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24733800000042

第42章 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9)

3.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是指通过联想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的能力。[2]外语专业研究生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就是要能够对已经学习过的外语语言、文学、文化、翻译或教学等知识进行梳理,能够把各理论概念串联起来,把新学的知识与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把相关知识连接成一个网络,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获取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取得新的成果。Ausubel所说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的材料跟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知识与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系统相互作用,并被归纳入其中的某个类别,成为我们知识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外语专业研究生要善于联想,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路。同时,研究生还应该对外语专业各学科领域(如语言、文学、文体学、文化、教学、翻译等)知识都有基本的了解,汲取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灵活贯通的驾驭能力,为自己学科领域的研究服务。

外语各学科各部门中有很多基本概念实际上是互相关联的,指导研究生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并举一反三、打开思路。例如,音系学中有phoneme (音位)概念,形态学中有morpheme (语素,形位)概念,词汇学中有lexeme (词位)概念。这3个概念虽属不同部门,但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似性。从形式上看,这3个英文术语的后半部分都是唱eme。这个唱eme的原义是“类”( class of)。[5]因此这3个术语都分别是某类现象的总称。在现代语言学中,这3个术语都表示抽象的概念,各自都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变体:音位变体(allophone)、语素变体(allomorph)和单词形式(word form)。指导研究生进行这种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一方面,联想到已学过的音位和音位变体,研究生就更容易理解后面的语素和语素变体以及词位和单词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种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联系和对立的分析,指导研究生联想到外语其他学科领域中的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联系和对立,可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发现新的东西或新的研究路径。

4.培养灵活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现象、概念分门别类,并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能力。外语专业研究生具有灵活的分析能力,就是要能够细致、全面地分析各外语学科领域的有关现象,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找出各事物、各现象、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在更高的层次上处理问题。

分析能力是集上述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灵活的分析能力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必经途径。前面关于培养上述3种能力的论述中,实际上也包含了对培养分析能力的阐述。要指导研究生在深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熟悉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动态的前提下,从大量复杂的语言、文学、文化、教学、翻译现象中发现最本质的东西及其与其他现象的联系,提纲挈领地进行概括、抽象、分类、找出共性和特性等思维活动。要指导研究生把分析某一现象的方法、思路和经验灵活地应用于分析其他现象,把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灵活地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其他具体问题和更抽象层次的问题。例如,上一节关于音位、语素、词位及其变体以及这些概念所体现的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联系和对立的论述,也可以应用到词类和单词、句型和具体句子之间关系的分析,进而应用到语言现象之间共性和特性的分析。指导研究生自觉地培养这种能力,是帮助他们获得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论文写作中创新能力的体现

对外语专业研究生而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论文写作中。孙淑芳认为,论文写作的创新性表现在选题接近学科前沿、要有自己的观点、语料要新、参考文献要新等几个方面。[1]在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应要求他们多浏览阅读近年来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从中找到对自己选题的启示。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新理论新概念,从新的角度探讨前人研究过的问题。应指导研究生在综述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突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应要求研究生从自己的阅读和体验中收集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语料,尽量不用或少用前人用过的语料,更不要根据需要自己编造例句。应指导研究生接触最新的文献资料,掌握最新的第一手资料。这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体现为不仅包括本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更要有最新的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章。这些都是创新能力在论文写作中的具体体现。

同时,要让研究生认识到,论文写作的出发点是创造性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因此,论文写作不应从前人已阐述过的理论概念出发,论文的主体部分不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和对相关理论概念的阐述(虽然这两个方面是论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是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分析,发现新的东西,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论文写作中应充分突显这方面的内容,尤其要防止自己的新东西被淹没在前人论述和理论阐述之中。

本文讨论了外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途径,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培养措施。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平衡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怎样解决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他们自身在社会上的发展之间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淑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若干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10(4).

[2]徐颖,施丽君,王丽燕.研究生学术氛围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 ( 2 ) .

[3]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

[4] 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

[5]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谢应光)

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诠释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英语专业,培养了大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与综合性的外语人才。英语专业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上经历了一个“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历程。英语专业从20 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由单一本科教育逐步发展成为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在全国英语专业硕士点有208个,博士点29个[ 1 ]。然而,随着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有关学者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所进行的调查显示,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有潜在的下降趋势;而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则表现较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2]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国内学术杂志上相关文献来看,与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相关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学术原则、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模式等方面(如戴炜栋,2007;王加兴,2001;朱源,2003;王雪梅,康淑敏, 2005;张德禄,2005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有所启发,但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等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鉴于此,笔者尝试在综合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界定外语学科创新教育的内涵,探讨创新教育的途径,希望对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二、外语学科应回归人文性

外语学科是以研究目的语的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对象的学科,其内涵是语言、文学、文化,这三大要素体现其专业性的特点。从其功能来看,外语学科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外语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掌握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从人文性来看,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

目前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想象。在英语教育中,“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3]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外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从而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学科素养,由此形成了现在的研究生在语文学综合素质方面似乎显得底气不足。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对文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而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对普通语言学知识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在专题研究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难以做到点面结合,这已绝非个别现象。鉴于此,一些英语专家们呼吁,就是在面向社会需求的进程中,英语专业要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确切地说,就是回归“学科本位”,按照人文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4]。

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薄弱。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研究实践,英语专业自身的人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知识创新更多地表现在“对于内在问题的发现、体验和描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感悟积累,以及严格的思维训练、技艺训练。”[5]因此,学生的时间储备,老师引导学生熟悉创新过程和掌握创新方法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其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人文素养是外语学科创新的关键

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处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阶段,是一个知识储备和创新训练的阶段。目前,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绝大多数院校提出了规范化要求,然而对培养目标却未给出准确的定位。培养目标只包含了下列的要素,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系统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这并没有体现学校的培养特色,也未能体现外语学科的特点。外语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有其人文学科知识创新的特点,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批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求掌握人文学科所覆盖的文、史、哲等宽广的知识,从中积淀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通过人文学科各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责任,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文修养和素质,才能培养出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目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存在重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轻跨学科课程和跨方向的方法论课程的倾向。从现有硕士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可看出,多数院校都是按照研究方向开设课程,课程类型分学位必修课和学位选修课,或者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极少数院校开设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拓宽学科视野的跨学科课程,缺乏对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体系的人文性的整体认识,因此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的设计,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很难形成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批判能力,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客观分析和评判问题的能力。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系统地学习人文领域的各种知识,形成深厚的理论修养才能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