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31

第31章 对冷漠说NO

——当冷漠侵入到我们的生活时,即便欢聚在一起,又有何温暖可言?

经典实验:“漠视”效应

1964年3月,在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纽约时报》很快以此为焦点,做了该报的头版头条,消息一出全美哗然。身为酒吧经理的吉娣·格罗维斯是一位年轻的女士,案犯温斯顿·莫斯雷在格罗维斯的下班途中将她刺死。案犯和被害者并不相识,还有两名妇女在此案案发之前就丧命于该犯之手。谋杀全程持续了半小时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之所以这起谋杀案成为全美焦点,是因为在作案期间,受害者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看到她被刺的情形,但就是没有人对她施以援手,甚至都没有人帮她打电话报警。

全美公民一致将矛头指向这38个无动于衷的冷血动物,谴责他们的冷漠和无情。可是,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这两位生活在纽约的年轻社会心理学家对人们的这一言论相当不满。他们认为,这38个人无动于衷一定有他们的隐情。

经过几周的精心筹划,他们展开了一个关于应急情况的调查。在研究中,纽约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72名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他们参与了一项未说明的实验,以满足课程的一项刚性要求。巴利、拉塔内告诉每一位受试者,该实验涉及都市大学生个人问题讨论。2人组、3人组或者6人组是该讨论的讨论形式。为了尽量减少暴露个人问题时的尴尬,他们将散落到相隔的房间里,以对讲机通话,并安排好通话顺序。这些受试者毫不知情,不管受试者在和第几个人对话,事实上和他对方的内容都是事先录播好的--第一个发话的总是一名男生,他说出了学习和生活在纽约的困难之处,并坦白自己在重压之下,常常出现几乎癫痫的状态。到第二轮该他发言时,他的声音变了,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磕磕巴巴,并表现出呼吸急促的症状,“老毛病又快要犯了,”他深呼吸,声音急促地说,“我就要死了……哎哟……求求你们救救我……啊呀……发作……”然后,一阵急促的喘气后,就没有了动静。

在以为只有自己和那个半癫痫对话的受试者中,有85%人做出有人犯病报告的选择;在那些认为还有4个人也听到这些发作的受试者中,只有31%的人行动了。后来,当问及学生,他们的反应是否会因为别人在场受到影响时,他们一致强调没有;他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其巨大的影响。

巴利和拉塔内的实验完全解释了克尤公园现象,他们称这种现象为“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换而言之就是“旁观者效应”,正如他们实验中一样,正是因为有多个目击者在紧急事件现场,才让旁观者做出了无动于衷的选择。对此,他们进一步解释说,“可能更多的是目击者对其他目击者的反应而做出选择,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于一个人‘病态’的性格缺陷中。”

相关实验

A.外乡人的答案

实验原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正是当下的文化造就了如此的国民。

实验主持人:Matt夫妇。

实验过程及结果:

一个寒冷异常的下午,下班回家的你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个双腿残疾的乞丐。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这么冷的天还穿着单衣,你注意到他瑟瑟发抖的身体。假设你是一位极富金钱、极富怜悯、极富慷慨的“三富好人”。你将——A.把他接到你家过冬。

B.给他足够多的钱,让他到旅店过冬。

C.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上海某小区里。据《东方早报》报道,一对名为Matt和Ella的美国夫妻住在那个小区里,夫妻俩都在上海当地一家广告公司工作。Matt在某天下班经常乘坐的地铁站里遇到一位双腿残疾的中国乞丐。乞丐在这么冷的天里居然还穿着单衣,乞丐瑟瑟发抖的身体被Matt注意,于是Matt将乞丐接回了自己的家中。

实验联想:

故事才刚刚开始。乞丐得到了Matt家里的钥匙,Matt让他随时过来。这个小区的住户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不久,中国邻居就发现这位双腿残疾的乞丐经常在楼道里出没。中国居民对这个乞丐感到很是恐慌--这个乞丐要是一个坏人那该如何是好?万一他偷我们家东西怎么办?他如果是个人贩子该怎么办?后来,中国居民才发现这个乞丐是美国居民的客人,他们怎么想也想不通,美国人为什么邀请这样的人来自己家里。中国居民到居委会反映了这一事情,他们要求美国人不要再请乞丐到小区来。面对这样的刁难,美国夫妇先是感到惊讶,然后他们辩驳道:“首先,凭什么说穷人就是坏人呢?其次,我邀请谁来我家那是我的自由。”

不甘心的中国居民又想出来一个办法,他们到派出所将这件事情反映了上去,他们请警察“对付”那对美国夫妇。最终,这场拉锯战以中国居民的胜利收尾。Matt和Ella迫于中国邻居的压力,帮乞丐换上了假肢,帮他在别的小区租了一个住处。Matt解释说,来到中国就应该“入乡随俗”。但是我们无法理解Matt所说的“入乡随俗”到底是什么样的俗呢?

B.公交车怪像

实验原理:当冷漠吞噬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忘记了什么是善良和廉耻。

实验主持人:网友“ykh”。

实验对象:乘客。

实验过程及结果:

“看一看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是网友“ykh”于2004年在某论坛上发的一则帖子,这则帖子由五张图片构成。1.“车厢比较挤,站在一个男青年座位边上的是一个抱小孩的妇人,看样子那个小孩还不满周岁。”2.“男青年一脸漠视的样子。”3.“别人对他提出让座给妇人的请求,他愤怒地指着‘老、弱、病、残专属座位’的字样说‘我是文盲,我不识字’。”4.“在他前面坐着的好像是他的女朋友,女孩决定让座给妇人,结果被那男青年强行摁回座位,女孩显得有些尴尬。”5.“最终他也没有让座。”这组照片在网上发布后,竟有人跟帖:公交车上让座是一种怪现象!

实验联想:

2004年5月13日,公交车上连续三次广播让乘客为一名孕妇让座,整整一车人居然连个动静都没有。这一幕发生在南昌市28路公交车上。2004年5月24日,已有身孕的张小姐乘坐公交车时,遇上了一件十分令人生气的事情。一位穿着时髦的少妇,自己坐一个座位不说还占了一个座位,面对大家的劝说和指责,这位时髦少妇始终没有让座。

测测你自己:冷漠测验

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有目的地检查一下自己的冷漠心理程度,以便心中有数。仔细回忆一下,最近1个月以来,你经常有下列情况发生吗?

1.单位开会时,找理由不参加吗?(是)(否)2.大家聊天时,独自一人闷闷不乐吗?(是)(否)3.集体活动时,你会悄悄溜号吗?(是)(否)4.同事有困难时,根本不理睬吗?(是)(否)5.被邀请聚会时,以各种借口拒绝吗?(是)(否)6.正常的朋友往来也无兴趣吗?(是)(否)7.亲朋有事情相求时,推辞没有能力帮忙吗?(是)(否)8.根本与同事与领导不主动交流吗?(是)(否)测试结果:

如果你的问答出现2个以上“是”的话,说明你已经有了冷漠心理,应该及时调节,让自己远离冷漠。

小贴士:可悲事件

朱祥林是一位身患肺癌且已七旬的老人,他在上海市乘坐820路公交车时竟然没有人让座。“看着一个车厢的人,我感到了真正的冷漠。”朱祥林回忆起这一让人心凉的一幕这样说。

面对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整车人居然没有一人让座,这样冷漠的做法真是让人寒心啊!而这些年,关于冷漠的相关报道几乎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难道真是人心不古?难道真是我们的社会缺乏道德?仅仅下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

有人认为是因为大力发展经济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人生活在陌生世界里就更不会被道德所约束。不是人们的理性发生了变化,而是约束人们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大家犹如置身在陌生的茫茫人海中,更容易让自己产生这种自我情绪。有人轻生要跳楼自杀,楼下的围观者居然有人高喊快跳下来,这是他的真实本性吗?如果当时有他的朋友在场,他还好意思说出那样的话吗?

所以,不能将道德下滑归罪于冷漠。比如说在一定场合内,身边都是朋友,或在社交场所,那些不让座的人,他们反而显得非常有风度,这是因为有他们的朋友在场,对他们形成了这种约束力。

但这样的人为什么一置身在陌生环境下,就都出现了这种漠视的症状呢?这是因为分散责任的心理使然。美国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认为,人们看到处于紧急状态情境中的陌生人,没有做出救援的选择,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性,而是因为还有其他人也在场,让他们降低了自己的责任意识,从而放弃援救动机。这种现象又称为“旁观者效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

1.认为这么多人在场,自己没必要采取行动。多人场合会增加情境的复杂性,影响个人判断,对此当事人无法准确判断真相,从而以为不必采取行动,或放弃及时采取行动。

2.认为别人会先于自己行动。这些人脑子里想的是:有这么多人,肯定会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而事实却是,正是因为很多人在场,大家都揣着这样的想法,从而淡化了自己的责任感,不该发生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3.认为即便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有这么多人在场,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这是大家的责任,他们对事情的结局推卸了责任。

这并不是为这些不让座的人找理由开脱,而是要说明“责任扩散”导致了不见义勇为、不让座等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因为身处陌生的环境中,人们所感受到的道德谴责的力度没有那么大,而且会在下次类似的环境中做出同样的漠视选择,源源不断地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致使冷漠像瘟疫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出现这种情况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的悲哀!

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当下人们患上的一种“精神慢性病”,这种病会让人的道德沦丧,并且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这种“精神慢性病”应加以消除。

台湾的高振东先生曾大声呼喊:“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他说,只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人人无责,而“我的责任”就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对老人让座这样的小事开始。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要明确个人职责范围,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道德升华。不然,这就是个冷漠的道德堕落的世界。

小结

当儿时放飞的风筝已经消失在无边的天际;当青春的花朵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凋零;当理想与道德被现实冲击得无影无踪;当精神世界被无限的物质化所取代。我们诚实朴素的心只能在角落里哭泣,我们在理想和冷漠之间左右为难。

作家卢跃刚在《大国寡民》中说:“贫穷与愚昧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和麻木。”这句话很有点味道,有种禅机。

某人驾车到异地游玩,因为路况不熟,一路上只能采取问路的方式前进,怎知满脸笑容换来的回答却都是一样:“不知道。”后来总算在一位老婆婆的指引下到达终点。在接近终点时,因为出现了岔路口,那人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于是他便下车客气地向一位大叔打听。一连问了这位大叔好几次,大叔都没给出答复。后见这位大叔旁边有个小孩,便又问:“小兄弟,你知道应该走哪条路?“看你给多少指路钱了!”小孩老气横秋的回答让那个人感到心痛。

作家叶文东曾以“冷漠的尽头是麻木,麻木的尽头是死亡”这样的警世之言警醒着世间每一个冷漠之人。

拒绝冷漠,人生才会多姿多彩,世界也因此变得更有活力。很多人因冷漠而感到恐惧:狼,是不是又来了?

是啊!苍茫的宇宙,邈远的时空,沉重的历史,需要我们勇敢地前行,需要我们去抒写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光彩与意义。只要我们拒绝了冷漠,相信明天会是一片艳阳天。

从现在起,审视自己,去紧握火热的青春!

从我做起,审视自己,去锻造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