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命高于一切:企业安全生产第一法则
24737300000017

第17章 最大的浪费是事故——安全是最大的节约(2)

对于企业来讲,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最高目标之一。经济效益越好,利润就越大。企业就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追求经济利润必须是在确保工作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这么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仅仅在管理上与生产力上下功夫已经不够了。用什么样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必要的安全投入来保证企业实现安全生产,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了企业兴衰的关键。

只要安全工作能顺利开展,安全工程技术能有效使用,安全管理能顺利进行,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经济效益。

另外,企业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间接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消除事故隐患,做好安全业绩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扁鹊见齐桓公》。

扁鹊谒见齐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谒见,他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公又很不高兴。过了五天,扁鹊又谒见,他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公又很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再谒见时)远远看了桓公一眼,转身就走。桓公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药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死了。

讳疾忌医,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这说明,隐患治理,也是有效预防,并且是最为常见的预防形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安全工作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研究发现,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证实告诉我们:极小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一场严重的大灾难。

在工作当中,人们往往会认为,一些小的事情、小的问题无关紧要。但现实工作与生活中,常常是这些小问题却决定着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与否。

例如,有时机床工人因为不小心按错开关,酿成了严重的事故;有时一缕极小的青烟却导致了一场大火……这些事实时刻都在警示我们,小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往往会导致大灾难。

所谓“谨小慎微”,就是在工作中要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态度。每个“小错误”本身都轻微得几乎可以忽略,但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灾难。

仔细检讨我们的工作,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之类的“小错误”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且大量的事故也都由同类的“小错误”引起,如果我们总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那么“大灾难”的发生也将在所难免。

法国航空4590号班机空难坠毁案举世瞩目。2000年7月25日,该航班的协和客机起飞后,不久左侧机翼着火并坠毁于一间旅馆。机上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109人全部罹难,并导致旅馆里4人死亡。官方调查报告认为,空难发生当天,跑道上有一条麦道DC-10客机引擎跌出的长条形金属部件未被清走。在4590航班客机起飞时,飞机机轮碾过该部件,导致轮胎爆裂,碎片高速射向机翼的油缸,割断起落架的电缆线,导致火花引燃漏油起火。起火时机场的航管人员虽有发现并通报该班机机长,但因飞机已滑行至320公里/时不得不起飞,继而烧毁机翼,导致机翼熔化,令飞机无法攀升及加速,最后失速坠毁。协和飞机是当时世上最快的客机,在这次空难发生以前,按每飞行里数的乘客死亡率计算,它是最安全的飞机之一。事后,英航、法航停飞全部协和飞机,之后协和飞机载客量下滑,从此一蹶不振,2003年退出航空业。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安全业绩做得好的企业都把细节隐患看得很重。而且,相关的事故资料也进一步证实绝大部分事故的发生都源于小错误,而90%以上的小错误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更令人痛心的是,只要当事者态度认真,把事情做到位,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你放过隐患,隐患不会放过你,这是事故给人们的血泪教训。

隐患治理是安全工作拖延不得的大事。发现隐患,当即就要采取行动。不能立即消除或者不能独立消除的,向上级报告是需要的,但不能坐等上级解决,很可能在等待的过程中事故就发生了,必须立即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然后才可以按照程序解决根本问题。

先有工作安全,后有工作业绩

我们先来看一个在矿厂发生的事故。

某铸造车间,4人检修大型混砂机,请来电工甲配合。电工甲为尽快完成工作,在没有细致检查现场的情况下,便按下停车按钮停止混砂机电源接触器,并用小竹片清洁按钮。但在操作过程中,电工甲失手误合电闸开关,混砂机启动。4名检修人员中,1人正准备进入混砂机,急忙缩腿幸免于难。另外3人已经进入混砂机内,结果导致1人跳起抓住横梁,幸免于难;1人多处骨折,当日死亡;1人内脏破裂,次日死亡。

调查发现,像这样的检修工作本应该执行停电制度、监护制度等保证检修安全的制度。

电工甲为了工作业绩没有顾及安全工作,其后果是非常惨重的。无疑,在工作过程中,又快又好完成工作是基本的要求,但是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更加重要。

一个企业,只有生产主体(员工)实现了安全,整个企业才能良好运行,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才会有保障。只有企业实现了效益,员工才能根据业绩实现自我的效益,归根结底,安全工作不仅是企业的效益,更是自我的效益,两者相辅相成。

所以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同体,既是安全共同体,又是效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

不过也有人这么认为,安全生产对提升员工的业绩以及保证企业获得利润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还得增加安全投入——购买安全设施要花钱,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费用也要花钱等,反而减少了收入和利润。

其实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

安全投入所产生的绝不是一种负效益,我们都知道安全投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成本的增加,但是究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地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员工能够持续生产、业绩不打折扣,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

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好了,企业效益就有保证,员工的生活和企业生产秩序也才有保障,员工的业绩就会有保障,从而就可以发挥极大的生产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它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员工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因此,安全投入并不是纯粹的支出,只是它的产出总是间接地反映出来。

当然话说回来,安全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增长,但是,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了无谓的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效益,因此,要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效应。另外,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应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如果单是理论还有些单薄的话,那么用数字表现出来的损失就更具说服力了。

现在每年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无法精确计算,但是平均下来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00亿元左右,更何况事故的间接损失远远大于直接损失。

一起来看一组官方数据:

1.2007年全国事故总量6376万起,平均每天1387起,因事故死亡平均一天有278人;2007年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平均4.2天就发生一起。

2.2008年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413752起、死亡91172人,比上年减少92456起、10308人,分别下降18.3%和10.2%。

3.2009年事故总量仍高达近38万起,死亡近9万人。2009年全国共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67起、死亡1128人。

4.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同比减少15865起、3648人,分别下降4.2%和4.4%。全国年度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继2008年首次降到10万人以下、2009年降到9万人以下之后,2010年又降到了8万人以下。经过有效防范和全力救援,煤矿遏制了一次死亡50人以上、全国没有发生一次涉难6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

安全不好,漏洞百出,事故不断,企业不但在事故中承受损失,事故后还要赔偿损失,要恢复生产,要挽回信誉,可供员工分配的利润自然就跟着减少。安全好,生产平稳,运行富有效率,企业效益就高,员工的业绩就会有保障,收入就会提高。也可以说,企业的安全,决定了每个员工的“荷包”。说的简单点,就是“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

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让全体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应当时时刻刻把它和自己生命、自己的业绩和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他人、对企业、对自己的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