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选择与放弃的人生智慧课
24741200000006

第6章 处世,寻求得与失之间的平衡(2)

比如学艺术,对吹、拉、弹、唱、舞蹈、小品、影视表演都有兴趣者,肯定不会有大成就,只能是样样都通、样样稀松,但均上不了台面。然而,假如在吹、拉、弹、唱上能重点攻其一点,并苦学苦练、坚持不懈,那很有可能练成绝技,成为声名鹊起的演奏家、歌唱家、艺术家。

比如交友,如果交得太滥太多,可能多半是酒肉朋友,有好处时蜂拥而至,大难临头时一哄而散,节骨眼上谁也不能指望。与其交友遍天下,还不如重点地深交几个“高质量”的朋友,如管仲与鲍叔牙、俞伯牙与钟子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相互之间解衣推食、慷慨无私。

又比如干事业,是我们一辈子的立身之本,四面出击、用心不专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择其一业、舍弃其他,然后苦心钻研下去,以求取得突破,成为专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招鲜,吃遍天”。反之,假如一个人老是跳槽、见异思迁,什么都想试试,这山望着那山高,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1996年,巴菲特被美国《财富》杂志评定为美国第二大富豪,被公认为是股票投资之神。他就是“做事专一”起家的典型。

在11岁时,巴菲特就投资了人生的第一张股票,他把自己和姐姐的一点小钱都投入股市。刚开始一直赔钱,他的姐姐也一直责怪他,而他坚持认为持有三四年才会赚钱。结果,姐姐把股票卖掉,而他则继续持有。事实证明了他的想法。

20岁时,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那一段日子里,跟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都只会游玩或是阅读休闲书籍,但他却大啃金融学的书籍,并跑去翻阅各种保险业的统计资料。在巴菲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名成功的金融家。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丰富,他赚的钱越来越多。

1954年,巴菲特如愿以偿地来到葛莱姆教授的顾问公司任职。两年后他向亲戚朋友集资10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顾问公司。到1969年,该公司的资产增值30倍。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解散了公司,退还了合伙人的钱。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我想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资上。”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巴菲特向世人证实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他今天之所以能靠投资理财创造出巨大财富,完全是靠近60年的坚持不懈。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再加上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全面收获、处处成功。一个希望什么都得到、什么都成功的人,到最后极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不成功。虽然同样辛辛苦苦忙了一辈子,但因为大小通吃、不懂得择重取之,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那么,怎么规避大小通吃,做到择重取之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给自己列一张优先表,区分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然后选择重要的优先去处理。

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日常生活中,争论往往在所难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据理力争。但是,某些情况下,我们跟别人争论的都是非原则性的事情,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该装糊涂,用恰当的方法使争论降温,而不是大事小事都追根究底。

人生在世,没必要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过于算计,该糊涂的时候就不妨糊涂一下,该聪明的时候别犯糊涂就行了。古话说“吕端大事不糊涂”,讲的就是小事可以糊涂,到了关键的大事上一定要拿出大智大谋。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的身份与立场。假如我们总是斤斤计较,拘泥于细节,那周围的人都不会好受。假如每一件事情都要精心地算计,人为地弄复杂,会让人产生敬而远之的念头。过于精明不会有好人缘的,只能让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在一次宴会上,主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但是,这位主人一直强调这段话出自于《圣经》。

“先生,您错了,那是莎士比亚说的。”一位客人霍尔先生马上否定。

“不可能!这一定是《圣经》里面的。这个我再清楚不过了!”那位先生立即反驳道,而且情绪显得很激动。

格林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古典学教授,对莎士比亚非常有研究,他就坐在人群中。很快,他就成了为争执双方主持公道的人物。霍尔先生心里暗自高兴,想着这下就可以获胜了。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格林先生说:“霍尔先生,您记错了,这位先生才是正确的,那的确是《圣经》里面的原话。”

宴会结束之后,在回家的路上,霍尔先生问格林先生:“你明明知道我是正确的,为什么故意那样说?”

“你当然是对的,”格林先生毫不迟疑地说,“但是,今天我们受邀而来,作为客人,何必在这种事情上争论呢?那样只会让大家都不愉快,主人也会陷入尴尬。”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像格林先生一样先为主人着想,保证整个宴会气氛的和谐,还是像霍尔先生一样一争对错?其实,这种对错本来就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必要为此把气氛搞僵。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只要大事不糊涂就行了。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贤良著称,遵循“难得糊涂”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有胆量而被人赞许过。可是,他却做了两件名声在外的大事,实在无人可比。这才是所谓的“真人不露相”。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想要防范呢?正因为如此,他才在无声无息中做成了很多意义重大的事。

当年,宋英宗刚死的时候,大臣们急忙召太子进宫,可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居然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连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叫人去阻止太子进宫。韩琦坚定地拒绝:“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于是,韩琦催促大臣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

有一个官员名叫任守忠,为人很奸邪、狡猾,经常探听东西宫的情况,然后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而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自然会有自己的说法。”

果然,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紧急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训斥他说:“你的罪过当斩,现在放你一马,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接下来,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当天就派人把任守忠押走了。

因为知道韩琦是憨厚得有些蠢钝的糊涂之人,所以任守忠一点都没怀疑其中有诈。如果换做一个爱耍权术的人,任守忠恐怕不会轻易就范。就这样,韩琦轻易除了害群之马,不愧为临大事而谋的一代名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小事愚、大事明的行事原则不就是“大智若愚”吗?所谓“愚”,就是故意装糊涂,对人不过于精明,对朋友难得糊涂。其实,头脑中深藏着大智慧,该出手时绝不迟疑。大智若愚不仅是一种做人的修为,还是一种做事的谋略。

人们之所以喜欢与简单老实的人交往,就是因为跟这类人交往能使人备感轻松,不用耗费心机、防范戒备。而且,这种人通常很有内涵,除了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之外,他们遇大事时总能看清形势,明晰利益得失。

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

纵观古今中外无数的成功之人,他们之所以能有所成就,不是因为上天青睐于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俗话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从不敢冒一次险,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活得很迷茫,很卑微。他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何在,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对很多事情,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更不敢去奢望梦想中的生活,这样的人是注定与成功无缘的。为什么大家不用自己锐利的目光去解剖成功者,看他们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

冒险精神,始终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动力。福特汽车总裁菲利浦曾经这样说:“假如人人都缺乏冒险精神,那么今天就没有了电源、镭射光束、飞机、人造卫星,也没有了盘尼西林和汽车,成千上万个成果将不可能存在,我们人类必将面临重重的危机。”是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伴随着一个个冒险事件而创造的奇迹。

冒险精神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高超能力。培根说:“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敲击它要比犹豫躲闪它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翻开人类奋斗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而抱憾终生,有的人却因为抓住了机遇而走向成功。

19世纪中期,在美国西部悄然兴起了一股淘金热潮,成千上万个怀揣发财梦的人涌向那里寻找金矿,幻想能一夜暴富。其中一个叫瓦浮基的十来岁的穷孩子,也准备去碰碰运气。但是因为太穷了,他买不起船票,只好跟着大篷车,忍饥挨饿地奔向西部。

历经艰难险阻,他们到了一个叫做奥丝丁的地方。这儿的确有很多金矿,但是气候却十分干燥,水源奇缺。让那些挖金矿的人最痛苦的是,拼死累活地干了一天,却连一口哪怕只是润润嘴唇的水也没有。抱怨缺水的声音到处都是,甚至有许多人愿意用一块金币换一壶凉水!

这些人的满腹牢骚,给了聪明的瓦浮基一个十分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卖水给这些找金矿的人喝,或许会比找金子更容易赚钱。他只是一个身单力薄的孩子,干活儿肯定比不过别人,已经来了好多天,却还是一无所获。他想,自己如果能够挖渠找水,情况就会大有不同了。

瓦浮基说干就干,他买来铁锹,开始挖井打水,然后把凉水过滤,将其变成了清凉可口的饮用水,再卖给那些视水如命的找金矿的人。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就赚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再后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打拼,瓦浮基成了美国小有名气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