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觉得任何语言文字都太过苍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决定不写后记,让感动、感恩和感悟就藏在心里。然而,真的到了厚厚的书稿摆在我的书案上的时候,终又感觉潇洒不起来,觉得这不是可以让自己特立独行的时候,毕竟,一本书背后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艰辛,它凝结了整个写作团队的付出和厚爱,纵使语言文字无法精准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总还可以给未来留下记忆,于是还是坐在了电脑前,敲下两个字———“后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矛盾也日益彰显,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健康良性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成功地处理好一次次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并亟待解决的课题。回首自己从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至今已有的十余年,期间有成功的喜悦,也不乏失败的教训,多少次想把自己脑海中的这些有益积累写予业界同行分享,但是,一来囿于这一课题需要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研究而被束之高阁。二来深恐自己笔力不及,无法将自己谙熟于心的实践管理技能置于系统的理论框架中。每每徜徉于书海,看到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丛书甚多,而有关中学后勤管理的丛书寥寥无几,就更加撩拨着我要写一本系统研究中学管理的书的冲动。为了加深自己的理论功底,工作之余,我攻读了教育学硕士、MBA以及管理学博士学位。几年的沉淀,让我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管理学知识的武装,再一次审视自己曾经的梦想时,与以往不同,这个愿望在更加自信的我的面前变得愈发具体而真切了。
2011年6月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邂逅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的门金玲博士,当她听了我对这本书的构想,欣然应允为我提供拥有法律知识的写作团队。于是在2011年6月25日,我为本书召开了第一次统筹会议,由我担任主编,负责书稿的框架结构、各章节的主体内容、各部分内容的协调和整合等工作,由王绪池老师担任顾问,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硕士研究生邢一康、侯隆哲、侯雪梅、张鑫力、赵晓冰、陈泓兰六位同学具体负责各章节具体内容的撰写。确立了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针对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从事中学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类的工具书。本书立足于操作实务,摆脱空泛的说教和深奥的法理解读,突出对实务工作者的操作性,旨在为业界同行在解决管理中经常遇见的棘手问题提供一个有效路径。这一次筹备会议上,我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践行者,用了足足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用说书的形式,把谙熟于心的每个章节应该写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说给写作团队的成员听,写作团队的成员们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录音,随后的工作是他们要把这些内容结合法律知识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综合。2012年1月,经过半年的辛苦写作,邢一康、侯隆哲、侯雪梅、张鑫力、赵晓冰、陈泓兰六位同学如约交来了初稿,他们的勤奋、守诺也激励了我的斗志,面对厚厚的初稿,又是无数个工作之余的不眠之夜,经过校对、整合,终于完成定稿,本书要面世了。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老师王绪池,是他让我明白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辛勤工作之余,还要有传承自己成熟经验的担当,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感谢我尊敬的王富老师,他欣然提笔为我这个在学术道路上初试笔锋的学生写序,给了极大鼓励,是我在未来继续前行的力量之源。在我的成长之路上,要感谢牛栏山一中王森老校长、吴凤英常务副校长、八一中学张晓梅老校长、沈军校长,是你们对我的信任和指导,让我在教育管理领域更快地成熟;感谢八一中学董莉行政副校长对我的帮助、宽容和巨大的支持;当然,还有八一中学我的整个后勤工作团队的同事们,还有海淀后勤研究会全体同仁们,是你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可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走得更加稳健。
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雷少波、唐启秀先生,凭借对中学教育事业的支持和理解,他们欣然将本书列入出版计划当中并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本书的出版并没有大功告成的轻松,却有开始新征途的壮志,2012年9月,我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新的工作让我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也让我有了更大的压力,所幸的是我有信念的支撑,我有诸多前辈、同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新的岗位上,曾经的诸多坎坷艰辛都化为我对中国基础教育美好未来的守望,我有勇气和信心走得更加坚定。
祝望北
2012年9月24日
于稻香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