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27

第27章 组织制度建设篇(13)

2.组织纪律意识淡薄

新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意识的培养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紧抓不懈。当今社会是一个个性张扬、展现自我的时代,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党员没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如:组织生活敷衍了事,甚至迟到缺席;不严肃认真对待组织民主生活;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发展前后表现不一等现象。

3.学风不够严谨

大学生党员处在一个青春年少、少不更事的花季年龄。他们一方面容易接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知识、新事物,行为方式容易养成;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生没有农民工好就业,出现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赶不上农民工的现象,部分学生党员对自己的前途忧虑,认为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空洞的,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差甚远,甚至个别党员放弃了对学习的要求,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想法。

4.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群体,他们大多数是从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选拔来的,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会或班级的主要干部,又是学生党员,协助老师管理着学生社团和班级的日常事务,他们手中就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管理本部门事务的权力,于是就出现了部门部长指使低年级干事帮他们干一些低级琐碎的生活工作杂事的学生官僚,他们享受着干事为他们提供的无偿服务,放松了对自我的管理和自我服务观念的养成。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新途径

1.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并与党先进文化的学习融合起来,加强大学生党员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党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成败与否,人文知识以及素养的培养比其他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影响了他们精神家园的建立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学风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涵。先进文化是指人文科学、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这与中华传统节日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知恩图报、顺适自然、保护环境、勤劳勇敢、重视亲情、自强不息等人文价值是一脉相承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在法定的传统节假日举办讲座、沙龙、经典诵读等活动,使之与学生党员文化理论学习融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党员既增加了文化内涵,又掌握了党的理论知识。

2.以学风建设为龙头,着重培养大学生党员求真务实精神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学风问题关系到一个高校的生存发展。转变学生党员学风,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注重学以致用的学风,是一个大学生党员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党员的学风,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工夫,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党员更是掌握了更多先进文化知识的精英群体。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意识淡薄的学生党员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断章取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不讲诚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脱离普通同学等行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发挥所有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在学风建设的浪潮中激发斗志,奋发有为。

3.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接口,强化培养大学生党员践行党员先进性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和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重点在行动,关键在实践。在实践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该活动作为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先进性教育,突出德育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即让大学生党员在农村乡间的调查中体会到****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化思想政治工作于无形,同时在具体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服务中弘扬党性,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实践活动沿线地区的红色遗址、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等地点开展德育教育、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大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体会革命先辈光辉事迹,深刻了解党的发展,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党员经常开展“四进社区”“学区共建”“雷锋列车”“春天使者”“扶助乡村希望之星”等活动,长期保持与实践基地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实践的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促使大学生党员自觉地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作为一项本职工作开展,从而永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锻造大学生党员过硬的组织纪律意识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是永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所必需的。把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思想、先进性行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特别是把“创先争优”活动转化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发挥大学生党员和党支部作用的工作制度,从而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用制度建设解决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用制度建设推动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使党组织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建立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制度、学生党员理论考试制度、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制度、学生党员年度评议制度、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系列制度,保障大学生党员成为时代的排头兵。同时高校党委领导还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健全、完善和丰富发展各项制度,避免制度的保守和僵化。要关注大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的实际,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研究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用制度为长效机制的健康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广阔发展空间,用制度来及时总结、强化巩固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不断巩固和扩大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成果,提高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过程应注意结合的几个方面

1.结合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利用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党员知国、爱国、报国,有事例、有对比、有分析,才能使学生党员真正“知国”,才能培养学生党员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坚定他们爱国、报国的信念,由爱国深化到爱党、爱社会主义。使他们懂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脚踏实地亲身参与,不能只是主观地评头品足,更不能盲目崇洋,要做有拳拳报国之心的主人翁,不做那种怨天尤人的局外客,把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2.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培养教育大学生党员过程中,把党和政府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精神化为教育资源,增加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但这些资源的使用绝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积,需要找到契合的结合点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西南旱灾等自然灾害,强调培养教育要以同自然灾害抗争的努力过程中的那些直观生动的事例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与祖国人民共命运的历史责任感,以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德育素养水平。

3.结合本校和本专业实际,大力发扬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党员牢固的党性观念,还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培养学生党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就业与创业为着眼点,结合本专业、行业产业、地区经济的现状,多渠道提高学生党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学生党员拥有比其他党员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精湛的专业技术,应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行业产业的领军人物,发挥学生党员的后发优势。

文章旨在从现状分析、途径探讨以及培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服务意识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党员成为壮大坚实党组织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同时也期望能够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培养教育党员提供借鉴,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2]吴德刚.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09 .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0119.

[4]****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2007 .

[5]张振飞,王强,于桂宝.高校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发挥作用浅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

(李秀茹,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