直接推动了现代数学的产生。阿拉伯人还一面广泛吸收东西方许多文明国家的文化,一面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工作,在数学、医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数学领域,他们对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研究成绩历来为人称道,穆罕默德·伊本·穆沙的《代数学》把代数知识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用做代数学教科书。在医学领域,拉齐的《秘典》是欧洲许多大学医学课的主要教材之一。伊朗学者伊本·西拿(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早在12世纪便被译成拉丁文,堪称当时医学的百科全书,长期成为欧洲医学教学研究的指南等。在化学领域,贾比尔·伊本·哈扬的著作曾经长期影响欧洲化学界。在地理学领域,伊德里西的《世界地理志》为欧洲不少大学地理课所采用。在天文学领域,巴塔尼和阿布·比鲁尼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在文学方面,尽管这时欧洲的中世纪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除了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特别出类拔萃之外,总体水平并不很高,不如亚非文学丰富多彩。这时的亚非文学继承并发扬了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在创作题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方面,在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鲜明生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堪称当时世界文学的高峰。中国文学的成就是人所共知的。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王实甫、罗贯中和施耐庵等一系列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领域获得了全面的丰收。文明古国印度继续保持着文学大国的地位。迦梨陀娑的长篇抒情诗《云使》和戏剧《沙恭达罗》名扬四海;另外,诗歌方面还可以举出婆罗维的长篇叙事诗《野人和阿周那》、伐致呵利的抒情诗集《三百咏》、胜天的长篇抒情诗《牧童歌》和阿密尔·霍斯陆的长篇叙事诗《赫哲尔的故事》等。戏剧方面可以举出戒日王的《龙喜记》和薄婆菩提的《后罗摩传》等。小说方面可以举出波那的《迦丹波利》和檀丁的《十王子传》等。另一文明古国伊朗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诗歌之父”鲁达基起,菲尔多西的长篇史诗《列王纪》、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内扎米的长篇叙事诗《五卷诗》、莫拉维的长篇叙事诗《玛斯纳维》、萨迪的诗文集《果园》和《蔷薇园》、哈菲兹的抒情诗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真可谓名家如林、名作如林,难怪德国诗人歌德感叹道:据说波斯人认为,他们在500年间所产生的众多诗人中,只有七位是出众的;但是,就是在这七位之外的其余诗人中,仍然有许多人是我所不及的。日本是这时新崛起的文学大国之一,重要作品有和歌总集《万叶集》、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大型故事集《今昔物语集》和长篇小说《平家物语》等,其中《源氏物语》是亚非文学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阿拉伯是亚非另一个新崛起的文学大国,重要作品有既是******教经典又是散文著作典范的《古兰经》,乌姆鲁勒·盖斯、艾布·努瓦斯、穆太奈比等人创作的多彩的古典诗歌,传遍世界的伊本·穆格法的故事集《卡里莱与笛木乃》和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此外,爪哇、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等国家或地区也出现了达到世界水平的作家和作品。爪哇文学的代表是思蒲·甘瓦的长篇叙事诗《阿周那姻缘》,格鲁吉亚文学的代表是卢斯塔维里的长篇叙事诗《虎皮武士》,乌兹别克文学的代表是纳沃伊的长篇叙事诗《五诗集》。
不过,亚非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速度有快有慢,总的看来比较缓慢。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在封建制度形成时,亚非国家没有出现像欧洲许多国家所发生的那种急剧而重大的变革;封建主义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劳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丧失了推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可能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并供地主享用,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不够发达,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作用;此外,异族的入侵和统治(尤其是比较落后的民族侵略比较先进的民族),对于许多国家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阻碍和破坏作用。总之,亚非国家封建社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有的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到19世纪中叶前后绝大多数国家又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此与欧洲相比,在中古时期曾处于先进行列的亚非一些国家,到近古时期便逐步落后了。
与中古近古亚非封建社会由先进变落后的状态大体上相适应,中古近古亚非地区的文化和文学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过程。进入近古时期之后,亚非各国文学显示出不同的态势,大致说来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中国和日本的文学,在中古时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并且显示出平民化和市井化的倾向。中国在小说和戏剧两方面取得了特大丰收,小说方面有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戏剧方面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日本文学在17世纪以后的江户时期取得很大成绩,小说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鹤,诗歌方面的代表是松尾芭蕉,戏剧方面的代表是近松门左卫门。第二种类型——印度和朝鲜、马来、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也在中古时期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并且显示出民族化和平民化的倾向。印度诗歌和戏剧的成就较突出,格比尔达斯的四行诗、加耶西的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苏尔达斯的抒情诗集《苏尔诗海》和杜勒西达斯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之湖》等是其代表;朝鲜的说唱脚本小说《春香传》,马来的历史传记文学《马来由史话》(又译《马来纪年》)和长篇传奇小说《杭·杜亚传》,越南诗人阮攸的长诗《金云翘传》,泰国的长篇叙事诗《昆昌与昆平》,缅甸吴邦雅的诗歌和剧本等,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收获。第三种类型——伊朗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由于社会、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种种复杂的原因,逐渐从中古时期的繁荣走向衰微,没有产生令人瞩目的作家和作品。不过,以上所说近古时期三种不同类型国家文学的情况,还是仅就亚非文学内部的比较而言,若与同时期的欧洲文学加以比较,便会发现这时的亚非文学,不论哪种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文学,都逐渐落在了欧洲先进国家的后面。这是因为,从14—15世纪起,欧洲先进国家已经渐次步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文学开始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大诗人和大作家,所以继续囿于封建框架之内的亚非文学就显得落后了。
从中古近古时期亚非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来看,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繁荣。古代的亚非文学限于几个文明古国,其余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蒙昧状态。中古近古亚非文学产生的地域却大大扩展了。除了在古代业已取得光辉成就的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伊朗文学继续向前发展以外,又有许多新的国家和民族文学兴起,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为亚非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新兴的国家和民族文学遍及亚洲和北非广大地区,其中主要有日本、朝鲜、爪哇、马来、越南、泰国、缅甸、阿拉伯、格鲁吉亚、乌兹别克和土耳其等。
第二,各民族文学交流空前频繁。在古代,由于经济不发展和交通不发达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不够频繁。到了中古近古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也空前频繁起来。这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交流与三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在各个文化体系内,主要是文学水平较高的核心国家的文学作品流传到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例如,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交流由来已久,这几个国家的不少诗人和作家精通汉诗和汉文,并在创作上受到汉诗和汉文的深刻影响;印度与斯里兰卡、爪哇、马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和民族中文学交流关系密切,印度史诗和佛教故事在这几个国家和民族中广泛流传,并且成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来源;在阿拉伯—******文化体系内,******教经典《古兰经》成为各国作家进行创作的楷模和取材的源泉,阿拉伯和伊朗的诗文也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财富。与此同时,中国、印度、阿拉伯和伊朗文学也接受了本体系内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三大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交流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学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文学内容趋向复杂化,文学形式趋向多样化。与古代文学相比,中古近古亚非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思想更加丰富,倾向更加复杂,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自然有不少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品;但是也有许多优秀作品或直接或间接、或有意或无意地反映封建社会的矛盾,暴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的愿望,有时甚至达到相当深刻、相当尖锐、相当鲜明的地步。同时,文学作品的形式也有新的发展,体裁也有新的变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之中,诗歌的发展最为充分,民族史诗、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等百花齐放,争妍斗艳;此外,各民族的小说、戏剧和散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第四,民间文学继续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古代亚非文学是以民间文学为基础的。到了中古近古时期,民间文学并没有衰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民歌、民谣、民间寓言、民间故事、民间说唱、民间戏剧以及由民间歌谣和神话传说发展而来的民族史诗、由民间故事和说唱文学演变而成的小说等大量涌现,对亚非各民族文学的发展,甚至世界文学的进步,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这些民间创作也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剥削阶级思想和种种落后观念的影响,并在形成过程中几经删改,可是与文人创作相比,还是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更直接地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愿望。非但如此,这些民间文学作品还对文人创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作家和诗人都善于从民间文学宝库中吸取养料,使自己的创作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明确,语言更加生动,风格更加纯朴。
第五,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仍然相当密切,受宗教的影响仍然比较深刻。亚非文学史进入中古近古时期后,许多作品仍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古近古对亚非文学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教和印度教等。佛教的影响除涉及中国外,还涉及东北亚的日本、朝鲜、蒙古,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教的影响及于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等广大地区和东南亚的爪哇、马来地区;印度教的影响则除印度本土外,还涉及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古近古亚非文学和欧美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日益增多。大致说来,在中古时期,主要是亚非文学影响欧洲文学,如安达卢西亚文学(阿拉伯文学与当地文学之结晶)的形成和《一千零一夜》在欧洲的广泛流传便是两个突出的例子;到近古时期,主要是欧洲文学影响亚非文学,这种影响是随着欧洲列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逐渐显示出来的,而最先显示出这种影响的是那些最早受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和民族。
思考题
1.请简述中古近古亚非文学的成就和地位。
2.中古近古亚非文学的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