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15

第15章 组织制度建设篇(1)

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建设探析

郑敏芝

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建设问题,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1]这是新时期党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增强公信度

长期以来,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一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度,群众反应也十分强烈。正如有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地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禁而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一些地方,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封官许愿、拉帮结伙、买官卖官、造假骗官,甚至害命谋官的现象,触目惊心、发人深省。”[2]新时期正确认识和理解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增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

1.正确处理德才兼备的辩证关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干部标准是选人用人的首要问题,正确处理德才兼备的辩证关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切实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这是党增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

(1)充分认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历史传承意义。历代帝王都把德作为“为官之魂”,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光《资治通鉴》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而言,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我们应当把古代吏治文化中注重德才修养的精髓发扬光大。

(2)提高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现实重要意义的认识。新时期党确立了以德治国、科学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为之奋斗;这就要求作为执政主体的党员干部必须进行道德完善,才可能作为群众的表率。而德是表率的基础,是高素质干部的基础。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把德放在首位,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在本源上确保干部队伍的高素质。

(3)拨乱反正,在选人用人观念和实践上创新。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一度形成了“精英治国”“能人治理”“唯年轻是举”等观念,致使在选人用人实践上出现偏轻偏重的误区,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败坏了党的形象和威信。[3]因此,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有德有才要重用,有德无才要培养,有才无德要慎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落到实处。

(4)正确处理德、能、勤、绩、廉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发展潜质,认真负责地考察、分析、核实各种反映,实事求是地看待干部,既重用锐意改革创新者,又使用实干不事张扬者;既鼓励探索创新,又宽容失误失败。在注重干部政治素质的同时,注重干部工作实绩和工作作风,尤其要重视干部的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大胆起用和重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真抓实干、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

2.正确理解干部“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正确理解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关系,是当前选拔任用干部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

(1)革命化是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政治标准。革命化的内涵既指政治的坚定性,又指品行的完善性,具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意义,它是党和国家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2)年轻化是对干部个体和班子整体的要求。年轻化既指干部个体的自然体征和精神风貌,也指班子合理的梯次结构和整体的精神状态,是干部个体和班子整体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基本特征的概括,而绝不是以年龄划线,以“一刀切”去追逐“年轻化”的表面体征。

(3)知识化既指文化知识水平,又指工作实践的经验积累。知识化不是一纸文凭和一张资格证书所能涵盖的,要充分考虑“学历有效期”和“知识折旧率”,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为真才实学者广开晋升渠道。

(4)专业化是对干部职业化的高度凝练。专业化既指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又指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适应事业发展的能力,还指干部开拓开放、发展创新的能力。

因此,正确认识干部“四化”相辅相成的关系,按照“四化”方针选拔任用干部,合理配备领导班子,是新时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增强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需要。

二、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增强公信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的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4]这说明了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是规范用人行为的根本途径,也说明实践“三公三意三匹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建设是现实可行的。

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选拔任用干部

(1)拓宽选人视野,在民主推荐上提高公信度。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文件规定,合理确定群众参与推荐范围,创造群众知情的条件和推荐提名的环境,防止拉票和简单以票取人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推荐提名的最佳时机,从源头上拓宽选人视野,真正实现“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真正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目标。

(2)实行阳光工程,在竞争上提高公信度。以公开为前提,进一步发扬民主,落实群众选人用人的自主权,增强透明度;以竞争为特征,坚持同一起跑线、同一程序、同一规则,严格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强化责任意识,在择优上增强公信度。干部选拔任用讨论决定是关键,党委要坚持按程序办事,加强责任意识;不搞临时动议,随意决定;要充分酝酿讨论,说真话实话;要严守机密,不跑风漏气;要实行票决制,行使集体决策权,真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范、系统、科学。

2.坚持“组织意图、群众意见、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任用干部

(1)扩大民主,干部群众要有参与权和选择权。干部有选择岗位的权利,群众有选择干部的权利。通过“海选”、竞选、直选等方式,变盲目选择为自主选择,通过“自我推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的形式,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伯乐相马”“众人议马”“场上赛马”“岗位试马”等形式,变常任制、终身制为任期制、试用期制。

(2)严格考察,在准确选人用人上下工夫。针对“感情票”“关系票”和“随意票”等问题,要多元化进行民主测评考察。把无记名与实名推荐测评相结合,现场投票与限时投票相结合,确定测评考察范围与设置不同的权重相结合。针对“唱功”与“做功”,“公论”与“私论”,“主流”与“枝节”等问题,加强考察的深度和广度,把了解本人历史与现状相结合,了解群众与本人相结合,了解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相结合,从不同的渠道和角度立体地了解干部,增加选人用人的准确度,为适才适位适用提供决策依据。

(3)把好任用关,体现党管干部原则。针对考核与任用脱节,组织意图与个人意愿不一致,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难操作等问题,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客观的考核办法,尊重干部合理意愿,完善党委集体决定干部任免办法,把干部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培养和奖惩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褒奖那些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那些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那些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那些相形见绌的干部,教育那些跟风行事的干部,约束那些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那些贪污腐败的干部,真正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组织意图、群众意见、个人意愿结合起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

3.坚持“干部品行、才能、资历与任职岗位相匹配”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干部品行是魂、才能是基、资历是经验的积累和水平的体现,三者合一并与任职岗位相匹配,体现了干部适才、适位和适用的原则,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1)辩证看待干部选拔任用问题。干部选拔任用既不能一步登天、拔苗助长,也不能求全责备、恨铁不成钢。干部选拔任用不搞论资排辈,但不能唯年轻是用;不唯台阶,但不能没有台阶;没有资历不行,没有知识也不行;无德不行,无才也不行。

(2)科学规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问题。探索制定干部岗位职责说明书,科学界定干部岗位的主要职责、任职条件和履职要求,探索建立干部任职岗位适应性评价制度,将岗位适应性程度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不适应干部岗位要求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人岗相宜的用人机制。

(3)坚决克服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偏颇问题。要防止和克服干部选拔任用上的“重才轻德”“重德轻才”和以年龄划线的所谓“年轻化”倾向,真正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质量,增强公信度

在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形式上的民主,实质上的不民主或民主化质量不高的问题:有的差额选举变成差额陪选;有的有意强调或增加附加条件,指向比较明显;有的民意表达不够真实准确,存在不愿、不敢讲真话实话,一味做好人的问题;有的对推荐人选或拟任人选缺乏了解,不负责任地划圈划叉,民意表达比较盲目和随意;有的把票数多少作为取舍的标准,缺乏对民主“票”的全面分析,简单地以票取人。进一步扩大民主,加大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是干部工作的主流。但是如何发扬民主,提高民主化的质量,也是干部工作的题中之意。

(1)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民意。坚持进行德、能、勤、绩、廉多因素考察的原则,切实把定性与定量考察结合起来;坚持根据“知情度、关联度、责任度”等因素,实行结构式权重,实事求是地反映民意。

(2)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力求真实准确地理解民意。坚持多元化推荐提名和多渠道考察考核,在科学性、真实性上下工夫,系统历史地了解和分析干部情况,切实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的质量。

(3)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合理运用民意结果。积极探索差额票决的决策机制,把历次考察考核结合起来,把履行职责与取得实绩结合起来,把平时表现与重点考察结合起来,正确集中群众的意见,做到既尊重群众的意愿,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不断提高民主化的质量,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5]

参考文献:

[1 ][4 ]胡****.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20629 ]http:/ /news. xin******. 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 htm.

[2]曾****.认真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J].党建研究,2000(8).

[3]李森林.德才兼备德为先[J].领导科学,2008(16).

[5]盛茂林.重视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N].组织人事报,2008320.

(郑敏芝,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处,教授)

院系领导班子“一把手”选配探究

———基于高校教学院系实行行政负责制的思考

肖啸空

组建好一个讲团结、勤思考、重执行、善决策的高校教学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是高校教学院系正确实行行政负责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治理中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正确处理高校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党政关系的实质,是正确解决其班子党政成员分工与合作的问题。这一问题与高校教学单位领导班子每一位成员的选配任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选配任用紧密联系。

一、重视选配好高校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

在高校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上,需要对院长(或主任)与党组织书记的职责范围,对院长(或主任)与书记的关系准则,院长(或主任)与书记的责权利如何统一、如何行使工作权力等作出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其中选配好素质优秀的院长(或主任)与党组织书记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