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行即修心
24739700000004

第4章 随缘:达观自在,烦恼即去(3)

一位得道的高僧逐渐年老体衰,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决定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作为衣钵的传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传人,他决定考验一下两个徒弟。

一天,这个老和尚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是我的传人。”两个徒弟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没过一个小时,大徒弟就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而且并无任何难过之意,而是轻松地看着师父。高僧看着他,淡淡一笑,心里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的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大徒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大徒弟已经回来半天了,二徒弟才走回寺中,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师父,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高僧听完,哈哈大笑起来,却什么也没有说。

几天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二徒弟见此,心里有些不满,找到师父理论。师父看着他,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那么完美,哪还有喜怒哀乐,世态万千?看来,你师哥比你要更懂得人生!”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终往往是两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们才会明白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了许多机会是得不偿失的。

瑕疵与错误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一公升的糙米经碾过以后,就会消耗掉5%的分量,剩下的才是精纯的白米。但是因为从前的碾米机比较粗糙,所以白米里面常常会夹杂着一些碎米糠,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把掺杂了碎米糠的米全部挑出来,要么把它贱价卖出去。

如果你太在乎这些碎米糠,想将它们全部挑出来的话,就一定要花掉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话,你就没有余力去做别的工作,反而会得不偿失,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把它贱价卖出,这样看似有所损失,但是你却腾出了你的精力和时间,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利。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才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完美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人的美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完美无缺,而恰恰是因为有缺憾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使自己的生命格外多彩。

有一只木车轮被人砍下了一角,它非常地伤心郁闷,它下决心要寻找一块合适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来,于是离开家开始了长途跋涉。

这个残缺不全的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风光旖旎,它看见了各种美丽的花朵、高大的树、一望无际的原野。它还和草叶间的小虫攀谈,听林间的小鸟欢歌……当然它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适。

终于有一天,车轮发现了自己寻觅很久的、适合自己的木片,它惊喜万分,马上将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修好的车轮跑得非常快,它忽然发现,因为自己跑得太快,所以再也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大树的英姿,也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小鸟悦耳的歌声……车轮沮丧地停了下来,它想要回到原来的世界,于是它把木片留在了路边,自己缓慢地向前走去。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许多苦恼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心中的一个误解: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当人们踏上追寻完美的不归之路时,生活便渐渐变成了专门为他们捕捉过失的陷阱。所以,我们总是因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愧疚与担心,担心爱我们的人会因此对我们感到失望,结果却适得其反。

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也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审美也都不一样。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在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天平,所以,我们就更无须事事追求完美。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事情,为此伤神是极其没必要的。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却往往认真得近乎偏执,不管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一点点失误,不允许生活有一点点瑕疵,结果常常因为对自己太过苛求而搞得身心疲惫不堪。

其实,人世间,完美与不完美只存在于一念之间。苛求完美只会离完美越来越远,放弃苛求完美,我们会发现人世间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美。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实生活中,如果对人、对事、对自己都太过于苛求,就会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结果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学会放弃苛求完美的冲动,以免陷入过于苛求完美的陷阱。

感悟人生

完美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处景致,稍稍疏忽就会残缺,看过就好,不必记在心间,否则就会成为生命中的不负之重。

7

得失常在,要学会随遇为安

弘一法师克己甚严。法师长期坚持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的戒律,而且他只吃萝卜白菜之类的便宜蔬菜,不吃价格昂贵的冬笋、香菇等素斋。

法师还视钱财如粪土,对于钱财,他随到随舍,不积私财,除了几位故旧弟子之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据说曾经有一次,夏丏尊先生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将其拍卖,卖得500元,把钱送给泉州开元寺购买斋粮。

其实弘一法师家庭环境十分优越,他的父亲去世时,甚至连直隶总督李鸿章都来操办丧礼,可见家族之豪富。法师年轻时家中经营多家银号,出手阔绰。当他留日归来后,家族事业即告破产,富贵日子一去不返,经济条件一落千丈。但他依然安然度日,靠工作养活家人,还不时挤出一部分钱接济贫困学生,真正做到了随遇而安,心态之好让人佩服。

待到开悟出家时,弘一法师更是决绝,不但舍弃了家庭,还把自己的财物奉送出去,其中有很多珍贵的书画。比如他赠送给北京美术学校极其珍贵的西洋油画、美术书籍能堆满半个屋子,送给杭州西泠印社的是多年积下的印章,送给同事夏丏尊的是平生所藏字画,甚至连十年收集的音乐、书法作品都分给了学生,真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法师出家后,僧衣、铺盖都很寒简。一次,法师应邀去青岛湛山寺弘法,寺中的一位火头僧认为他是一代高僧,必然前簇后拥,吃穿用度都非常华贵,谁知与法师亲见后,发现他衣着极为普通,不禁大为惊疑,认为有作秀之嫌。有一天,这火头僧抓住机会悄悄走进法师所住的寮房细细查探,结果看到房内异常朴素,床上是破旧的衣服和被褥,桌上只有几部经书,毛笔已经用秃了。

真正做到随缘、随心,不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在心态上不平衡,或是觉得自己曾是一介富家公子,弘一法师将自我完全投入当下的生活,心在莲池,纵使有风经过,也不会惊起涟漪,终成一代宗师,与其“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的信条是分不开的。

在生活中,面对已经失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因为,即使我们暴躁地摔东西、指责上天的不公,那也是于事无补,伤痕不能自动愈合。但是,你的快乐、你的幸福,却并不能因为伤痕而消失,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发现,它们就在身边。别人怎么看自己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敢于接受曾经的痛苦,这样你才能重新找到快乐,甚至扭转别人对你的看法。

如果你真的难以走出困境,无法承受那份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么你不妨求助于朋友或心理医师。失意的时候,人最需要的就是开导。朋友、家人和医生温馨的话,会让你平复心海浊浪,淡化你失意的烦恼。不过别人的开导只是辅助的,真正达到心平气和还需要我们进行自我调整。最重要的,还是坦诚面对伤痕,敢于接受曾经的伤痛,这样,生活的阳光才能照进心田。

他出生在江南,或许是江南特有的灵气,赋予了他满腹才华,再加上他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因此更加惹人倾慕。然而,却因为一场大火,他失去了所有,包括心爱的姑娘、英俊的容貌。

满腹愁苦的他来到河边,正准备以跳河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附近寺庙里来挑水的和尚。他发现那个和尚左边的桶有点漏,滴滴答答,一路都在往下漏水。天生善良的他赶紧追上和尚,并提醒他说:“你这么辛苦挑了一担水,可水桶是漏的,等走到寺院恐怕会漏掉小半桶了,赶紧换一个桶吧,这样多浪费力气呀!”

没有想到的是,和尚却坦然一笑说:“没有浪费力气,你回头看一看,这桶里漏的水不是都浇了这一路的花草吗?你瞧,它们长得多好啊!”

听了和尚的话,他看了看道路两旁,发现左边的花草明显比右边的开得好,他的心情也顿时开朗起来。“也许我的容貌毁了,但是,我的灵魂里可能因此而开出更加清香的花朵。”想到此,他微笑地跟和尚告别,那个笑灿如往昔!

从此以后,他不再在意自己容貌的失去,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上,几年后他成了江南有名的才子,并在科举考试中高中榜首,他的才华并没有因为容貌而失去光华。

生活总喜欢给我们安排一些小插曲,让我们的生命跌宕起伏,不是今天工作上出点小差错,就是明天和别人发生一些小摩擦。的确,这些不如意会让我们无比心烦,有时甚至情绪失控想要发泄一番。但是,如果你只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心情变得更差。面对沉浮不定的生命之舟,我们要学会笑看人生沉浮,“沉”时,志气不能丢;“浮”时,骨气不动摇。从容地应对人生沉浮是我们应对生活的一种大智慧,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种人生态度。

其实,无论人生面临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这样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好机会中蕴含着坏机会,坏机会中蕴含着好机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它。对那些天性乐观开朗、心胸旷达、心态积极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两个都会是好机会;而对那些习惯于悲观沮丧、心态一贯消极的人而言,则两个都只是坏机会,因此也将自己置于悲伤之中无法自拔。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我们习惯了得到,不习惯失去,所以,很多人在得失面前总是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茫然。这样最终让自己丧失了快乐的资格,丧失了乐观的天性。人生在世,得失是人之常理,也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必为之耿耿于怀。你要知道,有失就必有得,你失去了权位和利益,却能得到平静、快乐的生活。失去不可挽回,但开心却是自己可以去把握的,为此,我们在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坦然一些、豁达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毕竟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

学会习惯于失去,往往能从失去中获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不快,多有收获,从而由幼稚走向成熟,从贪婪走向博大。因此,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我们都应当用平稳的心态,体会快乐。学会以坦然、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赢得别人羡慕的“快乐人生”。

感悟人生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境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苦还是乐,都应该随遇而安,因为这都是因果循环。要心地清净,做到无动无静,无寒无暑,否则就要生惭愧之心,自我检讨。

8

艳羡别人,会看不见自己的幸福

在一条河的两岸,一边住着凡夫俗子,一边住着僧人。

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

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们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由此可见,你眼中的他人的快乐与幸福并非真实生活的全部。人生百态,每个生命都有欠缺,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烦恼,不必与人作无谓的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

或许,羡慕别人是人的一种天性。看到人家好、人家强,凡夫俗子,哪个不心动?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而艳羡之心又是难以克服。但是,假如我们能换一种思维模式,学会理性地分析生活,你也许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祝福寿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不过我们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人生。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觉得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也许只有自己所拥有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发现自己的富足,感谢上天所赐予我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