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24736800000024

第24章 教育心理学:教子有“心”,自然有“方”(2)

这样一来,我们在通过引导孩子角色扮演的同时,让他们从另一角度审视“小我”,与自己对话、与心灵对话,在主动经历、自我操作中更深刻、更彻底地进行思想洗礼。同时,孩子们还可以用自己挣来的“工资”来享受消费的过程,从而锻炼了孩子选择与判断的能力。

此外,通过一些需要合作的角色,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会合作、分享与懂得爱、信任和责任的重要,并且逐渐理解并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让孩子们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快乐地收获自信。

心灵感悟

儿童正处在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个性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对儿童来说,他们所充当的角色往往是其性格塑造的关键因素。积极的“角色效应”可以成为激励他们行为的内在动力,甚至影响到他成长的每个阶段。

心理疲劳定律:孩子有时也会“心累”

苗雨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上高一、高二时,她的成绩还不错。自从进入高三后,她总是抱怨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心太“累”,各种测验、模拟考试不断,她开始对考试产生紧张、恐惧、抵触心理,似乎“忍无可忍”,她的学习热情一落千丈,不愿做作业,一提作业就发怵,一看书就犯困,不愿翻书本。她开始想方设法逃避考试,后来干脆连课也不上了,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摸都不愿摸一下书本。面对父母的责备,她一会儿声言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一会儿又说不想考了。

当父母问她为什么不想学习、讨厌考试时,她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找一些客观的理由:坐在最后一排,听不见老师讲课;老师留的作业是一天24小时也做不完的;周围同学太吵了;基础不好等。父母心里很不舒服,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实,苗雨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对考试、学习的抵触而产生的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便随着机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科学家曾试图了解人脑能够持续工作多长时间才会感到疲惫,研究的结果令人吃惊:人的大脑持续工作8~12个小时之后,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迅速和有效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疲惫呢?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比如烦闷、懊恼、不受欣赏、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等情绪。

那些情绪上处于良好状态,没有什么压力感的人,很少感到疲劳。当有人问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时,他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比尔·盖茨也曾说过:“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他们的话向我们揭示了一点:一个人做喜欢的事,不容易疲劳。

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长时间做某一件喜欢的事情,也会感到一些厌倦。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学语文,就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上面,这种做法显然会导致厌倦疲惫。如果把几个科目换来换去,脑子就不容易厌倦而麻木,头脑始终能保持比较活跃的状态。

是否受到鼓励也是影响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赞赏,这样长久下去,孩子便会在情绪上浪费大量能量,从而感到非常疲劳。

一页书看了N遍还要看,一个背熟的单词生怕自己忘了再写100遍……这种典型的强迫症状出现在许多三好学生身上。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心理障碍的患者,他们往往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情苦闷、紧张焦虑等。

有一项调查结果乍看上去好像有点奇怪:在老师眼中存在小毛病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是良好;而一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为什么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老师的印象有较大差别,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习惯上认为的好学生是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学生,但这只是表象,现代教育观念已经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

有一个全校公认的三好学生,在班级任学习委员,成绩总是前3名,工作任劳任怨,所有任课老师对她评价都很高,但她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有着巨大的“裂缝”。她对自己的老师倾诉,自己是班干部,在工作中有许多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得装着愉快地接受,心里积攒的烦恼太多,又无处发泄,所以只能压在心里,强迫自己做得更好。

研究发现,品学兼优的学生,头上顶着耀眼的光环,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但他们往往缺少宣泄的机会和环境,心里有了“疙瘩”,不敢对长辈和同伴倾诉,时间一长,心理上就容易出问题。

每个人在情绪遇到障碍的时候都要寻求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以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关注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老师在教育中应该为好学生提供宣泄的时机,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和中学教师对“差生”和“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一线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人们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却太少。我们想一想,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好学生也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关注好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灵感悟

心理疲劳会导致身体疲劳加剧,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打破心理疲劳,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让消极的情绪远离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轻松而愉悦。

动机适度定律:给角色压力一个出口

一位老师谈起她上学那会儿的事。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当地流行从初中考中专的师范,这在当时是一条“鲤鱼跳龙门”的捷径。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都挤这条“独木桥”。

我的一个同学是复读生,她已经是第5次复读了,前几次都是以几分之差与师范学校失之交臂。她虽然非常努力,但学习却总是不见成效。这使她对自己的整个知识基础产生了怀疑,总是一副压力重重的样子。

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十,已经是应届生中的第一名。初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竟然拿了个全年级第一。当时我也挺纳闷,平时班里很多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比我强,我也没有超常发挥,为什么远远地把别人抛在后面了?后来我突然明白,肯定是很多优秀的学生被这两次考试吓住了!尤其是很多复读生,他们比应届生多上1年,甚至是6年,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本该记得很牢,可是他们自己或家长对他们施加的压力太大,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减压”绝对是成功的秘诀。我与那位女生分享了我的发现。

明白这个道理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睡得好,吃得香,尽情地玩,轻松地学,最后终于考上了我心仪的重点高中。而我的那个女同学,今年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她考试的分数远远地超出了中专线几十分。我明白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减压!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人的动机过强,就容易变得紧张,思维局促,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脑会一片空白,这样的情况,当然不利于发挥水平了。只有在动机适度,人比较放松的情况下,人的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谓的“动机”指的是人渴望完成任务的程度。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多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不是一种好现象。比如,一个整日混日子,没有什么理想的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而一个对学习抱有太大的期待,过分追求学习功利性,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势必会为自己制造巨大的压力,最终影响到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增加他的压力。

动机适度定律旨在说明:动机太强,事情反而做不好;动机适度,事情才容易做好。孔子说,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的,内心必然怯懦,行为也会因此变得笨拙犹豫;相反,对结果抱达观态度,会表现出最好的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励水平最有利于效果的提高。

人的动机可分为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一旦我们被外部动机驱使,就会为外部因素所左右,从而成为它的奴隶。

安德烈的祖母过世了,读小学的安德烈心里非常难过,因为祖母生前最疼爱他,因此他每天在学校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他们知道与其骗儿子说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说实话: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安德烈问着。

“昨天一旦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以后,安德烈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慢慢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时间过得飞快,在安德烈幼小的心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他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就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他觉得自己跑赢了太阳。以后他就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作业,他10天就做完了。那时他三年级,常常把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安德烈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在他渐渐长大的日子里,和时间赛跑让他受益无穷,虽然他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看起来也许很小,但是用途却很大。

这也是一个关于内部动机的故事,安德烈由祖母的死亡认识到了时间的流逝只能给自己带来悲伤,基于这一想法,他开始与时间赛跑。事实就是这样,只要你心中有渴望,你不仅会战胜时间,而且还会战胜自己。

总之,合格的父母,应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合理的心理动机,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心灵感悟

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会使他精神紧张,甚至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当老师给孩子施加压力,让父母监督孩子学习时,父母要做到“不管”和“不说”。孩子们已经够累了,就让他们在这种“不管”和“不说”中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放松吧!

情绪判断优先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了错之后,会打骂孩子,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当孩子闯了祸之后,他心里其实很痛苦,很内疚,在他这种糟糕的心态下,家长的打骂只会让他感到反感,他会觉得家人并不爱他,爱的是那些已经损失的钱和物。在这种境况下,他根本就无心改变错误。

暴力教育从来就不会让孩子变得顺从,也不会让他变得聪明和懂事,只会使他走向堕落和消沉,甚至还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

存在这种极端的家庭暴力方式(暴力教育),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在现实和愿望差距较大时,他们无所适从,由此选择了比较极端的方式,酿成悲剧。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家长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加,家长将一些无法发泄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看成“出气筒”,也导致了各类极端教育方式的出现。

所以,与其暴力教育,不如先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对话,让他觉得父母是了解他的,让他产生内疚感,以后自觉地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周末,雨晨全家进行大扫除,小轩、可可都来帮忙。不过雨晨今天的心思可没在劳动上,她边干活边想着去划船的事。

不料,一个不小心,便闯了祸,爸爸最喜欢的大花瓶被她打碎了。雨晨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她想:“这下闯大祸了,爸爸一定会骂我的!”爸爸一向比较严厉,想起爸爸接下来要拉长的脸,雨晨手忙脚乱地逃离了“现场”。

眨眼到了吃晚饭的时间,爸爸妈妈见雨晨还是没有回来,便分头去找。妈妈在小花园里发现了雨晨,她正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雨晨,回家吃饭了!”妈妈柔声叫她,但雨晨不敢回家。

“妈妈,咱们今天能不能晚点回家呢?”雨晨央求妈妈。

妈妈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告诉她:“今天打扫卫生,你是咱家做得最好的,你爸还一直对你赞不绝口呢!此外,你爸爸最近一直嫌那个花瓶大,摆到哪都占地方,早就想扔了,这下好了,家里显得不那么挤了!不过呢,以后劳动的时候要注意啊!”雨晨听了妈妈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她想:我以后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当她回到家时,爸爸并没有训斥她,而是说:“雨晨,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否则扎到脚就不好了。”雨晨飞快地去拿扫帚和簸箕。从此她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都变得细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