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政策与法规
24734300000058

第58章 教 师(21)

总之,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多数欧洲国家,学校的自主权都得到加强。尽管在某些国家,对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利和责任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抵触情绪,但这并不能改变赋予学校更大自主权的必然趋势。国外的教育实践亦证明,适当地增大学校的教育自主权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摘录自枟欧洲国家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枠)

“学校办学自主权”专题(之四)

校长首先应成为教学领导

[核心提示]

权利对应的是责任,是义务,当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渐下放,校长、老师是否已准备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校长更应明确自己的定位———非行政领导,首先应成为教学领导。

关注教师过程管理

褚宏启:对人的管理涉及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有入口,有过程,有出口,现在校长对人事管理权的诉求可能更多地是强调入口和出口,集中在怎样把好的招进来,不好的不续聘。但是作为校长,更应该注意的是怎样在过程中下工夫。这个过程包括很多,比如来了新教师之后,怎样让老教师带动他们更快地向上成长,怎样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开发,怎样设立竞争机制激励他们,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入职教育。

关于教师管理,有的校长要求绝对控制权,这个要求可以说是比较过分的。我认为,教师是一种区域性的公共资源,并不是完全属于某所学校的。教师是政府雇用的,政府有一定的权力去调配这个资源。公立学校毕竟不是私立学校,不能把教师的支配权完全下到学校。所以校长更应该关注过程中的管理,而不是入口和出口的管理。

校长需加强学习

褚宏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施行之后,我们发现,有些校长的管理能力跟不上,很多校长看不懂财务报表,所以说校长的自身能力也要提高。

让权利产生良性结果

李希贵:我在高密一中工作时,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情况不予检查,而是以他们自愿的方式,每学期将备课簿集中到教学资料室存档,专门供青年教师借阅参考。同时规定,学校以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于是借阅率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老教师们以高借阅率为荣,精心研究备课,甚至还研究怎么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借阅参考。每一学期下来,教导处统计备课簿借阅率就成了全校教职工瞩目的大事。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当学校尤其是校长在行使可以自主的权利时,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打着自己的旗帜一路走下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以创造良好的文化,让文化带动学校按照设想的目标前进。学校、校长首先要科学地行使好已经掌握在手中的自主权,因为只有让权利产生了良性结果,我们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自主权。反而言之,我们的自主权可能就成为祸害,也难保不被剥夺。

校长应成为教学领导

陈如平:目前管理学界对于我们学校管理领导的内容作了区分:第一种是行政领导,是上级任命。第二种是教学领导,有很多一线的校长就是从一线的老师提拔上来的。对于教学领导,我们一直在强调他的任务目标,就是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第三种形态是课程领导,这和新课改有一定的关系。校长首先要有课程意识,校长在这方面要有开发能力。第四种是道德领导,校长的人品、风格、情感使他很有人格魅力。第五种形态是文化领导,校长有很重要的职责去营造一种好的文化氛围。第六种是学习领导,校长应致力于创立学习学校,使其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校长视为学校行政领导者,其主要职责在于规划和管理学校的行政工作;而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则交由他人来负责,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理念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有效学校”运动的倡导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校长的教学领导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校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化程度视为影响学校效能的积极因素之一。在学校实践中,校长也特别强调自己的教学领导角色、身份和作用,并围绕校长主要是教学领导者还是行政领导者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从总体上看,校长的教学领导在欧美国家被认为是影响教学效能及促进学校变革的重要因素。

我认为,校长首先应该是非常懂业务的人,不仅会抓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懂业务。他要懂得整个教育教学规律的变化,特别是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趋势,这些他应该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借鉴先进的理论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者也认为校长应该在三个层面做事情:一个是组织层面,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二是教师层面,校长应该多去听课,从专业角度上帮助教师成长;三是学生层面,让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设置学生需要的课程?哪些学生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校长应该心中有数。

[用权一招]

“协商评价”

李希贵在高密一中当校长时,为了给所有学生搭建起一个更加开放的成长平台,大家集思广益,建立起“学生技能测试站”。这个测试站其实是一个与学生协商评价的平台,测试的项目是开放的。如果一位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项目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就可以到这个测试站去申请新的测试项目。学生的申请不仅要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标准,还要提出测试的方法。这个测试经过测试站的一个认定委员会认可之后,还要张榜向全校师生公示,如果没有相反的意见,就可以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认定,并根据测试的结果为他颁奖。

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评价措施的运用也应该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然评价是为了发展,我们就应该选择那些学生们喜欢的甚至是各不相同的方法。要使评价真正适合每一位学生,协商有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局长传经]

宽容教师

囗李希贵

我刚接任校长时,一位老领导曾告诉我,一所学校只要班级乱不了,学校也就不会有大问题。于是我把班主任工作紧紧地抓在手上,一日常规考核、每周综合评价、按月兑现奖惩,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把班主任折腾得“死去活来”。学校倒是不乱了,表面上学生蛮守规矩的,可班级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师生关系高度紧张。在一次“我最爱戴的老师”评选活动中,一半以上的班主任落马。后来我发现,在学校制定的十几项乃至几十项扣分项目的“关照”下,学生一个个在校园里如履薄冰。学校施加给班主任的压力,在班主任的手里已经变成“压力的平方”压到了学生头上。

我开始思考怎么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管理机制告别,不再和老师们在狭隘的小圈子里计较。于是我们实行了班主任职务聘任制,把班主任的级别分为五个档次,每年进行一次聘任。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以模糊代替了“精确”。虽然照常要关注学生迟到、早退、校服不整这些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小事,但不再以此和老师们日清月结地“算账”,而是让它成为学校、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参考。这样一来,班主任开始变得宽容起来,他们不再和学生斤斤计较,他们的思考也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长远,他们从盯着学生一天的一举一动中走出来,努力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从急躁、喜怒无常中走出来,变得大度、宽容、自信。

“借力”生权

办好教育,要借助各方力量。首先是培养党政兴奋点,让党政部门愿意办教育,希望办好教育。如果仅仅靠我们教育内部的人,是没有办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的,必须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大目标、大背景下,借助各方力量来实现。

譬如,为了促进县区的教育工作,我们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枟关于将县区教育工作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的意见枠。根据这个意见,我们每一个年度都要对各县区的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教育经费、教师工作、生均公用经费等指标进行全面核查、汇总。

对于核查、汇总结果,我们并不满足于下发一个文件,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力量。我们发现,枟潍坊日报枠在全市是普及率最高的媒介,于是我们就把每年督导的结果,分县区、分项目在枟潍坊日报枠上全面公布。这样一来,每个县区的教育工作情况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

有个县的教育局长告诉我,督导公报刚公布的第一个月里,********就找了他三次,专门研究教育工作,不断地和他探讨,有什么措施可以解决公报中的问题,明年怎么做才会有一个好成绩。可见,教育工作开始成为领导的兴奋点了。

有一位县长和我开玩笑说,过去作政府工作报告,设计教育的内容,岁岁年年“老三篇”,无非就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教师地位”云云,现在教育督导公报一登报他们再准备政府报告,还真得斟酌再三,搞不好台下的人民代表会鼓倒掌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说实话,围绕教育发展的环境,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部门各行业都有明确的要求,文件下了不少,规定也有很多,什么财政、公安、规划、建设,对教育这个需要全社会关心的事业,应该各负其责。可真正得到落实的情况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机制去监管。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省人大通过的教育督导条例里找到了依据,让我们的教育督导室担负起“同级监督”的责任。财政局的教育投入,公安局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卫生防疫部门的食堂卫生监管,这些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的工作都受到了教育督导室的监督。教育督导室虽然设在教育行政部门,但真正认真起来,其实就是人民政府的督导部门,它本身就有权利对各部门“指手画脚”,正像有人说的,它是一个可大可小可虚可实的部门。条分缕析各部门的职能与责任,把模糊的弄得清楚一些,把系统的细化起来,于是,每年对各部门在有关教育方面的责任予以督导,并向全社会公布结果,成为督导室的法定任务。这样一来,我们推动教育工作又有了一股新的力量。

所以说,无论教育局长还是校长,都可以想方设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借力”,在“借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办学自主权”专题(之五)自主权需“二次分权”

[核心提示]

政府把办学自主权下放到学校之后,应该进行“二次分权”,校长应当把一些权利分给老师,老师再把一些权利分配给学生。分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孩子的特点,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次分权”

褚宏启:现在改革的趋向是给学校和校长下放权利,但这个权利下放之后,我们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学校的权利大了,但学校并没有比原来变得更好。校长的形象和声誉也没有变得更高。为什么?校长大权独揽,甚至比过去更****。

我认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等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政府把办学自主权下放到学校之后,应该再进行分配。因此我提出的一个概念就叫做“二次分权”,权利到了学校内部还应该再一次进行分配。就是说校长应当把一些权利分给老师,老师再在课堂这个层面,把权利分配给学生。

现在我们不是强调自主发展吗?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就是让学校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办学。怎么样才能自主呢?政府下放权利学校才能够自主,才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那么到了学校内部,我们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强调教师要专业发展,但这个发展离开“自主”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二次分权”,把权利分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对于老师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老师的工作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对教师的控制越多,教师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也是一样的,整天要是把学生管得死死的,他也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分权是为促进发展

所以说这种自主的空间一定要有,要给学校自主的空间,要给校长自主的空间,但是同时也要给老师和学生自主的空间。那么所有这些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归结为一点,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减少学校对政府的依附性、增强学校的自主性,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孩子的特点,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是为了分权而分权。

一些校长老想向上面要权利。谁都想要权利,但是要来了权利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来了更多的责任。人家给你权利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把学校办得更好,但是如果你把权利老是攥在自己的手里,不进行二次分权或三次分权,不注意把这个权利更好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么这个权利就无助于学校的专业水平提升。

200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枟让服务惠及穷人枠指出,分权不是神话,分权要发挥作用必须渗透到教室。我们讲自主发展,必须有一个前提,学生要有自主的时间,老师要有自主的时间,而现在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自主的时间。

我们的枟教师法枠明确规定教师有教育教学权,但是现在我们的老师在这一方面没有多少权利。特别是在一些高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就是一个应试的工具,就是让学生提高分数的一个工具,没有多少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