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46

第46章 学生素质建设篇(11)

利用社会热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会热点具有大众性,某一个社会时期所涌现的社会现象、发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的社会活动、爆发的思想理论争端等,足以引起广大的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各种程度不一的社会参与。社会热点往往也是民生普遍关注的、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极易转化为一种长期的、潜伏的社会心理。这些社会心理会通过社会公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公务人员、商务人员、退休人员以及其他所谓的“草根阶级”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社会氛围或者说是社会情绪。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心态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情绪的影响。人文素质课程的引导如果能把握社会热点,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学生的思考作好方向指引,不仅能尽量减少学生“盲流”的现象,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事件前因后果、正确对待一件事情的能力。

利用社会热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对自我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审视得更为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化解压力,积极面对人生。

3.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成果

大学学科专业性强,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综合技能都提出了具有专业特征的素养要求。学科分隔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却忽略了学生“精神成人”的人文素养。学生学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却未能及时地转化为现实情境中的实践,不能充分理解和运用人文知识去对待现实生活中发

生的各种问题。比如说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主人翁”意识却非常淡薄。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必须要让他们面对社会上各种正面的、负面的事件,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养成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参与”。大学生有走向社会、了解民生的冲动,但往往因世界之大、社会事务的繁多而无从下手,茫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惰”思想、“淡漠”思想。其实我们的社会热点浓缩了当今社会的世态百象,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的机会和切入点。无论是从哪个社会热点切入,关注者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最直接的思维片段中抓住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焦点风貌。小故事,大智慧。社会小片段,往往演绎的是人生大舞台。这样的浓缩性和情节性极强的社会热点,给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广阔社会天地的“绿色通道”,给予了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冲击。如果能抓住时机、抓住重点,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尽快地转换“学生角色”,进入到“社会角色”中来。以管窥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养成主动关注事态发展、主动探索事件的来龙去脉、主动思考社会深层次问题的“主动意识”。当大学生学会用“主动意识”去思考社会问题时,我们认为在其“自我意识”得到张扬的同时,“主人翁意识”也在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开始萌芽。

三、社会热点引入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对策建议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适宜的热点案例

青年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于各种社会热点都持有不同程度的热情。例如“天上人间”的案例、“凤姐”的言论、“我爸是……”的“拼爹”现象、宝马伤人的交通事故,都可以成为他们“网络围观”、私下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不应该封杀、围堵这种言论和关注,更不能采用“放养”的教育方式,等到学生的思想陷入社会舆论的怪圈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势必事倍功半。对此,我们希望通过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社会热点,纳入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做到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与社会时政内容的紧密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对社会热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合他们的兴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思想性、现实性、趣味性、启发性、普遍性的统一。并且在社会热点形成“热点”之前,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和人文素质教育小组就要用敏锐的政治嗅觉去判断:学生对哪些问题可能产生兴趣,他们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思想的影响,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例如,“******”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的悲观论调,在学生中间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救苦救难的、神圣的“红十字会”都披上了有色衣服,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任。单纯、善良的大学生很容易因此陷入“信任危机”。这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信任感”教育的一次良好机会。我们应该把握住

社会热点提供的负面道德的价值,做到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相结合,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2.注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灵活性

人文素质课堂应该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也不能单一地以讲为主,更不能以单纯的卷面分数论高低。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行动积极性。课外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树立大学生人文精神旗帜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中去感悟、认识、思考。比如说每年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一个走向社会、关注民生的平台。人文素质课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去感受世间百态,尝试“社会化”生活。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甚至是访谈记录、照片、视频,都可以纳入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成绩中。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其人文素质课程成绩的评判依据。这样既优化了人文素质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体系,也促进了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更投入、更积极地学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可以使得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跳出精神收获的隐性模式,走向“社会物化”的显性收获平台,让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在显性教育中得到认可,收获自信,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更广阔的奋斗领域中去。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校园网是展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利平台。大学生喜欢在各大论坛浏览对自己吸引大的栏目,与其放任他们在网络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观点的侵蚀或影响,不如直面各种社会现象,并倡导言论自由。学生有了情绪宣泄的途径,他们反而会更理智地思考各类事件。当然,我们要做到教育和引导先行,争取在第一时间适度引导,保证理论方向正确下的言论自由。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不同的观点交锋,但正是这样尖锐的异类观点,更能凸显当代大学生中的精神、心理以及各方面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多途径地融入社会问题,给学生多种接触社会主流价值的机会,打开学生的视野,才能给学生提供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多方面的,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把社会热点纳入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仅仅是优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完善学生人文品格、固化人文素质培养成果的一个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创新。我们希望从社会中能发掘出更多的精神财富,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刘德林.负面道德经验及其德育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2]何军明.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J].福

建论坛,2010 (10 ). (肖雪莲,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

浅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谢霁月

近年来,高校继续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5年338

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