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篇——商海弄潮,问天下谁是英雄
英明决策是取胜的关键
无论战场还是商场,决策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决策正确,才能打赢一场漂亮仗。出色的领导者都懂得如何制定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最终使他们扭亏为盈,转败为胜。
20世纪60年代,日本佳能公司准备进军影印机市场,想与当时美国一家大公司一比高下。经过短期招揽人才,佳能公司与一位专修影印机的小生意人达成了业务关系。该生意人欣然接受这笔生意,成为日本在美国最大的佳能影印机经销商。
后来,这位经销商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谈到成功经验时,他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我碰到机会时,刚好处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上。但更重要的是,当机会到来时,我能看出它是个机会,并抓住了它。”
他还说:“许多人都凭直觉制定决策,偶有风吹草动,他们便暗示自己:好运来临了,我可得大干一场!或者持观望的态度,觉得机会迟迟不肯到来,没什么可做。可是等别人创造了财富,他们才后悔起来:唉!当初我能有双慧眼,看出它是个机会就好了。要是抓住了它,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了个亿万富翁了呢!”
其实,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炼就一双慧眼,并能“慧眼识良机”。
所谓慧眼,就是有远见卓识,能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在这方面,日本人具有超凡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发大庆油田,日本人从公开出版的画报封面上,看到了“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冒着鹅毛大雪干活儿的照片,据此判断出油田位于东北北部。接着,又根据报纸上的钻塔照片,推算出油井的直径,后又根据油井直径和******的政府工作报告套算,得出大庆油田的年产量。根据这些情况,日本人设计出了适合大庆油田搞生产的石化设备,进而向中国出售,结果大大地赚了一笔。
远见卓识源于何处?主要依靠市场调查。只有进行市场调查,才能增长见识,进而制定英明的决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美国肯德基炸鸡为打入中国市场,事先派一位执行董事来华考察。这位先生在北京的几条街道上测出行人流量,然后请五百位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品尝炸鸡样品,进而纪录他们对炸鸡味道、价格等方面的意见;还对鸡源、油、面、菜及北京鸡饲料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经过电脑汇总,得出肯德基炸鸡打入北京市场拥有巨大竞争潜力的结论。果然,北京肯德基炸鸡店开张不到三百天,营业额就达到了250万元。不到两年时间,就赚回了本钱。
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除了要具备一双慧眼外,还应具备惊人的胆略,也就是非凡的霸气。所谓胆略或霸气,就是超强的承担风险的气魄和能力。
驰名中外的“健力宝”厂家,原为广东三水县一家酒厂,职工不到一百名,年产值达不到100万元。1983年,厂长得知广东体育科研所有关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电解质运动饮料”。这种饮料十分神奇,能起到“解除疲劳,恢复体力”的效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饮料口感不佳,因此一些大饮料厂不愿冒险投资。风险越大,成功越大。风险与成功往往是成正比的。这位厂长深知这一点,便决定冒险投资。通过10个月时间的120次试验,最终攻克了口感不佳这一难关,从此“健力宝”在中华大地上红火起来。“健力宝”为中国第一代运动饮料,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健力宝”一炮打响,轰动全球。“健力宝”销售业绩喜人,仅在郑州两次全国糖酒订货会上,就分别以订货7.5亿元和15亿元创下了惊人纪录。企业产值已超过13亿元,10年增长1300倍。
实践证明,风险与效益往往结伴而行,而有胆识的企业家最善于冒险,因此,可观的效益常常对他们情有独钟。
一个人在作决策时是仓促行事,还是三思而行,与他的个性有关。你如果是个急性子,喜欢快刀斩乱麻,在制定决策时往往十分迅速。但有时过于迅速了,很可能因急于求成而导致失败。因此,你应把节奏放慢一些,做到“不失时机,稳中求胜”。你如果是个慢性子,喜欢仔细斟酌,认真琢磨,在制定决策时往往显得缓慢。有时因为行动过于慢了,很可能会错过机会。因此,你应把节奏加快一些,同样做到“不失时机,稳中求胜。”
作出正确的决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但必须遵循三条共同的原则,即掌握信息、勇于授权、凡事从大处着眼。
掌握信息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能否掌握足够正确的信息,决定着公司或企业的生死存亡。
梅克的公司曾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国成功地举办过高尔夫球赛,因此他预测南美将掀起高尔夫球热。于是,他决定在秘鲁、委内瑞拉和巴西也搞一系列类似的活动。
梅克与公司成员估算投入5万美元吸引运动员参加比赛,再投入5万美元用于比赛所需费用,而主办这次比赛将收入12.5万美元,可以从中获利2.5万美元。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一个很好的发财机会。但是,梅克收集的信息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20世纪60年代初,南美的经济发展并不像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稳定。那里通货膨胀率极高,昨天赚得的利润在第二天就能花费殆尽。最终,公司非但没有赚到利润,反而赔了4万美元。
勇于授权
授权事大,不可一蹴而就,须先懂得如何训练身边或手下的人作正确决策。许多领导直觉很灵敏,但对自己作出的决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只好事必躬亲,最终忙得不亦乐乎。所以,必须培养下属作决策的能力,这样你才能放心地授权于他,才能为自己减轻负担。如何培养下属作决策的能力,按照现代企业风格,建立分层负责制度是个好办法。
从大处着眼
你如果意识不到“从大处着眼”的重要性,不妨想想那些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家伙。他们过于注重细节,总想明确每一样东西的所在、每一件事情的进度。其实,这样的领导是全世界最差的领导。实际上,办大事应做到不拘小节,应从宏观方面进行考虑,加以指导,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作好决策,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谋略,竞争取胜的法宝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管战场还是商场,尽管新思想、新学说在不断涌现,新产品、新发明在不断更新,事与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发展与升华,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被时空所淘汰,而且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东西是竞争致胜的法宝,是搞好关系的良方,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它就是——谋略。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能体现谋略重要性的是田忌赛马这个故事。
田忌是齐国的一员大将,特别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进行比赛。两人事先约定,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因此几轮下来田忌落得个满盘皆输的下场。
比赛还未结束,但田忌觉得很扫兴,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了马场。没走多远,有人向田忌打招呼。他抬头一看,发现是好朋友大谋士孙膑。孙膑叫田忌过去,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你们的比赛,其实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
还没等孙膑说完,田忌就瞪了他一眼:“想不到连你也来笑话我!”
孙膑连忙说:“我不是笑话你,而是想让你再同他比一次,因为我有办法让你战胜齐威王。”
田忌半喜半忧地说:“你是想换几匹好马来吧?”
孙膑摇摇头说:“不,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立刻垂头丧气地说:“那不是照样还得输嘛!”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相信我!我保证你赢,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
于是,两人又来到比赛现场。这时,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匹,突然看到田忌与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吗?”
田忌因有孙膑作依靠,便大声道:“当然不服气,让我们再来赛一次吧!”说完,“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自己下的赌注。
齐威王看了,心中暗自偷笑,认为田忌必输无疑。于是,他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来的银钱全部抬出来,另外又加了1000两黄金,也放在了桌子上。齐威王一边看着这些银钱,一边轻蔑地说:“如果你想比,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但如果你想反悔,现在还来得及!”然而,田忌主意已定,要与齐威王一决高下。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告诉田忌,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下来,田忌输了。这时齐威王站起来哈哈大笑道:“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等愚蠢的办法,真让人好笑!哈哈……”
孙膑不愠不火,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这次,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结果获胜。齐威王见状,有些纳闷,同时心慌意乱起来。
第三场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这一回,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最终,孙膑以三局两胜战胜了齐威王,为田忌赢得了荣誉。
在这个故事中,比赛的马匹没有换,只是调整了出场顺序,最终却使劣势转变成优势,扭转了败局,这便是策略高明的原因。由此可见,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讲究策略。如果策略得当,即使处于劣势,也完全可能战胜对手。
我国春秋中期之前的战争,军事家们都倡导“以仁义为本”,实行“正大不诈”的作战原则。如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不擒二毛”、“不重伤”、“不鼓不成列”;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停止对溃败楚军的追击,让协助楚军作战的郑伯逃逸等,使战争仁义化了。而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孙子,批判了先人的“军礼”传统,大胆地提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的精辟见解,认为“诡诈”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充分发挥诡诈的作用,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于作战中的“诡”和“诈”,并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总体来说,有这样几种手段:藏以真形,示敌假象;以利诱敌,使其上当;以害逼敌,造成混乱。在战场上,若能应用高明的诡诈之术,常常能使劣势转为优势,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取得胜利。
商场虽如战场,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根本上说,经商要以“诚”“信”为本,不能尽靠“诡”“诈”获利。有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也可略施小计。下面请看这样一个例子。
江苏泗洪酒厂每年需酒瓶1亿只,主要靠回收旧瓶获得。1991年4月,一些收瓶大户趁酒厂处于生产旺季,就联合起来对旧瓶进行垄断,迫使酒厂为瓶子涨价。供销科眼见厂里快没有瓶子用了,便决定像其他酒厂一样,把每只瓶子的收购价提高两分。厂长知道这件事后,作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竟然叫供销科把旧瓶收购价降低两分,并在降价公告上宣布:本酒厂从今以后一律改用新瓶。接着,又命人把几辆大卡车开到门前,声称明天要去南京拉新瓶子。全厂职工对厂长的行为很不理解,不知道他唱的是哪出戏,都认为厂长作出这样的决定后,厂子将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酒瓶。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厂长采取这两项举措后,卖酒瓶的大车小车竟然排起长队前来送货。在此后的十多天里,酒厂回收旧瓶500万只,此后售瓶者连续不断,再也没有出现瓶荒现象。而且,在一年内为厂子省下600多万元。对于这些现象,人们纳闷起来:酒厂降低了酒瓶的收购价格,可收瓶大户为何还要争着卖瓶呢?原来,收瓶大户囤积了许多旧瓶,想在恰当的时机卖个高价,但如果酒厂迟迟不收购,他们的货品将积压起来,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如果酒厂真的不用旧瓶,那么他们将赔得很惨。厂长的手段很高明,他以降价、改用新瓶、发动车队等“不用旧瓶”的假象,掩盖“急用旧瓶”的真相,从而打乱了对手的心理,最终获得急需的产品。
由此可见,高明的策略可以帮助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轻松获得成功!
磨砺无形的竞争之剑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极其众多,为夺取霸主宝座,彼此间常常挑起战争,致使天下形势十分混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英雄四起,豪杰辈出,谋略家也应运而生。他们提出了许多兴国安邦之道,以及称霸诸侯的绝招妙计,为各自所在的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商鞅和管仲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有一次,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听说后就只身来到秦国,想在这片土地上大显身手。他不知道秦孝公招揽人才的真正目的,就采取了先行试探的办法。经人引见,商鞅来到秦廷。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商鞅讲起尧帝、舜帝治理国家的事,可秦孝公似乎没有太大兴趣,一边听一边打瞌睡。经过这次试探,商鞅知道秦孝公对这类事不感兴趣。于是在第二次拜见秦孝公时,讲起了夏禹、商汤、周文等人如何称帝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事,这次秦孝公显得很烦,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情。这样,商鞅又知道孝公对前朝诸王的事不感兴趣,其招揽人才的目的亦不在于此。于是,在第三次见到孝公时,商鞅讲了许多在当前形势下秦国可以富国强兵,以及称霸诸侯的方法和道理。
商鞅终于说到秦孝公的心里去了。
听到商鞅的这番论述,秦孝公怦然心动,连连拍手称是。商鞅走后,他仍细细回味,更觉得其言大有道理。后来,秦孝公主动召见商鞅,两人促膝而谈。秦孝公开门见山道:“我欲在有生之年显达于诸侯,请问先生有何妙计?”
商鞅有备而来,便将早已想好的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策略道了出来:第一,制定新的法律。新法律涉及到的内容要全面,而且要严厉执法,使百姓不敢做坏事,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第二,积极发展农业。要把农业当作争霸天下的基础,提到“耕战”的高度。第三,废除旧的贵族特权及用人制度,实行按军功封爵的制度,打击坐享其成的旧贵族,鼓励人民参军立功。第四,实行中央集权。如果这些制度能够切实实施,秦国在几年内就会壮大起来。
商鞅又分析了天下形势,秦处列国之西,地势高且有山川之险;占黄河上游,俯视下游诸国。凭借这两点优势,完全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此外,秦国称霸诸侯应当首先东进,攻击三晋,夺取富饶的中原。若有中原作依靠,诸侯就不敢与秦国争雄。
秦孝公听后,顿时心潮澎湃,眼前展开了秦国国富民强、称霸诸侯的优美画卷。于是,秦孝公当即决定重用商鞅,命其大变法事。
在第一次变法中,商鞅把“削弱旧贵族特权,建立新的等级制度”作为主要内容。新法刚刚实施,旧贵族便群起反抗;同时因新法替代以前的习俗和管理方法,老百姓在开始时很不适应,再加上旧贵族从中挑拨,便也起来反对。在新法实施的第一年中,有上千人跑到京城来指责新法的不是。
面对这些压力,商鞅毫不妥协动摇,同时尽力争取秦孝公的支持,最终得到了这座靠山。商鞅决定镇压旧贵族和闹事的百姓,便想处罚秦廷中有地位的人物,以示法治的严厉性。说来恰巧,正赶上太子犯罪。商鞅便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也就是说,法律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是因为领导阶层的人物不遵守法律,因此百姓不服。言外之意是,如果能严厉处治领导阶层的人物,老百姓自然会服从法律。
但是,商鞅考虑到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按照法律处以黥面之刑(在脸上刺字),就以学生犯罪是老师的过错为理由对太子老师施以黥面之刑。这一招果然奏效,行刑的第二天,再也没有人敢来京城对新法说长论短了。天长日久,民众习惯了新法,也切实体会到了新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便自觉遵守了。而旧贵族依然憎恨新法,但由于得不到孝公的支持,也只好默默忍受着。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法得以顺利实施,对秦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再来看看管仲。
管仲出任齐相后,实施法家的法治、重农轻工商、选良官等政策,在几年内就使齐国壮大起来。接着,管仲对天下形势作出了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了称霸诸侯的策略:
在各诸侯国中,齐国并不是最强的,南有楚国,西有秦国和晋国。但是,这些诸侯国只想着称霸,早就把周王室忘掉了,因此他们不足以图大业。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的主人。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各路诸侯不朝觐不进贡,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更有甚者,楚国诸侯熊通竟然自立为王,宋国和郑国还发生了弑君之事,致使周王室与诸侯都不敢插手这些事。趁现在宋国国君还没有确定,君主您可以派遣使臣前去朝觐周天子,请天子降旨,召开诸侯大会,确立宋国国君的人选。等宋君确定之后,您就奉天子以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对于各个诸侯国,弱的就加以扶持;强的就进行压制;不服从命令而闹事的,就率领诸侯国的大军进行讨伐。这样,天下诸侯就明白您并没有私心,只为天下太平着想,进而纷纷前来朝拜齐国。这样的话,君王您不必动用武力就可以称霸天下,成就霸业了。
齐桓公听罢,心头一阵狂喜,当即按管仲的指示照办。后来,齐国果然赢得了周天子的信任,在诸侯国中确立了较高的政治地位。
在上述例子中,商鞅与管仲同属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法家总是以称霸天下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法家只争第一的凌云壮志。这与现代市场竞争的情形十分相似。在市场竞争中,各大商家都想称王称霸,登上龙头老大的宝座,因而各自制定策略,在商场中进行着没有硝烟却极为激烈的战争。当代的管理者们,若能把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智慧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在商业竞争上,相信一定可以纵横商海、笑傲江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创建一代霸业,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如洞察力、分析和判断能力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进而确定奋斗或竞争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也就是说,要想“百战不殆”,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在我国古代史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例子比比皆是。
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田忌,原在齐国为相,后因有志不得伸而出走楚国。为表示对田忌的敬重,楚王屈驾亲自到京郊迎接,并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把田忌请到自己的住处。
楚王大摆宴席,为田忌接风洗尘。席间,楚王向田忌问起了国事:“田相,楚、齐两国都是万乘大国,彼此间战乱不断,人民不得安宁。据我所知,齐国有数员大将,都很威猛;而楚国良才干将也大有人在,但具体应如何使用,我没有很好的方法,现在请您为我出出主意吧!”
田忌回答:“大王,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关键要知道对方来的是什么人,属于哪种类型,优缺点分别是什么。掌握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就能作出良好的对策,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楚王闻后大喜,忙问:“田相有何妙计,快请一一道来!”田忌说:“如果齐国派大将申孺来战,楚国就派上将军率领五万兵马迎战,这样就能打败齐军,凯旋而归。”
“如果齐国派大将田居来战,楚国就派上将军率领二十万兵马迎战,这样就能与齐国打个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