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24743700000021

第21章 在爱的旗帜下,人常常会迷失自己(9)

一个孩子从小就害怕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经常遭到孤立和排斥,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僻的个性不仅让这个孩子不合群,而且还让他变得蔫坏。他常常偷偷跑去按别人家的门铃,然后躲藏起来,看别人愤怒的表情。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会怎么办呢?是像一些父母那样溺爱孩子,一直把他当婴儿一样来照顾,窒息他成长的意愿,还是替孩子安排人生,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

如果这个孩子的父亲是鹰爸,我们可以猜想,他一定会动用手中的权力来安排孩子的人生,他会对孩子说,成功意味着交流,人际关系是生产力,你看“脸书”之所以火爆全球,不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吗?你再看那些成功的人士,哪一位不是人际交往上的佼佼者呢?

毫无疑问,鹰爸们会打着爱的旗帜,强行去改造孩子。孩子不是缺乏胆量,害怕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吗?为了训练孩子的胆量和勇气,他会让4岁的孩子在-13℃的雪地里裸跑,一年之后他又会让5岁的孩子驾驶飞机,试图打破世界上最小飞行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我们要问的是,即使你是孩子的父亲,天天与孩子相伴,但你真的了解孩子吗?你了解孩子的心灵和意愿吗?也许,鹰爸会说:“我征求过孩子的意见,也得到了他的同意。”没错,孩子的确同意了,但那种同意很可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一种讨好你的心理。

如果你不是像鹰爸那样喜欢控制,而是一位溺爱的父母,也许你就会有这样的心理:孩子天生有缺陷,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格外地疼爱他、溺爱他,像对待婴儿一样来对待他,不让他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不让他吃太多的苦。毫无疑问,这样的溺爱会强化孩子懒惰和恐惧的心理,扼杀他成长的意愿。

在我看来,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无非起到两种作用:一种是促使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按照自己的意愿,勇敢去拓展自我界限;一种是战胜内心的懒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最好的自己。一言以蔽之,爱就是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懒惰和恐惧,让他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最好的自己。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呢?就是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所谓因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赋和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

所谓施教,就是按照孩子的意愿帮助他找到自己、接纳自己,并拓展自己。

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永远是一个旁观者,不管你如何爱孩子,你都不是孩子,你既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能操纵他的成长,更不能扼杀他成长的意愿。这就像种植苹果,你只能精心给苹果树浇水施肥,剪枝除虫,按照苹果树的需求去满足它的需要,这就是你要做、你能做的一切,至于结出苹果的工作,则是苹果树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只能培养事情的起因,而不能控制事情的结果;只能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即使是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不能自己长出苹果来,苹果是苹果树自己长出来的,人的作用仅仅是按照苹果树的需求满足了它的需要。同样,养育孩子,你不能强迫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不过,不少人狂妄地认为,只要功夫用得深,就一定可以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想要培养的人。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内在可能性都比想象的要精彩。但是,这些“可能性”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可以随意操控,你只能因材施教,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正如纪伯伦所说: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是的,只要生命不遭受到压抑,只要没有人拔苗助长,只要父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换而言之,只要你精心满足了苹果树的需求,那么,苹果树一定能开花结果,因为生命会找到它自己的出路。

就拿那个不愿与小朋友交往的、孤僻的孩子来说吧。虽然他长大成人后,依然不愿与别人交往,永远学不会与人相处,甚至在他结婚有了孩子之后,都没有抱过自己的孩子,只是近距离地观察孩子。但是,由于他没有被控制,没有被操纵,没有被溺爱,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他通过画漫画来与这个世界交流,他沿着这条路走下来,成就了最好的自己,这是很多人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漫画家朱德庸。

对于在爱中沦陷的父母,放手便是皈依

如果你参加过同学聚会,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几年过去了,十几年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有几个同学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没有!大部分只是变得圆滑了一些,根本的东西基本上没变。所以,人们才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同样,父母也无法改变孩子。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和天赋;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孩子有孩子的使命。父母无法控制孩子的感觉、情绪和天性,也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和结果。

天要下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控制。

娘要嫁人,这是人性的必然,我们无法控制。

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这也是生命进化的趋势,我们无法控制。

……

如果我们骄傲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最先毁灭的一定是我们自己。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一位牧师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下过这样的话:

年轻的时候,我希望改变这个世界,结果失败了。

中年的时候,又希望改变我的国家,结果失败了。

老年的时候,我希望改变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结果同样失败了。

最后,我希望改变自己。

当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变化了,自己的国家变化了,整个世界都变化了。

所以,对于那些在爱中沦陷的父母,对于那些极力想控制和操纵孩子,拼命用溺爱磨灭孩子成长意愿的父母,我想说的是:放手,便是皈依。只有放手让孩子成长,父母才会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前不久,网上流传着一首诗,名字叫《爸爸存在的理由——写给女儿》:

爸爸在这里

是为了爸爸不在的时候

你能够无碍前行

你会遇到坦途

也会遇到坎坷

爸爸希望能够让你

经过坦途时不自负、不松懈

经过坎坷时不自卑、不气馁

……

爸爸无法一直保护你

爸爸会走

为了下一个旅程

早晚

你将独自前行

你会遇到友好

也会遇到恶意

不管你多么善良

因为世间就是这样,不好,不坏

……

爸爸能做的不多

就这些了

如果你能智慧

如果你能慈悲

爸爸会很放心

放心离去

……

这就是

爸爸存在的理由

龙应台说,无论父母多么爱孩子,都只能陪孩子走一半的路程,另一半路则必须由孩子自己独自去行走。父母能够陪孩子一时,却不能陪孩子一生。父母今天与孩子相依相伴,是为了明天的放手。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和独立的人格。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承受住人世间的风雨,迈出更坚实的脚步。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诗来做这一章的结尾:

弓在箭要射出之前,低声对箭说:“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