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16

第16章 做人要有主见

——苏格拉底的“苹果”是躁动的,塞尚的不是,塞尚永远是真实而冷静的。

经典实验:“苦命”的毛毛虫

法国着名心理学家法伯曾对毛毛虫喜欢尾随的这一习惯做过一个实验。

许多毛毛虫被法伯以首尾相连的形式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这么多的毛毛虫在花盆的边缘围成了一圈,除此之外,法伯将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放在距离花盆周围15厘米的地方。“跟随他人”是毛毛虫与生俱来就有的习性,因此它们开始了后者跟随前者的游戏,绕着花盆边缘没完没了地转着。

时间慢慢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这些毛毛虫在连续转了七天七夜后,终因筋疲力尽而亡。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打破这一习惯,其他毛毛虫也会纷纷效仿,进而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

法伯做实验之前曾想过:毛毛虫转几圈后就会感到厌烦,从而停止转圈去寻找食物,遗憾的是法伯期待的结局并没有发生。毛毛虫的盲从性导致了这出悲剧的发生,换而言之毛毛虫是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正是因为经验主义让它们丢掉了性命。

后来,科学家将这种跟随的习惯称为“毛毛虫效应”。其实我们很多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毛毛虫”,不是吗?

相关实验

A.好感也会盲从

实验原理:人是社会动物,处在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不被影响。

实验主持人:英国阿伯丁大学心理学家本·琼斯教授。

实验对象:一组普通女性和一组普通男性。

实验过程及结果:

这个心理实验,主要检验别人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到普通人对异性的好感。

实验程序是这样的:研究人员首先要求一名女性从两张异性的照片中挑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并让她说出选这个人的理由。经过第一轮的选择后,研究人员对她展现了第二组幻灯片,幻灯片中出现异性的面孔和她在第一轮中看到的一样,但略有不同的是,还有一名微笑的女子看着其中一位男子,而另一张幻灯片中女子则表现出一副厌恶男性的表情。看完第二组幻灯片,研究人员让这名女子重新作出选择。同样,研究人员还对另外一组男性进行了同样的实验:也是给他们看了几张男人的照片,结果发现男性做出选择恰恰和女性相反。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女性看过幻灯片后,容易对那张照片里女性微笑面对的男性产生好感,显然她们受到了照片中女性对男性的态度的影响,这恰恰也说明了女性心理的普遍认同感。至于那些男性为什么会讨厌那张照片中女性笑对的男性,研究者人员推测这很可能是同性之间产生的嫉妒心理所造成的。

实验联想:

本·琼斯这样评价这个实验:“通常我们认为对别人的好感是自己的抉择,但我们根据调查发现,自己是否对别人产生好感,常常会受到别人对该人态度的影响。换而言之,我们对别人是否产生好感有时候也会盲从他人的评价。”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被一名异性的美所吸引,那么别的同性也会因此受到积极的影响,随即也对这名异性产生好感,但在这名异性的同性心中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B.所罗门实验

实验原理: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容易却也很难,关键是--坚持。

实验主持人:美国学者所罗门·阿希。

实验对象:大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并因此而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呢?所罗门因此找来一些自愿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告诉他们这仅仅是个研究人视觉的实验。当一个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他发现实验室里面已经有五个人,按照次序他只能坐在第六的位置上,在每个座位后都放着一张画着三条直线的卡片。所罗门接着拿出一张只有一条直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和之前那张卡片相比较,看看哪条直线和所罗门手中卡片中的直线一样长。正常情况下,人很容易分辨出哪条线是相等的,因为三条线的长度明显不一。受试者对这个“直线长度”的判断一共进行了18次。然而,这其间只出现过两次正确的判断,在此后的16次判断里,他们异口同声说出了错误的答案。许多大学生都对此感到迷惑,是坚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别人的答案呢?结果发现,多数人都存在从众倾向,唯一区别就是程度深浅罢了。但从总体结果中发现,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断存在从众倾向,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仅仅为1%。

实验联想:

其实,所罗门早就和先在实验室里的五个人串通好了,为的就是迷惑第六个来参加测试的大学生,结果正中所罗门下怀,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判断力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进而对自己判断和选择产生怀疑,随后改变自己的选择,尽量做到和别人一致。那些从不盲从的人,要么对自己的判断信心十足,很少受到别人的影响;要么就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体现,所以处处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那些盲从者很容易分清是非,但屈于多数人压力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大多数人的答案使他感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测测你自己:测测你的自主性

究竟有没有衡量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标准?一般来说,独立的人能够自己完成工作、做出判断;而一个人依赖性太强,为了博取别人的好感,盲目跟从,放下自己的意见和抉择。通过下面这组测试,看看你的自主性究竟如何。

1.对课外实践活动报名,你一般怎么做?

A.觉得合适才报名

B.看报名人数做决定

C.不确定

2.在接受困难任务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A.有信心完成

B.不确定

C.希望得到帮助和指导

3.你希望把你的家庭设计成什么样子?

A.拥有自身活动和娱乐的个人世界

B.邻里朋友交往活动的一部分

C.A和B之间

4.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借助于什么?

A.个人独立思考

B.和别人展开讨论

C.A和B之间

5.你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怎样?

A.比别人少

B.较多

C.A和B之间

6.在社团活动中你是否是一个活跃的分子?

A.不是的

B.是的

C.A和B之间

7.当人们指责你古怪不正常时,你的反应是怎样?

A.觉得无所谓

B.有些生气

C.非常气恼

8.到一个新城市找地址,你一般会怎么做?

A.向人问路

B.自己看市区地图

C.A和B之间

9.在某项活动中,你是否喜欢独立筹划而不愿受人干涉?

A.是的

B.不是的

C.A和B之间

10.你的学习多依赖于什么?

A.阅读书刊

B.参加集体讨论

C.A和B之间

评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测试结果:

13~18分:你是一个当机立断、自强不息的人。你能够给自己做主,独立完成工作,一般你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不会盲目从众。同时,你不喜欢控制和支配别人,不嫌弃人,也不会主动去博取别人的好感。

9~12分:一般情况下,你能够独立完成工作,面对问题自己能够做出决断,但问题难度一旦提高,你往往举棋不定,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

0~8分:你是个依赖感极强的人,并且经常盲目从众。你不喜欢独立完成工作,喜欢随大流。为了博取别人的好感,常常放弃自己的主见,盲目附和别人。因为你的自信心源于别人对你的好感,你一旦丧失别人对你好感,你就会信心全无。你需要多多培养自己的自主性。

小贴士:苏格拉底的“苹果”

苏格拉底依旧穿着他那件皱皱巴巴的短袍,慢慢悠悠地走在雅典广场上,逛累了,他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歇歇脚。对于时局的动荡不安他居然能做到充耳不闻,也不对此作出任何评论,围绕在他身边的既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富二代”,也有安提西尼那样的穷困潦倒之人,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亚里斯卜提那样的人。他们都希望从导师苏格拉底那里寻找到洒脱的答案。

苏格拉底常常给这些弟子们出题,但很少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很快,他发现弟子们的依赖感太强,过于依附自己的思想,他们自己毫无主见可言。

某日,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他从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个苹果。他拿着苹果对眼前的这些弟子们说:“我刚从果园里摘了一个苹果,你们说说它的味道如何。”弟子们纷纷来到苏格拉底面前,嗅了嗅那个“刚刚摘下来的苹果”。几十个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香啊!苏格拉底来到柏拉图面前,示意柏拉图来回答他的问题。柏拉图看了看其他同学,然后慢慢地说:“老师,我没闻到什么味。”

同学们都对此感到十分诧异:怎么可能闻不到味道呢?一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散发不出香味呢?柏拉图平时不是挺聪明嘛,今儿怎么了?苏格拉底看了看柏拉图,笑着对其他人说:“你们的答案都错了,只有柏拉图的答案正确。”

弟子们都对此产生了疑问。苏格拉底随后道出了其中的原委,那居然是一个蜡做的苹果!可弟子们又产生了疑问:刚才我明明嗅到了苹果的香味嘛!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永远不要因为别人的舆论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我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的,那为什么你们不辨下真伪呢?不要被经验所迷惑,不要认为多数人认同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只有产生了怀疑,才会诞生属于自己的哲学和思想。”

小结

你渴望得到别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你骨子里有强烈的自我批判倾向,你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是没有完全将它们激发出来,同时你自身也存在一些缺点,不过你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和异性交往,你觉得有些困难,尽管表面看上去你显得从容不迫,但你的内心已经产生了焦躁。有时,你遇到问题会举棋不定。你讨厌被束缚的感觉,喜欢生活中小小的变化。你善于独立思考,你不会轻易接受别人没有充分证据的建议。有时你会展现出外向、亲切、友好的一面,有时你也会表现出内向、谨慎、沉默的另一面。

读完上述这段话,你是否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缩影呢?其实这是心理学家在做性格测评时使用的材料,有超过九成看过这段材料的人都会认为:“天哪,这不就在说我嘛!”

不用吃惊,从人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我是谁”这一系列的思考。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参考,于是,就产生了随大流的心理。

这种随大流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连冷静的科学家也会落入盲从的“大军”中。物理学家福尔顿运用新的测量方法得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可这个结果比按照传统理论计算的结论高出500倍。福尔顿担心一旦公布了这个数字,难免会有哗众取宠之嫌,所以他没能勇敢地公布这一数字。没过多长时间,美国科学界的另一位年轻才俊,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和福尔顿一样的结果。当这位年轻才俊公布了这一数字后,很快在科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福尔顿闻知此事后感到万分后悔,他这样说道:如果我当时能冲破“习惯”的枷锁,迎来“创新”的自由,掀起这场科技波澜的人将会是我。

也许有人说,“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会盲目从众,始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当大家的意见一致时,你还能坚信自己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