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30

第30章 “社会促进”的利弊

——当我们的社会在促进发展时,相对应的也会出现让人发指的行为。

经典实验:社会促进原则

“人来疯”是形容孩子的强烈表现欲,尤其是在客人登门拜访的时候,他们常常表现出异常兴奋的状态。其实“人来疯”并不仅仅在孩子身上出现,凡是人多的地方,就会产生“人来疯”效应。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存在于公开场合。

实际上,这种“人来疯”的行为,用心理学的术语称之为“社会促进效应”。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工作时旁边有人观察,更容易使人产生兴奋感,结果导致工作效率的提升或是下降。

在最初阶段,人们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提升效率这一块。特里普利特是对该项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要求受试者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骑自行车25公里。1.独自骑行,结果表明,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里=1.61公里);2.骑行过程中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3.共同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据此,特里普利特推断,人们在人多的场合会明显提升自己的活动效率。接下来,特里普利特的实验对象又换成了小孩儿,他让孩子们干一种活:绕鱼线。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一个单独地绕,另一组是大家集中在一起绕鱼线。结果表明,单独绕线的效率比集中绕线的工作效率要低百分之十。据此,特里普利特得出结论:单独活动的效率没有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高。

后来,心理学家又发现,社会促进效应并不是绝对会提高活动效率。

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在背诵、写作、做题的时候,单独活动要比集中活动的效率高。如果在做上述这些活动的时候,身旁有人盯着,反而会心烦意乱,使自己的活动效率降低。

那么,究竟活动效率在什么情况下会提高或下降呢?不管是谁从事哪一种活动,总有熟练和欠缺的地方。如果熟练成分所占比重较高,那么活动效率就得以提高;反之,欠缺成分所占比重较高,活动效率将会降低。例如,我们小时候学写字,有的字写得又好又熟练,而有些字则写得还不太熟练。

如果熟练成分所占比重较高,也就是说,我们能熟练写出大部分的字,那么就算身旁有人观看,我们的动力将会被激发出来,尽最大努力来展现自己,结果我们写出的字是又快又好。但是,如果欠缺成分所占比重较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大多数字熟练写出,那么旁边有人看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感到紧张,越是这样,就越写不好,有时候连平时经常写的字也会想不起来,能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

懂得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利用社会促进原则,并克服它的负面作用。当某项技能掌握到很熟练的地步,我们就可以在人多的时候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活动效率,同时还能建立起我们的自信心。如果没有到掌握熟练的地步,那么还是不当众“献丑”为好,等到熟练掌握了再去展示一下。当然,有时候“献丑”也是迫于无奈。例如,足球比赛马上要开始了,球技不精也得上场啊。这时,上场后就应该抱着虚心学习和发挥出水平的态度来进行比赛了。

相关实验

A.异性效应

实验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不单磁铁如此,人也如此。

实验主持人:造物主。

实验对象:某校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异性相吸所产生的奇妙作用。某校学生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开而坐,男生吃饭时个个都像“饿死鬼”似的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女生那边嬉嬉闹闹,饭菜都被浪费了。第二次男女生没有分席而坐,而是在一起吃饭。这次,男同学展现出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女同学表现出温文尔雅、娴静淑女的一面。让学生去做同一项工作,全派男生去,不仅不能按时完成,还不能保质保量;若全派女生去还是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而派男女生一起去,男女生劳动的热情就会变得水涨船高,重活、脏活、累活男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女生也不示弱,工作会做得更加细致。

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异性效应”。“异性效应”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青少年尤为明显。

实验联想:

这主要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通过视觉获得有关异性的信息,异性的容貌、发型、肤色、身段等外部特征都易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并会对他们的感觉器官产生某种程度的冲击作用,使他们感到愉悦不已。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男性在女性面前的表演欲望大大增强,而表演欲望会刺激多巴胺的产生。多巴胺能够增强人的动机的神经传导,多巴胺分泌过旺会让人产生兴奋的状态。

同理,女性也会产生这种表演欲,只是较男生而言没有那么强烈,女性的这种表演欲也能刺激她们体内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提高她们的兴奋度,让工作热情变得更加饱满。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异性之间的性格互补,这种互补性在男女一起工作中充分体现。假如同性之间在一起工作,就不能产生这种性格互补,工作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B.平常心的秘密

实验原理:当我们越渴望成功的时候,往往越容易犯错误。关键在于平常心。

实验主持人:德国某心理学家。

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过程:在穿针引线的时候,你越是集中注意力,越是不能顺利将线穿入。在科学界,“目的颤抖”是这种现象的学名,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表面看上去,很多失败都源于偶然,但其中却包含了失败的必然性,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弱点:过于重视某件事情,就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紧张就会导致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变形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很多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心理紧张是关键因素之一。

实验联想:

张师傅是一名杂技演员,他的拿手好戏就是脚耍大缸,对这门技艺他可谓是驾轻就熟。在退役表演的那天,他邀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全来观看自己的告别演出。然而,当人们为他高超的技术拍手叫好的时候,他却“马失前蹄”了:因一脚顶偏,他被重重的大缸当场砸得不省人事。事后别人问他:

“您的技艺这么精湛,怎么会发生意外呢?”张师傅回答说:“那天,我一门心思想着是我的告别演出,一定要演好才不愧对那些来捧我场的亲朋好友,但就是因为总想这些让我在表演时分了神,就出事了。”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保证绝对成功,既然如此,我们在做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例如,买彩票,大家都非常清楚能中奖的人屈指可数,我们大可不必那么在意买彩未中的结果。那么,我们每一次在下注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好不中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过高的期望,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结果,才能更坦然地迎接成功的到来。

测测你自己:你是容易受人影响的人吗

人云亦云,随大流,都是受他人影响的典型表现。你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吗?

请使用下列四个条件画一幅画:①行人②树木③池塘④房子。

A.人比树木、房子大。

B.人比房子小,但比树木大。

C.房子、树木都大,但人小。

D.人的大小不属于ABC的情况。

测试结果:

选A:你容易受温和的异性影响,个性强势的人却没那么容易能影响到你。你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人。

选B:你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身处逆境的时候你往往能将你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勇敢选择自己该走的路。

选C:你容易被感情牵着走,但就理论而言,你却是个以理论事的人,这种率直的魅力就是你最大的特点。

选D:遇到和你相似的人,你就很容易被对方同化,彼此也会变得更加亲密。同理,你的生活也与某个人互相维系。

小贴士:群体变化

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人吃饭索然无味,几个人一起吃饭吃嘛嘛香;骑自行车时,骑车的人多了往往会达到更快捷的速度;在寝室看书没有在图书馆的效果好,个人有时候不见得对自己有约束力,容易分散精力;一群人看足球比赛才显得比赛更加精彩纷呈;身边的朋友都坠入爱河了,自己就会下意识地向他们看齐等等。类似这些现象被统称为“群体增量”。产生“群体增量”的原因是:操作的动机因竞争而增加,别人的在场增加了自己应激反应的频率。对此有人做了相关的实验,发现假如两个人在一起看书学习的话,学习效率要比独自一人的时候提高了很多;当旁人在场时,注意力虽然会有些分散,但是会更有约束力,使自己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也有人提出,身边的人太多容易影响工作效率。比如,在背诵和解数学题时,人多了反而会起到负作用。

群体是否能产生增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的协同方向和程度两个方面。如果作用相反,结果必然是负面的。举例来说,本来一个部门有3个人,这3个人都对工作投入了很高的热情,而且他们相互之间也配合得很默契。但后来又来了2个人,都因为感受到了良好的群体氛围而大大激发了工作热情,他们也干得不错。最后又来了1个人,不论从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哪个角度而言,这个人都表现得不好,并且能力平平,但因为企业缺乏奖惩机制,他在小组中没有感到压力存在。这样的话,别人心中会滋生不公平的感觉,最后导致小组工作氛围改变,每个人都产生了懈怠和懒惰的心理。所谓的“社会闲散”就是这样,也就是说向最低目标看齐。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小组有5名成员,他们的工作氛围特别差,除了工作什么都争。若是安排进来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他们分分钟都干不下去。这些都属于协同的方向性问题。

协同的程度是指成员虽然目标一致,但难以给予彼此心理上和技术上的压力,因此,群体增量还是难以产生。

当然,群体增量效应也并非那么广泛,其也有局限性。一旦这中间的某一程序操作不当,就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产生抑制作用,最终的效果也是相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利用“社会促进效应”。

小结

社会促进效应中所包含的管理意义,很早就为人所知了。早在工业革命期间,当时的管理者们就发现,如果同事在旁边注视,装鞋工人锤打皮鞋钉的速率会因此得到提高。

从这个观点出发,当时就有企业管理者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利用了群体的精神影响力这一手段来加强,他将员工们分成班组工作方式,这样建立起员工间良性竞争的伙伴关系,使员工在相互监督中迸发更大的工作能量,提升他们体现个人价值的美好愿望,从而达到“社会促进”的目的。

在今天,为了将“社会促进效应”最大化,将这种潜在群体之中的心理因素显性化、公开化,许多公司采用更大的集体办公室,即使是不同种类的工作,也只不过是以一层玻璃相隔离,借以刺激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有人认为,想要实现群体增量,就得建立一个优秀的“群体生态系统”。对于企业而言,内部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决定群体氛围,这三者是构成良性群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