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25

第25章 组织制度建设篇(11)

二是实行发展党员公开答辩制度。组织近期发展对象开展“入党公开答辩会”,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通过答辩这一环节。答辩内容由发展对象自述、培养人介绍、答辩组提问、现场同学提问和现场民意测验组成,最后答辩组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答辩通过者方可进行后续的发展工作。尚未通过者,则需继续考察培养,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答辩。这一制度不但增强了考察结论的可信度,也体现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与公开,增强了师生对发展工作的认同感。

(3)建立党员考核制度,健全监督保证机制。制定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学生党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考核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宗旨意识、学习情况、社会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通过细化指标、逐条对照,分为个人自评、群众评议、支部考评三级进行。

2.探索和创新基层组织设置的新形式,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的传统组织形式外,更多的是在宿舍、网络和各类学生组织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学生党建工作思路,扩大工作视野,在原有的党建工作组织结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探寻、创设一些新的组织载体和工作领域,合理增设一些基层党组织,搭建党建工作的新平台。

(1)党建进班级。根据学生党员人数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党小组或党支部,打破学生党支部按系(专业)来设置的传统模式。在班级建立党小组、党支部后,学生党建工作和班级的各项工作可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支部能更好地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党小组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2)党建进宿舍。宿舍、公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育人基地,完全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阵地。将党的基层组织由原来的专业、年级、班级向宿舍楼群延伸、渗透,利用宿舍党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宿舍文化建设、困难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旗帜作用。

(3)党建进社团。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自我提升的重要基地。但目前,大多数社团都存在组织松散、活动随意性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等问题。若能将党建工作渗透到社团工作中,通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证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举措。

(4)党建进网络。目前,网络是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将学生党建工作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党建工作服务,也应是工作载体创新的思路之一。应用网络进行党员的基础知识教育,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工作者可以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答疑。学生可以通过党建网递交入党申请书,递交思想汇报,党组织可以通过党建网完成思想汇报审查、组织发展对象公示,从而极大地简化日常党建流程的工作量。建立网上党建理论学习与讨论的阵地,引导学生党员关注理论热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形式将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会因为学生党员的上课时间不一致而难以统一学习的时间。针对学生党员毕业前校内课程少、校外实习多、流动分散的实际特点,通过网络延伸党组织教育管理,开拓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渠道、新阵地。

3.健全学生党员教育新机制,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1)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除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应结合党员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题可紧紧围绕贴近学生实际进行。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学生党员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党员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党员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自主自觉地驾驭生活,把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以学生党员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党员继续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新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的质量。除了传统讲授的学习模式以外,还可以增加交流、讨论、答疑等互动环节,改变以往教育者唱独角戏、一言堂的局面,使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举行主题演讲的形式,使学生党员积极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党支部可以组织党员深入社会、参观学习,开阔学生党员的视野;举办先进人物报告会和介绍会,组织学生党员走访优秀党员标兵,培养学生党员刻苦学习、自觉奉献的精神;通过举办各种知识竞赛、组织书评影评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质量。

(3)注重教育途径的创新,把理论武装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传统的学生党员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不免单一和缺乏实践的支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入灵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环节,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学生党员了解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党员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做一件实事,为党旗增辉”等实践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在做实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党员意识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

(田穗,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

孙国东

胡****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1]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2]只有抓住青年,才能抓住未来。因此,要积极鼓励优秀青年学生入党,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工作是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创新性地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

一、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目前,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比较强,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但是受不良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复杂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是具有明确的思想观念的,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和生活充满着无尽的向往。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讲经济效益、讲竞争、讲等价交换等观念也必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以致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在大学生中,有些人把金钱放在首位,把物质利益看得过重,甚至把金钱与物质作为评价人生、评价生活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生活中凡事讲“实惠”,容易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上,有的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讲奉献、讲责任、讲艰苦奋斗的少了,讲报酬、讲索取、讲享受的多了。

2.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样化

我国大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与国家民族荣誉、利益和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身发展也更加关注,对于个人目标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和务实,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普遍表现出乐观与进取的精神状态。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网络环境中各种思潮渗透和渲染,大学生思想容易产生困惑,认识容易出现偏差,对错误思想的分辨力不强,在一些涉及现实、比较具体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持错误的结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更趋明显;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被部分大学生接受,一些大学生甚至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

3.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认识错落化

政治态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心理现象,由社会政治环境与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交织作用而成,它体现了人们看待和反应政治现象的方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正确,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等政治理论问题的态度明确,认识清晰。上述结论也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能够同党和国家的政治导向保持一致,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感,政治观念也日趋成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矛盾交错呈现,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政治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党的领导,反对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等问题。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复杂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了社会的开放性。一方面,个人的利益要求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对组织的绝对依赖关系。这种状况使部分学生思想行为的功利性膨胀,价值观念发生偏移,淡化了入党动机的纯洁性。当前,高校学生基本上具备较明确的道德认识、价值观念。但是,部分学生将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一些学生对党的认识处于一种朴素的、感性的和不成熟的阶段,理论知识非常贫乏,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刻。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认为入党是一种荣誉,有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本,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入党有助于就业,还有的学生认为入党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等。入党动机不纯,势必影响学生党员的质量。

2.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工作的任务重

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是由系党总支负责,党员教师、辅导员参与,形成各系和班级一条线的工作体系。一个大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成为预备党员,组织至少要投入近两年时间,相对于大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培养考察工作显得十分紧张。目前,高校专职学生党务干部数量普遍偏少,学生工作党支部书记大多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兼任,相对于大量的学生发展对象而言,各系党员教师的培养任务很重,他们日常工作较忙,能投入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势必影响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

3.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工作的具体程序不够规范

一是发展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有:收到学生的入党申请书后,有的支部未及时与申请人谈话,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回应;有的党员发展材料不够齐全、规范,有些上报的入党材料审核把关不够严格;在学生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中,及时办理转正手续做得不够到位;部分毕业生的组织关系和材料转移不及时,特别是一些在新经济组织就业的学生党员的关系接转困难。二是对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不到位。虽然有发展计划,但实际工作往往滞后,未能很好地履行计划;有的发展工作节奏比较慢,发展的学生党员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未形成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