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05

第5章 “心理黑子”

——深渊之下有着怎样的景象,当无法看到时,心里会如何遐想?

经典实验:“衍射心理”

诺德斯克是挪威心理学家,他曾在军队有过服役经历。某次,他在军事演习中负伤,导致右腿永远高出左腿2.70厘米。从深夜开始紧急集合的那次军事演习让21岁的诺德斯克手忙脚乱,最后甚至忘记自己左脚的鞋带有没有系好。就当他重新整理自己的装备时,军演开始了。在负伤前的一个多小时里,诺德斯克常常想着自己那根没系好的鞋带,想那鞋带会不会绊倒自己,导致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继而中弹。实际上,他左脚上的鞋带是系好的。

对此,他提出了“心理衍射论”这一心理学上颇负盛名的理论。这是古典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之简称为“衍射心理”或者“延伸心理”。

通常的“衍射心理”是琐细的事情引发而起,此心理常见于心理健康程度中等人群的身上,最初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导致“衍射心理”的发生。由于波及了心理和情绪(例如焦虑、猜疑等心理性情绪),或者在一定时间段内连续出现这样的事情(一般在3次或3次以上),抑或是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重复发生,最终导致心理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引起心理断层。

“衍射心理”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因为还没接到某人电话,所以和朋友出去玩时频频翻看手机,无法专心投入到和朋友们的玩耍上;场下女粉丝对你抛来的一个媚眼,你一分神把球传给了对方的球员。

我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行为,全是“衍射心理”导致的。

“衍射心理”之所以着名,主要是因为它是强迫症的过渡和前兆阶段。

此理论一经问世,让以往的“强迫症不是渐进产生”的说法得以改变。对于“衍射心理”现在还没有绝对行之有效的疗法,更多地需要及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两种减小“衍射心理”影响的方法。

1.“深呼吸法”。一旦脑中对某件事情产生反复思考的状况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呼吸,做深呼吸状,然后观察周围的事物,越细致越好,最好能观察到一个事物的某个细节。如此持续1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后就会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

2.“习惯覆盖法”。我们要用习惯来暂时性地覆盖“衍射心理”的引导。例如,你喜欢吃西瓜,吃西瓜会让你产生愉悦感,那么在你发生“衍射”状况时,不妨吃你最喜欢的西瓜,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实验

A.苍蝇和蜜蜂

实验原理:偏执,往往让我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实验主持人:美国某心理学家。

实验对象:5只苍蝇和5只蜜蜂。

实验过程及结果:

在一个瓶子里放进5只苍蝇,在另一个瓶子里放5只蜜蜂。然后将瓶底对着光亮的方向,而将瓶口对着暗处。心理学家在过了几个小时后发现,5只苍蝇全都飞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全部被闷死在瓶子里了。

实验联想:

为什么蜜蜂找不到出口?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具有经验认定的特性:它们觉得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用全部的力量冲向了瓶底,长此以往还是不会改变,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一只蜜蜂的牺牲并没有引起其他蜜蜂的注意,它们也没有在找出口的时候采取互相帮助的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称蜜蜂为理论型,把苍蝇称之为探索型。苍蝇从来不会认为出口就是那些有光的地方;它们每一次的试探也不是倾尽全力,而是有所保留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知道另觅他法;它们也知道互相合作。

所以,苍蝇成了这个游戏的最终胜利者。

有人对这个实验的“主角”持有不同的看法,蜜蜂被人们称为“烈士”,而苍蝇被人们成为“劣士”。也有人说苍蝇头脑聪明,而蜜蜂“四肢发达”;有人把两者干脆比喻成社会的两类人群,即“苍蝇型”和“蜜蜂型”。如果先摒弃对这两种昆虫的喜恶感,你觉得到底自己是“蜜蜂”还是“苍蝇”?你想做“蜜蜂”,还是“苍蝇”?

B.吃了多少

实验原理:孤僻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一个导火索,而滑向深渊。

实验主持人:某医院精神心理治疗中心。

实验对象:小周。

实验过程及结果:

2005年3月,大一学生小周被某医院精神心理治疗中心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根据小周父母的介绍,正念大一的小周生性胆小,不太合群。一个月前,在寝室睡觉的小周受到室友的捉弄:室友在他的床边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小周从睡梦中惊醒。此后,小周认为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并拒绝和别人交谈。后来,他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偏方”,疯狂地吃鸡肉,因为他听说吃鸡肉可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所以他觉得坚持下去就能治好自己的“心脏病”。结果小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吃掉了40只鸡。

实验联想:

有时候往往是心灵上的一个小黑点,最后锈蚀了整个心灵。

测测你自己:偏执测验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固执的人,但千万不要把固执和偏执混为一谈,因为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适当的固执,人们会认为是一种“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让人造成思维长期“短路”,害人又害己。下面是一个检测是否偏执的测试:

1.你对别人是否求全责备?

2.你老是责怪别人制造麻烦吗?

3.你是否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

4.你是否会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和念头?

5.你认为自己不能控制发脾气吗?

6.你是否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7.你是否认为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8.你是否老是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

评分方法: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5分)。

测试结果:

总分在10分以下不存在偏执情况,恭喜你,你是个心平气和的可爱的人。

15~24分:你是一般偏执的人,总对身边的环境不太满意,需要反省一下,可能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25分以上:你有偏执的症状,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走火”。另外,建议你遇到很大障碍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小贴士:心理“黑子”

疑心病:每一个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居然给出这样的言论:“看来,我的课的确不受大家欢迎啊。”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学生很可能只是学习劳累过度,在课堂上打个“小小的瞌睡”而已。

争“公平”:具有此心理的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该保持公平,每个人待遇也要一样。其实,世界上哪里会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呢,弱肉强食,人吃动物,动物吃草,这还称得上公平吗?企求绝对公平的结果,抱怨不公平,只能适得其反。

“应该”论:“应该论”操纵了很多人的情绪。例如,如果我对谁好,他就得对我做出相应的回报;不管我做什么事,就应该获得成功。这种人获得成功就是认为自己有这种资格。否则一旦失败就哭天抹泪,郁郁寡欢。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想得到一切,自己有那个资格。其实,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贴标签:人处在愤怒的状态下时,经常会无意识地对别人“贴标签”。

例如:“品质恶劣”“落井下石”“无可救药”等。这样一来,对方优点无从发掘,只是凭自己的喜好来定义一个人,从而造成互相“不爽”的态势。

依赖癖:一旦离开他人,便无法撑起自己生活的一片天地。这种负面情感,注定会使人终日与孤独为伴。想要摆脱这种症状的纠缠,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独立的情感。

寻赞许: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价值的体现。一旦得不到别人的赞许,就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个一文不值、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了。这类人常常把别人对自己的赞许当作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相信自己”。

至善迷:这类人对自己或是别人的要求一定是力争完美的,这么做到头来只能让别人不敢亲近自己,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完美无缺的事物。陷入这种境地的人,往往不敢正视现实,就会泛起一种幻灭感。

放大化: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对情人约会,小伙子迟到了,姑娘愤怒地说道:“你根本就不在乎我!”这是典型的将小事放大化的案例。只能说,他迟到了肯定是有错的,但他也不是故意,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向前看,还要大动肝火呢?其实,如果不是赴约会,而是已经开始了和男友的交谈,即使是一个小时,她也嫌时间短。

自懈性:这种人是难以改变现状的人,总是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样的人难有什么发展和作为。例如,“我爱冲动这个缺点是改不了了。”仔细一想,他把“缺点”这顶帽子给自己扣上,然后,再找个改不了的理由,其实还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内疚狂:该类人总是承担着不是自己造成损失的不必要责任。例如,某位妈妈认为:“女儿的离婚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为什么没给我的女婿和女儿好好做做工作呢?”这种负罪感,让这位母亲心神不安,似乎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女儿婚姻的失败。这种心情自然是对身体极为有害的。

小结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这就像是太阳上的黑子、白玉上的瑕疵,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羁绊,还会干扰你的思维和判断,甚至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

其实个人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障碍或缺陷,而本人和社会能接受,就没有去“克服”的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秀和缺陷并存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心理障碍或缺陷使本人感到痛苦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则应当努力克服。但在如何克服心理缺陷的方法上,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比如,在陌生的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许多人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畏惧和回避心理,性格内向者的体验更明显一些,但多数人都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而融入到环境中去。但如果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十分严重,同时伴有心慌、气短、出虚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手足无措等表现,并且经常如此,始终不能克服,其结果就会长期回避社交,这也叫社交恐惧症。这样的人体验到的痛苦越深,克服自身缺陷的愿望和努力就越大。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想与缺陷作斗争,缺陷则越来越顽固。这是因为有这种缺陷的人采取了直接针对缺陷的方法,总是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克服,并力图很快克服。

实际上,克服心理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扬长避短”。“扬长避短”是自然法则,是顺应自然。生物仅依靠某一种“长处”能在亿万年的自然残酷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在于不断进化和完善了自己的“长处”。比如蚯蚓割断身体、海参抛弃内脏都能够再生,这就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长处”。如果它们在进化中不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自然的力量早就将它们淘汰了。

人类的“长处”是大脑和思维,我们靠发达的大脑成为万物之王。如果我们的祖先为了克服打不过狮子、跑不过猎豹、游不过鱼类等“缺陷”,天天去和这些“缺陷”作斗争,现在还有我们人类吗?

老话说得好:心宽体胖。心胸开阔了,光明了,心理“黑子”自然就变小甚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