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06

第6章 认识自我(1)

——认识自我的人,才会发现自身每一个细微之处。

经典实验:巴纳姆规律

无论是谁都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很难总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以,我们有时认识自己的方式正是通过外界信息的传达。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用一段差不多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那位心理学家使用的就是上述的这段材料,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是否也认为这段话就是自己的写照和缩影呢?据研究表明,人们对一段笼统的性格描述通常会认为是自己的性格缩影。即便这样的描述显得内容空洞,人们依然认为这就是正确的。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一件穿在谁身上都适合的均码衣服一样。

着名杂技师肖曼·巴纳姆对自己的表演是这样评价的,大家这么喜欢他的节目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现在人们经常会在微博上看到一些笼统的性格概括,并认为这是自己的缩影,其实这是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某心理学家在对人们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MMPI)后,发放了两份测试结果,让测试者选择其中的一份。其实,只有一份是测试者自己的结果,而另一份则是多数人平均后的测验结果。最后大多数测试者居然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见到巴纳姆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有过算命的经历,很多人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话真是太准了。其实,求助于算命的那些人本来就有容易受外界暗示的特点。当人处于情绪低谷,把握不住人生方向的时候,安全感因此也会受到影响。人一旦缺乏安全感,依赖感就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受暗示性也增加了好几倍。除此之外算命先生还会察言观色,稍有一点理解求助者的话语,求助者更是会对其大加称赞,认为算命先生真是“料事如神”。算命先生的这一招,真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巴纳姆效应,就可以用来辨别生活中所谓的“算命先生”啦。

相关实验

A.我们喜欢给自己“好评”

实验原理:人贵有自知之明。

实验主持人:美国某心理学家。

实验对象:25个相互熟悉的人。

实验过程及结果: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表明人确实容易拔高自己。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他找来的25位受试者中,彼此都互相熟悉,说白了就是谁的优点和缺点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家为这25名受试者列出了9个标准,这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心理学家请这25位受试者分别根据上述的9个标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25人打分并排名。以幽默标准为例,谁是幽默榜中的第一,其次为第二……换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对大家作出评价,包括自己在内,这样,每一个人都会以这9个标准给自己一个自我评价,当然还包括对另外24位受试者的评价。

通过数据表明,25位受试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遮掩了自己的缺点夸大了自己的优点。举例来说,受试者中有一人认为自己是幽默榜中的第一,可根据其他受试者的综合评定来看,他在幽默榜中仅仅位列二十几名而已。还有一位受试者,对自己“爱干净”的定位在前五,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等缺点却比别人给自己评定的低得多。通过这个实验,相信大家不难看出,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喜欢处处高抬自己。

实验联想:

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轻松愉快,与此同时还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中的关键就是根据时间和身份的不同,敢于直面自己和现实,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估,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做到“人贵有自知之明”。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看别人的缺点总是能看得一清二楚,而反观自己的缺点时就怎么也看不清楚。外国某童话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讲人们身上不同的位置挂着两个小包,别人的缺点总是被自己装在前面的口袋里,而自己的缺点总会被自己放在后面的口袋中。所以一低头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缺点却怎么也看不到。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应当效仿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做,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歌德曾说:“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

人有自知之明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给自己人生一个准确的定位。

B.这罐子是满的吗

实验原理:人生是一个装水的罐子。

实验主持人:某哲学教授。

实验对象: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某大学哲学教授把一个装水的罐子放在了桌子上,然后他又往这个罐子里放了一些鹅卵石,接着他向学生们提问:“这罐子是满的吗?”“是。”

全班同学一致回答道。“真的是这样吗?”教授笑着问。他再放进去一些碎石子,摇一摇,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有位学生不是很确定地回答道:“或许这个罐子还没有装满。”教授又拿出一袋沙子倒进罐子里。倒完之后又问学生:“现在大家给我一个答案,这个罐子到底满是不满”“没有。”同学们这次学聪明了,大家信心满满地回答道。“好极了!”教授再一次表扬了这些看似“孺子可教”的学生们。一番表扬过后,教授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大瓶水,然后把水倒进这个看似已满的小罐子里。

当所有程序结束之后,教授一脸严肃地问学生:“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位同学自以为是地说道:“不管我们有多忙,只要再逼自己一下,还可能挪出时间干更多的事情。”

教授点点头,然后说道:“其实我想表明的是,如果你不注重先后顺序,先把大的东西放进罐子里,那么以后就永远也没有机会了。”

实验联想:

相信教授的话一定会让大家有所启发,罐子里不先放大的东西,以后就没有空间放了。那么,你又从这个实验中读出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