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39

第39章 学生素质建设篇(4)

2.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并要求各高等学校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当今时代,社会变迁频繁化、社会竞争激烈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致使大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带来了许多困惑与矛盾。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有追求独立自主的要求,同时又存在着依赖的一面。他们强烈渴望有良师益友为他们指点迷津、排忧解难,解除心理上的消极反应,转化心理亚健康。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使大学生能有效克服不良心理反应,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康的心理,适应时代发展。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通过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对社会、环境、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预测、控制、适应和调节,使人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共同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心理应变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地应对现实;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以及认知水平和健康心境的提高。

3.是促使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有效转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或是亚健康的,很难马上作出非此即彼、简单而明确的界定的,因为心理亚健康本身同心理健康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大学生所处的情景不同而不同。这样,就有大量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状态存在。再从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来看,由于心理亚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向心理健康转化,也可能向不健康或心理疾病转化,关键在于高校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最终克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诸多不良反应。思想政治转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其规律确定活动方式,以达到使亚健康状态向心理健康方面转化的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观三义”教育。大学生“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境,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会产生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抱负;才能以此激励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磨炼自己百折不挠的毅力,培养正确的意志观;才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转化环境、学习、工作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克服心理亚健康。“三义”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大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为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重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亚健康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坐标。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入,使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妥协中形成了价值标准的相对化,许多主流价值被相对化,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模糊。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里,大学生如何观察身外的世界,如何体验宝贵的人生,如何审视历史,又如何创造美好的未来,都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历练息息相关。当前大学生之所以会呈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疑惑、烦躁、烦恼、沮丧、自卑、误解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迷失方向,进而产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现象,正是缺少了这种精神与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精神品质当做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澄清大学生的观念,净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的社会主义新人。

2.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转化大学生心理亚健康

通过理论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亚健康存在的许多问题能否解决,与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实效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人生的“投资期”,在这一时期内,大学生的思想从不成熟到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另一方面,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时,也应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通过疏导教育,克服心理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逆反心重,因此说服和引导更为必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将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与他们交朋友,经常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彼此交换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理解。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虚心向社会学习,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通过积极热情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广泛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加强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做到有的放矢,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克服亚健康问题的不良心理反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实践教育法,提高大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克服心理亚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扩大社会接触面,有效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二是能够培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进而提高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强化思想情感、意志和信念。思想情感、意志和信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强化,其行为习惯更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四是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将理性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3.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转化大学生心理亚健康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大学生心灵,激发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效克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转化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诸多的不良心理反应。因此,高校应该花大力气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突出其文化内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创建良好的校园思想教育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关键的育人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依据,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创造的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环境。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转化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力量,这一环境来自于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共识。如果说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全校参与辅导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那么全校可以先一起努力,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教育转化是大有帮助的。

4.努力实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转化教育常态化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转化教育工作体系。高校必须构建新的工作体系,实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转化教育工作常态化,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落实考核考评措施。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测评体系,积极开展组织测评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转化;第二,设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第三,编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康复实用手册,指导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自我测评、自我调适。

加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转化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转化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要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教师。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也要重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重视兼职教师的心理问题,需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通过自我调节、整体联动、有的放矢、从我做起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教育转化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3]邓卓明,任一明.社会时尚与当代青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4]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5]焦满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统一[J].生活教育,2007 (7 ).

[6]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 (1 ).

[7]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3 ).

(陈长虹,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为什么和干什么: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的思考

孟亚

做好在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达和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都很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大学生要求入党的积极性很高,党员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国的共产党员总数已达8 0269万名,其中学生党员253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2%,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8%左右。近4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1]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大学生入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特别是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多元化、功利化倾向,正不断展现和暴露出来。这种倾向,虽非主流,危害却很严重,它将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影响到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入党动机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端正入党动机,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有三项工作非常关键,一是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二是向大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三是让大学生明确入党后干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