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20

第20章 组织制度建设篇(6)

增强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公信力,就是要在目前大学生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尽量减小在党员发展中老师的主观意见影响,将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置于学生个人的实际进步体现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党员发展工作更加有章可循,让得到组织发展的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师生认可的优秀学生,成为广大同学成长进步的带领人、学习生活的贴心人。学生党员“222”培养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学生自我申报填写为主的成长信息记录卡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党员发展往往是在由相关老师凭借对考察对象的主观印象进行推荐的基础上,再征求群众意见的形式,而是在党组织进行组织发展讨论前,引入具体而客观的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成绩的呈现这一环节,很好地增强了党员发展工作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在结合“两张卡片”的同时,通过开展“两项活动”(即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开展“党旗伴我成长”活动,在预备党员阶段开展“我为党旗增辉”活动),给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指派工作任务,压担子,让其在服务同学的工作岗位上,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审查,也进一步增进了普通同学对发展对象的了解和认可。

三、强化新时代学生党员的责任教育,增强党员作用的带动力

目前,高校在读大学生主要是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的是赏识教育,个人意识强,自我期望值高,言行目的性强,“自扫门前雪”的意识较浓,对社会和他人责任感较欠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前,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已经成为我们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该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绝非简单地上上党课、参加组织生活等形式就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更不能相信单凭组织的结论性考核就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必须让学生党员在具体的实际锻炼环境中去体会和培养,通过其亲身感受和锻炼,让学生党员逐渐形成责任意识、带头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从而通过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带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动更多同学的共同进步。

增强大学生党员作用的带动力,就是要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使命意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建立“传帮带”的良性机制,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发展。学生党员“222”培养教育管理模式中,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开展的“党旗伴我成长”活动即向入党积极分子指派工作任务,考察其在指定岗位上的锻炼成长情况,培养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要求考察对象在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前,写出其完成指定岗位工作情况的书面总结,同时还要充分征求指定岗位指导老师对其工作完成情况的评定意见。预备党员阶段开展的“我为党旗增辉”活动,主要包括“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行动、学生党员年度评议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行动、“做一件实事”活动等子活动。学生党员年度评议活动,就是每年让学生党员在完成当年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生活作风等多方面全面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对学生党员进行相应考核并评定等次。又如“做一件实事”活动,要求学生党员每学期开学时承诺为集体、为他人做一件实事,并向全系公布,学期末就完成情况作出书面总结和大会汇报,考察学生党员履行承诺的情况。实施结果证明,这一工作模式很好地体现出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党员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联动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新形势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增强党员形象的影响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争取入党者经受的是生与死的考验,没有正确的动机,根本就不会申请入党,也是不可能入党的。今天,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在申请入党的过程中,没有了生与死的考验,遇到的则是成绩与困难、集体与个人、奉献与索取等考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如何经受住特殊的考验,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党性宣传和教育。只有让加入党组织的青年大学生真正明确自己的政治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命,抛弃将党员身份荣誉化的倾向,才能让学生党员自觉地从内心深处以党员身份为荣,处处自觉维护党组织的形象,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事业永续发展。同时,党的光辉形象也才能在青年大学生的心中进一步明确和传扬,加入党的组织才能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增强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影响力,就是要通过为加强大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搭建平台、创设机制,让学生党员接受群众审视,展示良好形象,进而让其他同学都能感受到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和对自身的激励作用,体会党组织的伟大。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让学生党员在维护安全稳定、加强个别学生教育等日常管理中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学生党员“222”培养教育管理模式中开展的“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行动,除要求每位学生党员佩戴醒目的党员标志外,明确向学生党员提出了“四个四”的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即履行四个责任(学习宣传党的理论知识的责任、引导普通同学向党靠拢的责任、协助老师搞好常规管理的责任、协助团学组织开展工作的责任),发挥四个带头(带头搞好学习,端正学风;带头遵守纪律,维护稳定;带头参加活动,促进发展;带头争取荣誉,维护形象),践履四个保证(保证不传不良信息、保证做到信息通达、保证完成使命任务、保证维持团结和谐),做到四个关心(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关心异常情况、主动关心生病同学、主动关心困难同学)。要求学生熟记内容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其熟记情况作为党员定期考核的重要方面,将其落实情况记入成长信息记录卡中,同时作为学生党员作用发挥的主要考察内容,作为转正考察的主要标准。这样,不仅使党组织的形象得到了切实的维护,还可以促进学生党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好在思想、学习、社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骨干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严国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讲师)

党员班级专业导师制探析———以美术专业为例

唐先平

一、美术班级专业导师制的缘起

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优秀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牛津大学以这种独特的育人方式,培养了无数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1]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生活。教育领域的研究生导师最为普遍,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了指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率、科研方向引导、心理教育解惑、职业生涯规划作用,[2]为研究生取得学习成绩与研究成果夯实了基础,充分体现了导师制的优越性。为了更好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不少国内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以外的新型导师制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中正积极进行导师制的探索和运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美术系尝试设置了班级导师制,运行情况良好。美术班级专业导师制是以整体班级为对象,对整个班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在教师和班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同时协助辅导员班主任指导学生思想、生活,给辅导员班主任提供专业知识咨询。而担任导师的美术专业教师党员在其中发挥了独到的积极作用。美术班级专业导师与通常所指的研究生导师相比具有四个不同特征:第一,指导对象不同,班级专业导师的对象是本专科班级学生群体,研究生导师的对象是研究生个体。第二,指导作用不同,班级专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生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研究。第三,指导形式不同,班级专业导师集中指导多于个别指导,研究生导师个别指导多于集中指导。第四,结果评价不同,班级专业导师主要以学生专业成绩与就业状况为评价指标,研究生导师主要以学生论文水平与毕业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二、设置美术班级专业导师的必要性

依据现实客观存在的美术专业教学管理体系设置的需求、美术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美术专业特点的需求、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需求四大需求,催生了一个具有导师特征的,针对班级学生兼备专业学习指导、思想引导、生活指导的岗位,即班级专业导师。

1.美术专业教学管理体系设置的需求

目前,在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方面,美术本专科相关院系普遍采用了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业教师的梯形教学管理架构。通常情况下,院长(系主任)负责专业建设、学科发展规划,副院长(副主任)负责全院(系)教学管理,教研室主任负责该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无论从精力投放角度还是从工作职责角度分析,要求教研室主任把工作深入到具体的某个班级,对某个班级的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其现实可行性很有限。专业教师负责相关班级学生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辅导,也没有更多精力对具体的某个班级某些人进行全面的专业指导。而教研室主任与专业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正是学生直接需要的,要把教研室主任与专业教师的优势整合起来,就需要设置一个介于教研室主任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岗位,此岗位既能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又能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班级专业导师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2.美术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

在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方面,设置了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及班主任的管理体系。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队伍负责学生思想教育、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常规管理等方面工作,党总支书记负责全院(系)师生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等工作。副书记负责全院(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辅导员与班主任,尤其是班主任负责相关年级班级的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交流程度最深、交流范围最广,是最容易影响学生的教育管理群体。但是目前全国高校美术专业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大部分由非美术专业的教育管理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担任,他们缺少美术专业背景,对于教育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较大局限。而设置一个同时具有专业教师特点与辅导员班主任特点的岗位,既能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又能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班级专业导师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3.美术专业特点的需求

美术专业分为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两大类专业,两类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类。无论是哪种课程,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训,与其他专业相比,美术专业实训量大成为突出特征。实训有室内实训与室外实训。室内实训有实训教师指导,室外实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实训,以验证理论知识与提升动手能力,基本没有教师指导。一个实训教师往往负责几个班一两百名学生,甚至更多班级学生的指导,没有办法满足众多学生的指导需求。因此需要设置一个能提供学生室外实训的基本上全天候的指导教师,这种全天候包括面对面指导、QQ交流、手机交流等方式。加之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的评价标准差异化明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潜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以便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能了解班级学生的差异化潜质,引导不同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不同方向有所突破,班级专业导师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4.美术专业学习的需求

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涉及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实习实践、专业发展、行业资讯、就业信息、职业操守等方面。学生需要一个同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充分交流时间、了解行业状况的老师。这些需求远不是通常意义的专业教师群体或学生工作群体单方面能提供的。于是就衍生了一个全新岗位需求,这个全新岗位教师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具有辅导员班主任部分角色特征,与班级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程度深,班级专业导师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三、党员班级专业导师的可行性

美术党员教师是班级专业导师的主体。因为班级专业导师与高校美术专业党员教师无论在条件、职责、工作方式方法方面,还是在考核、奖惩机制的建立方面都具有一致性,这也是党员教师任美术班级专业导师的基础,也是党员在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