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霸气的力量
24887300000017

第17章 海纳百川,驭人有术(2)

重用容闳是曾国藩“不拘一格、惟才是举”用人原则的最佳体现。

容闳是位伟大的爱国者,对清朝的腐朽、反动统治极其不满,而对太平天国十分同情。他是位留美学生,毕业回国后,于1860年11月来到天京,拜见了洪仁玕,并向太平天国提出“建立一支良好军队、一个良好政府以及设立银行、学校”等7条建议。洪仁玕很感兴趣,但几天后却婉言拒绝了这些建议。容闳感到痛心,于12月24日离开天京,投身商贸活动。一日,收到安庆朋友的来信,邀他前去曾国藩在安庆的军营叙谈。紧接着,又收到几位朋友来信,受到同样的邀请。

容闳知道,自己曾投奔天京,曾国藩可能会因此加罪于他。因此,提心吊胆地来到曾国藩的军营。可令他出乎意料的是,曾国藩竟亲自接见他,非但没有加罪,反而以礼相待,并主动征询、虚心采纳他的兴国良策。容闳提出向国外采购机器设备、开办机器制造厂等建议,曾国藩欣然接受,并委托他主持操办。后来,他又提出派少年儿童到美国留学的建议,曾国藩对此也大力支持。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容闳对曾国藩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称颂其“一生之政绩,实无一污点”,“其才大而谦,气宏而疑,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等。

当时,清政府与太平军正在进行激烈的战争,曾国藩善于用人,虚心采纳手下人的意见;而洪秀全在知人用人方面与其截然相反。最终,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军起义,这与他的知人善任有很大关系。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自古以来,凡成大器者都有一件共同的致胜法宝,那就是善于发现与网罗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也就是具备高强的驾驭他人的本领。正因如此,创业者才成就了一代霸业。其政绩彪炳史册,英名千古流芳,为后人所景仰与歌颂。同时,其在用人方面的优秀经验也成了后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位胸怀霸气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被称为乱世之枭雄。其创建一代霸业的主要因素,是善于识人和用人。

刚刚收复关中时,政局尚不稳定,马腾、韩遂并未归心。曹操对这一情况了若指掌,便派司隶尉钟繇坐镇关中。因此,马、韩二人被迫把儿子交给曹操作人质。这样一来,关中便安定多了。

枣枫、任峻二人,做事极其认真,曹操就封其为屯田校尉。经过一番精心治理,成效颇大,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接着,他又任命卫凯镇抚关中,令其协助国家理财,尽收官盐,这一举措使国家的税收大大增加,国力大大增强。

孙权占领扬州时,九江尚归曹操所有。曹操分析当时政局形势,决定把九江交给刘赖治理,结果收效颇大。

盗贼经常侵扰闯诩(今陕西大荔),他就派郑浑出兵围剿,结果全歼草寇,维护了人民生活的安定。

三单于在代郡(今河北旦县)乌丸一带掠财敛资、骄横放纵,致使当地民不聊生。他令翡潜前去治理,终使单于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初得汉中(陕西汉中西),任命杜袭督抚,使得百姓安乐。

草寇在河东(今山西西南)一带占山为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命杜畿出任太守,最终擒获草寇首领,消除当地祸患。

初平并州(今山西太原),命梁习为刺史,经苦心治理,使得边境安定。

马超军马刚刚归降又想叛变,曹操就派赵俨为护军,威慑各部,东迁两万多人,做出了合理恰当的安排。

由此可见,曹操的用人策略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正因为每一位将领都得到了合理的安置,发挥了最大作用,曹操才在群雄争霸中连连获利。

张辽于合肥大败孙权;郭淮于阳平(陕西勉县西)抗拒蜀军;徐晃于襄樊扼住关羽……这些良将都是曹操慧眼辨识出的英才,他们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役中占据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与曹操的用兵计策是分不开的,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也就是说,要想治理国家,首先必须能够了解和识别国内的人才。如果对人才结构状况不尽了解,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进而会影响到创业的进程以及成功的机率。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对一个人越了解,就越能将其安排到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最英名之处,莫过于赏识人才。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如果国内有贤才却不知晓,虽知晓却不任用,虽任用而不重用,这便是该国君之过,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不祥之兆的三种表现。因此,作为一个明君,若不善识人才,其国便很难强大昌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业者仅仅拥有一批优秀人才还不够,还必须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所谓的人才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为创业做出最大贡献。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很有一套。

一次,管仲与齐桓公共同谈论文武百官。

管仲曰:“升降揖让有礼,进退有节,言词刚柔有度,修好邻国邦交,吾不如隰朋,请封其为外交官。”

桓公曰:“可以!”

管仲曰:“开发荒地,建立城邑,以增人口、粮食,振兴国家农业,吾不如宁戚,请封其为大司田(官职,负责农业管理)。”

桓公曰:“可以!”

管仲曰:“疆场上,欲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鼓声一响而三军视死如归,统帅军队固若金汤,吾不如王子城父,请封其为大司马(官职,负责掌管军事)。”

桓公曰:“可以!”

管仲曰:“断案公平,既不伤及无辜,又不遗漏罪犯,使国家司法清明,吾不如宾胥无,请封其为大司理(官职,负责刑狱法律)。”

桓公曰:“可以!”

管仲曰:“敢于冒犯君主,忠言进谏而不怕死,不贪图富贵,忠心事主,吾不如东郭牙,请封其为大谏议(官职,负责进谏)。”

“可以!可以!”桓公笑道,“爱卿所言极是,建议十分合理。但是,既然你说这五个人都比你强,那么你认为自己还有何用呢?”

管仲看了看桓公,微笑道:“啊,我的能力确实比不上他们!但是,陛下要想治国强兵,缺少我管仲是万万不行的。”

桓公不解,便问:“既然你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为何还把自己抬得如此之高啊?”

管仲笑答:“吾之能力虽不及五人之一,但他们都不具备宏观调控之术,没有驭人之道,而这一点惟我管仲独有。因此,陛下要想成就一代霸业,仅靠这五个人是不行的,还须靠我管仲为您献计献策,用好人才。”

桓公听后,连连拍手叫好:“爱卿言之有理!你真是知人善任啊!”

选贤任能,惟才是举

自古以来,创业者无不注重人才的重要性。那些能够网罗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者,往往可以创造事业上的成功,铸造千秋功业!

唐太宗李世民可称得上是位圣明君主。在选拔人才上,他始终抱着广开求贤之路,不可求全责备的态度。

一次,在与宰相魏征讨论人才时,他说:“为官择事,不可草率,须谨慎行事。任用一个好人,好人就会接踵而来;任用一个坏人,坏人则会蜂拥而至。”

魏征深表赞同,说道:“天下未定时,选拔人才主要注重其才能,对德行可不作过多考虑;天下大势确定后,在为百姓选拔父母官时,也要注重其才能,但更要注重其品德。惟有德才兼备者,才能造福一方。”

根据魏征的建议,唐太宗决定以“德才兼备”为原则,让吏部选拔任用官吏。

一日,唐太宗问右仆射封德彝:“为何长久没能举荐一位贤才?”

封德彝叹道:“微臣时刻在为国家举荐仁人志士而努力,可是当今国内确无奇才啊!”

太宗龙颜不悦,沉着脸色说道:“用人如用器物,重其所长,弃其所短。历代王朝兴盛时期所用贤才,皆从当时国内选取,并非从别的朝代借来的;若如你所说,举荐贤才岂不成了神话传说?难道要让姜尚这些人死而复生,等我们去请吗?你自己没有识人的本领,却推脱责任,诬蔑当代没有人才,这可是大错啊!”

封德彝深感惭愧,无言以对,匆忙鞠了一躬,便退了出去。

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惟才是举,从来不论门第资历。因此,四方贤士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发挥,都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极其尊重人才,为此曾命人在凌烟阁画了24位功臣画像。在这些人中,有的出身极其低微,如农民出身的徐世勋、铁匠出身的尉迟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宝等。

为使寒门庶族子弟的才能得以发挥,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唐太宗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采取这一措施后,普通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参考人员一旦录用,原为官吏的可升迁,不是官吏的可由吏部授予官职。

一次,他登临端门,接见考中的士人。见一百多名进士聚集一堂,太宗龙颜大悦,不禁拍手笑道:“我大唐真乃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啊!从今以后,唐王朝将更加强大,繁荣昌盛!”

唐太宗由于善于纳谏,善于选人用人,因此使得全朝文武百官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终于在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在选用人才时一定要慎重,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发现人才的优势所在之后,再对其进行任用。如果人才是匹“千里马”,那么识别人才之人便是“伯乐”,宰相王旦可称得上是位“伯乐”。王旦不拘一格,慧眼识英才的故事,令当朝文武百官深深折服,也被后人大为称颂。

当时,镇守边陲的秦州知州曹玮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另选干才来代替自己的职务。然而,朝廷方面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迟迟不予答复。曹玮在镇守秦州的第七年,又上书朝廷请求尽快办理此事,因为这关系到边境的稳定及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基于事态的严重性,朝廷只好答应,将此事交予王旦处理。

王旦经深思熟虑之后,推荐李及担任此职务。

为此,朝中不少大臣议论纷纷,都说李及不是镇守边关的那块料子。大臣杨亿一直都很敬佩王旦,长久以来,与其关系甚好,于是将朝臣们的议论转告于他。王旦坚持自己的决断,对群臣的反对意见没作任何表示。

后来,在王旦的保荐下,李及到秦州上任。可是,当地一些将领和属吏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经常给他出难题。有一次,一个禁军士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夺妇女头上的银钗。官差把这个士兵抓了起来,随后将此事报告给李及。李及当时正在案头读书,接到报告后随即令人把那个士兵押到堂前,进行严厉审讯。最终,士兵无可抵赖,如实交待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李及当机立断,对士兵判以斩刑,没有经由下属部门通过复杂的程序进行定罪。作出判决之后,他继续看书,神情举止一如此前,就像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回事似的。对这一举动,属下官吏们都很佩服。

不久,这件事传到了京师。杨亿听说后,去见王旦。他说:“宰相,当初您选用李及时,外界议论纷纷,都担心李及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但现在大家才知道,原来李及的才能和气度竟然如此出众!”

王旦笑道:“有些人总喜欢信口开河,他们说什么都不加考虑,只凭主观臆测胡乱作出判断,那是对人的诬蔑!要想正确评价一个人,必须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不要人云亦云。朝廷禁军的职责是守卫边关,而一些违法乱纪者却置法律于不顾,贸然以身试法,欺侮良家妇女,抢夺银钗,按照法律定当处死。主将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必大惊小怪呢!曹玮在秦州做了七年知州,当地的羌族人都很平静,他对边境各种事务也处理得十分得当,假如派遣别人前去任职,一定会耍些小聪明,对曹玮所处置的事情肆意更改,这样,曹玮在职期间创下的业绩便会前功尽弃。我之所以任用李及,主要是因为他人品端正、为人厚道,能使曹玮创立的规矩继续发扬光大。”

听了王旦的一席话,杨亿恍然大悟,方才明白宰相的用意。从此,对他的见识和气度更加佩服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成功要有霸气,有霸气才敢大胆起用人才,并能适当放权,而且对所用之人高度信任,毫不怀疑。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的君主都有用人不疑的英雄气概。唐太宗李世民重用尉迟敬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尉迟敬德本来是刘武周手下一员偏将。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为了扩大地盘,刘武周命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南侵,最终,两人攻陷了晋州和浍州。

当时,唐朝大将吕祟茂在夏县造反,尉迟敬德等率军深入夏县接应吕崇茂,打败了永安王李孝基的军队,俘获了唐将独孤怀恩、唐险等人。

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令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于是亲笔书写敕令:“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李世民回表章谏道:“太原乃称霸之基,国家之根本;而河东富足,为京城物资之供应地。若尽弃二者,于国而言,实为巨损;于我个人而言,亦深感遗憾。因此,我愿带领三万人马前去交战,定灭刘武周,收复浍、晋二州。”

高祖见次子雄心勃勃,颇有必胜之信念,便把关中兵马全部调予李世民指挥,并亲自赴长春宫为其送行。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奔赴龙门关,大军踏过冰封的黄河,进驻柏壁,与宋金刚的军队展开激战。寻相、尉迟敬德接应吕崇茂之后,欲撤回浍州,驻守城池。李世民对此十分了解,便派殷开山、秦叔宝在尉迟敬德回浍州的必经之路美良川加以截击,最终击溃寻相、尉迟敬德的军队,随即复归柏壁。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介休一战,李世民率军击溃宋金刚军队,尉迟敬德率残部退守介休城。李世民军队将介休城围个水泄不通,最终,城内守军因粮草短缺,外无援兵,陷入困境。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过、宇文士及入城劝说尉迟敬德归降。后来,尉迟敬德与寻相率全城八千士兵来降,李世民异常高兴,大摆宴席,盛情款待,依然令尉迟敬德统领降军,且与唐军军营相隔很近。李世民部下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担心降军突然发动兵变,便提醒李世民采取措施,严加防范。

李世民却说:“光武帝刘秀对手下人极其信任,因此将士们对他忠心耿耿。现在我既然起用了尉迟敬德,就应该相信他。如果我对他持怀疑的态度,就不会授予他兵权。也许他本没有叛逆之心,但我们始终怀疑他,甚至让他知道我们竟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这样反而能激发他产生叛逆之心。”

不久,寻相及其部下全部叛逃,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将走上这条路,于是将其囚于军营。屈突通与殷开山对李世民说:“尉迟敬德投降不久,归心尚不稳定。而且,此人异常勇猛,我们如果把他拘禁时间长了,他必定心生疑虑,进而产生怨恨之情,很可能发动兵变,那时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麻烦。为了消除隐患,不如及早把他杀了!”

李世民冷静地说:“依尉迟敬德之性情,若有叛逆之心,其发动叛乱会在寻相之后吗?”说罢,立即下令将尉迟敬德释放,并命人将其请入自己的卧室,赐予金银珠宝,又道:“大丈夫顶天立地,彼此交往应以义气当先,不该相互猜疑。即使有小的猜疑,也应互谅互让。从始至终,我一直没有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将军应该体察到这一点。如果将军执意要走,就把这些银两当作盘缠,以示我对你的情谊。”

当天,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一同去打猎,恰巧遇到王世充带领大军来犯。王世充部下的勇将单雄信直接向李世民杀来,尉迟敬德眼疾手快,拍马上前将单雄信刺下马。随后,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接着又率军返回与王世充军队交战,将王世充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并活捉王世充部将陈智略,同时俘获敌军六千多人。

事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当初,众人都以为你会造反,但冥冥之中的神灵指引我排除众议,坚持主见,最终得到了你。人们说福和善是因果相验的,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

从此以后,尉迟敬德对李世民更加忠心,而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也更加敬重。

抓大放小,张纲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