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选择与放弃的人生智慧课
24741200000007

第7章 处世,寻求得与失之间的平衡(3)

一个年仅十来岁的小男孩,长途跋涉跟着别人去挖金矿,用弱小的身躯来战胜恶劣的环境,这些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可是他却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财富。恐怕谁也没有料到,那些不分日夜、辛苦找金矿想要发财的人自己没能如愿,却“联手”共同成就了一个小男孩。

当然,冒险并不是像赌徒似的孤注一掷,也不是不顾一切的“蛮干精神”。发明“三极管”的德福雷斯特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他早期想把他的发明应用于商业,但是由于他对商业的不敏感,最后几乎将本钱赔光。

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成功的机会,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没有理想,更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代价,而是缺乏一个重要的因素——抓住机遇的能力。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机遇不会常常光顾我们,它如同凤毛麟角,稀罕至极。如果此时我们慢别人半拍,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取得胜利了。只有敢于冒险、不怕冒险的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有这样一句话:“冒大险赚大钱,冒小险赚小钱,不冒险不赚钱”。还有一句话说:“人生的得失,关键在于机遇的得失。”可见,冒险和机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只要你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即使你的智商、情商和财商都一般,也照样会做出一番大事。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效率,更需要效能。效率是指做好一件事的速度,而这件事本身谁做都可以,只要用心就行了。但效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效能指选择一件正确的事去做。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在做事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明白做事的步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第一步是做正确的事,第二步是正确地做事,第三步才是把事做正确。如果没有经过这三步“浪里淘沙”,我们不可能事半功倍。在《赢在中国》一书中,马云曾这样告诫过我们:“首先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做了错误的事情,越是正确地去做,那么死亡得越快。”

某知名公司正在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考核之后,应聘人数从几千人到最后剩下两个人,他们分别是王强和李健。最后一轮考核总经理亲自出场,给了他们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修理。

王强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了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张犹豫片刻,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定能修好的,请放心好了。”

总经理又看了看李健这边,他也是把机器拆了个“粉碎”,仔细地检查。过了一会儿,他也皱起了眉头。总经理问他:“可以修好吗?”李健笑了笑:“对不起,这部机器实在是修不好,很抱歉。”

让人没想到的是,最终通过考核成功应聘的人竟然是小李。王强不解地望着总经理,想寻求答案。总经理笑了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机器是无法修好的,不管你下的功夫有多深,针是无论如何也磨不成铁杵的。”

想要让别人选择我们,我们首先得做好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在废弃的机器上浪费时间和金钱。

有几个砍伐矮灌木的工人接到一个工作,去清除一片矮灌木。当他们走进一片灌木林后,就立刻开始清除。等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那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休息一下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根本不是这片,而是旁边那片灌木。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是不是也跟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一样,只知道埋头砍伐矮灌木,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做了无用功?不可否认,很多人做事的先后次序都过于主观,他们并没有按照“做正确的事——正确做事——把事做正确”的步骤来做事。在做事的时候,假如单纯做自认为“正确的事”,通常会使事情陷入僵局,与预期结果偏离。

其实,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以下几种固定的模式,虽然它们有时候看似正确,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正确。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请仔细斟酌下面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

(1)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2)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4)先做已经发生的事,然后再做没有发生的事。

(5)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6)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7)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8)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然后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9)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10)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然后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11)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12)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13)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情,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情。

自力更生,还是借力腾飞

俗话说:“自助者天助。”只有那些不断地努力、自力更生的人,才能获得成功。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也是很难成事的。那些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加以利用的人,往往能终成大事。

《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谁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如果不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寄托在各种关系上,每天幻想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怎么能站稳脚跟呢?要想自立于世,就要自力更生。

一匹马失足掉进了地洞里,洞口非常窄,它的身子被卡住了,无法爬上来。于是,这匹马拼命地嘶叫。它的叫声引起了周围伙伴的注意。大家尽力去帮它,想了各种办法,但都无济于事。不得已,大家只好给了它一些吃的,然后纷纷散去了。

这马渐渐感到绝望,它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在这洞里慢慢老死吗?”天气渐渐寒冷,再这样下去它非得冻死不可,绝望中的马开始不停地用蹄子蹬洞里的土石,但没有多少效果,洞口还是那么小。

深秋的一天,天降大雨。在雨水的冲刷下,原本已经被马踩松的洞变得更加松垮,马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开始奋力地挣扎。终于,它一跃而出,获得了自由。

试想一下,假如这匹马死等着别人来救,别人救不了它的时候自己也跟着放弃,就算最后等来了机会,它也绝对不可能跳出那个洞。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生存,只有自己才是最值得相信的,因为别人伸过来的手随时有可能会松开。

周玉出生在一个很令人羡慕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母亲是政府公务员,她从小衣食无忧,过着比同龄人幸福得多的生活。

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因为有父母的关系,她照样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她还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那家公司的一个主要负责人是她父亲的战友。然而,好景不长,那位战友被解雇了,新上任的总经理开始对公司进行整顿。由于周玉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一天到晚混日子领工资,所以首当其冲地被裁掉了。

后来,她爸爸又给她在自己公司安排了一个位置,但考虑到许多员工对此都有意见,最终还是让她回家了。

现在,周玉在家里过着很舒服的日子,轻闲而自在,但是她觉得很无聊、很痛苦。虽然她什么都不缺,可她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她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丝毫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有人帮助,仍需要自己不断地自力更生。当然,假如在自己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能够借助他人的力量,那无异于如虎添翼,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一个人初来乍到、进入陌生环境时,要是能有人帮他一把或是指点一二,他就可以借力腾飞,少走很多弯路。

波兰音乐家肖邦初到巴黎时,只是个没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十分困难,根本没有资金举办个人音乐会。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誉满全城。于是,肖邦前去专门拜访李斯特,请求李斯特给他一个上台表演的机会。李斯特让肖邦弹了几曲,演奏完之后,觉得肖邦演奏得很好,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小伙子,只可惜一直没有人发现他的钢琴天赋。所以,他答应了肖邦的请求。

一天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部熄灭,以便听众能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家的演奏。这天,钢琴演奏得深沉悠扬,听众听得如醉如痴,都以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等演奏结束后,灯火重明,在听众狂热的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

大家都傻了。这时,李斯特向听众们介绍了这位年轻的钢琴家。人们这才明白了,原来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把钢琴让给了肖邦。肖邦从此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如果没有李斯特的发现和帮助,肖邦不知要苦熬上多少年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如果不是肖邦本身就已经具备非凡的才气,不管得到谁的帮助,他也不会一举成名。所以说,“机会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他人的帮助很重要,自己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

审视一下自己,看看你还欠缺哪种才能,然后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请他参与到你的生活、工作中来,通过学习让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自力更生、借力腾飞的过程。多一样才华无异于锦上添花,而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往往会成为你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是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