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顾氏小盗龙”生活在距今1.1亿到1.2亿年之间的白垩纪早期。这种恐龙浑身披有羽毛,最为奇特的是,它不仅前肢羽化成翅膀,后肢也同样如此。科学家称,这种四翼形态还没有在其他脊椎动物中发现。
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说:“这项新发现的研究意义和所提供的信息是难以估量的。恐龙向鸟类转化这一生物进化过程远比想像的复杂。”
美国俄亥俄大学威特默教授说,这一工作对研究鸟类起源有重要意义,而且它将迫使古生物学家们重新审视一些经典的成果,是人们研究鸟类飞行起源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突破。
世界关于鸟类起源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中叶,“小型恐龙起源学说”与“非恐龙类爬行动物起源学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996年以来,季强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每年都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化石证据,国际学术界也因此基本接受了“鸟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转化而来”的观点。
尽管鸟类起源于恐龙获得了广泛认可,但鸟类如何由恐龙转化到鸟类却一直存在着“地栖说”和“树牺说”两大争论。由于恐龙是典型的地栖动物,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鸟类的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