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人们生活中该怎样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呢?正如成语所言:“未雨绸缪。”生活中要首先设计好时间表,把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做好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计划好完成的时间,按照计划表进行,这能够培养自己按客观实际出发的习惯。
在决定做某项工作或事情前,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该事情的价值所在,如果发现这是一个不值得你做的事情,就要勇敢地放弃。此外,还要不断地强化自我的控制力,做到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
心灵感悟
虽然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工作和成就事业,但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将其看成全部,要学会减弱内心过强的驱动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一边做事一边享受人生乐趣。
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踢猫效应”是指个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踢猫效应来自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一天,某公司的董事长在家和妻子吵了一架,耽误了上班的时间,这违背了自己亲自规定的不能迟到的公司纪律,他为此非常愤怒,他刚到办公室,销售经理过来让他审批一项工作,他不耐烦地说:“这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情,你连这点决定都做不了,还能做其他决定吗?”销售经理垂头丧气地走出了董事长办公室,他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正巧秘书过来说有事要请示,他用挑剔的口吻说道:“这种事情不是一向都不请示吗?”还挑剔她上个月的销售报表做得不清晰。秘书无缘无故被经理挑剔,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一肚子气,她刚走出办公室,正巧清洁工在拖地,她就对着清洁工说:“这地拖得也太湿了,容易滑倒,以后拖布要拧干点再拖。”清洁工无可奈何地回到家后,对正在玩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母亲痛斥之后很恼火,狠狠地踢了一脚地上的猫。
这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告诉人们:个人情绪会随环境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当不好的事情使自己情绪变坏时,要在潜意识中控制自我的情绪,不要将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让他人产生和你一样的不良感觉。
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方木牌,上面写着:“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古人云:“克己,复礼。”而“克己”就是告诉人们生活中遇到事情要从容、镇静,应用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为人,就要与人为善,给周围的人带去愉悦的心情和友善的鼓励。
现实生活里,人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或者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后,会将心中的怒气、委屈、怨恨发泄到他周围的人身上,这种不冷静的发泄,也许会让他的内心得到瞬间的安慰,但却给他人带去了烦恼、郁闷、痛苦,这种不良的发泄方式既会给他人带去不快之感,还会使自己陷入孤独者的行列之中。
踢猫效应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着生存的,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面对其他人,例如职场中要面对同事、领导,商场中要面对竞争对手、客户,家庭中要面对妻子、儿女……如果无缘无故地将自己的不爽情绪抛给他人,那么接收你包袱的人,势必会想办法将其甩掉,而这样一传二、二传三,你的不良情绪便成了大家的污染源。
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后引起的心理体验,有好与坏之分,而相伴而来的是情绪感染的效果,也会分为正面和负面,进而导致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
正所谓:“与人友善,与己方便。”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逐渐发生很大的改变,人们面对不如意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人们保持大将风度,在压力下保持从容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真诚、宽容、友善的行为控制自己,不迁怒于人。
心灵感悟
有人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这就是要告诉大家:个人的情绪是由自我的心态决定的,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便控制了一切。
习惯效应:习惯是一种惊人的力量
任何想法只要你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就会变成信念;任何行为只要你持续不断去重复它,它就会变成习惯,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习惯会让人长时间重复某一动作行为或者某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习惯效应。
一根小小的柱子和一截细细的链子就能拴得住一头将近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样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却随处可见。
那些驯象的人,在大象小的时候,就开始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不管小象怎样挣扎都无法挣脱。时间长了,小象就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后来小象长成了大象,这个时候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了,但由于习惯使然,它还是不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的,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的。
同样,人类之于环境也是这样。人类在适应外界大环境的同时也创造出了适合于自己的小环境,接着还用习惯把自己困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环境中。因此,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同时习惯也决定着你的成败。所以,养成好习惯对于我们的成功至关重要。
父子两个人常年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着牛车下山去卖柴。
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也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了。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人似乎永远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都在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有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此分析说:“没有别的,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于每天晨跑,他就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跑;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事可做地四处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像日本的阿信一样克服一切困难,从而所向披靡。成功也是一样。”
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都喜欢按自己的习惯去办,缺乏周到的考虑终将导致难以预料的偶然。
我们当然希望养成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除考虑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外,还要选择恰如其分的方法和态度,因为这些方法和态度,都很可能成为你将来的习惯。倘若这些方法和态度被证明确实是有效的,那么还要有意识地坚持,时间长了,就成了自然。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当管理者要求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时,他们自己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而当良好的习惯在企业的上上下下都形成后,管理者所希望的轻松高效的管理也就实现了。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重复3个月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我们终生的财富。一个养成了良好工作习惯的人,对工作有一种亲和心理,会从心底里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使它变成一种乐趣。他的潜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的套路做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事,工作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享受快乐的过程。
当你经常反复地练习某件事情而逐渐变得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去做。而你一旦喜欢去做,你就愿意经常去做。这是人的天性。当你经常去做时,这就是你的习惯了。
心灵感悟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利用习惯的力量,习惯是成功的捷径,所以,多培养几个好习惯,将会让你受益终生。
自己人效应:自己人,一切好商量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沿路宣传演讲。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面对此情此景,一点也不惧怕,他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车,沿街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正是这一句“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深深打动了选民。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从而对他大力支持。后来,林肯在选举中胜出,顺利当选为美国总统。
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而将对方引为“自己人”,从而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这时,如果其中一方向对方宣传某种观点,提出某些要求,另一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需要将对方视为“自己人”,让对方觉得我们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真心地为他着想。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后,对方自然就会消除戒备之心,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不把对方当做管制的对象,不把对方当做批评的对象,也不把对方当做敌人来看待,而是把对方当做自己人来看待,视为第二个自我,让双方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从而达到情感共鸣、一点即通的境界。“自己人效应”会使得双方之间没有相互的心理压力,更不需要相互防范。
自己人效应会产生很明显的作用。吉田工业创始人吉田忠雄就很懂得运用自己人效应。他倡导的“五起哲学”与“三分共享制度”都体现了“自己人效应”,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立的拉链厂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企业,销售额高达50多亿美元,资产达80多亿美元,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都开设有分厂。
他所倡导的“五起哲学”是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高兴、一起伤心、一起牺牲。“三分共享制度”是将经营的成果分成三等分,一份是将利益转成提供价廉物美的制品还给顾客,一份是归还给相关的产业,还有一份分给包括工作人员薪金在内的公司利益。这充分说明了吉田忠雄把职员和顾客视为第二个自我,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公司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俗话说:“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面对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如果出自厌恶的人之口,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
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当我们有求于别人时,通常会先跟他“套近乎”,询问一些个人经历,有时会惊奇地发现彼此竟有很多相似的爱好。接下来,再说出自己的所求之事,对方便容易欣然应允了。
“自己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具有哪些特质呢?一般而言,这个效应具有可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和相容性的特征。空间距离较近的双方,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互生好感,彼此引为“自己人”;与自己的性格相似、有共同语言、爱好相同的人较易成为“自己人”;双方的需要、期望等可以构成互补关系的双方也可能发生“自己人效应”;包容大度的人容易被别人接纳为“自己人”。
心理学家纽加姆于1961年曾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空间距离、态度和价值观对“自己人效应”作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