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的艺术
24888500000010

第10章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既然任何社交活动都离不开语言,那么,语言的语义问题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了。如果交往双方在语义的运用和理解上发生分歧,那么交往就会无法继续。比如,“你好”这两个字谁都听得懂,谁都能知道它的含义。当我们碰到熟人时,打个招呼“你好”,仅仅是问候之意,礼貌之举。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有一个人批评了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不服气,连连说“你好,你好,我不好,行了吧”。这时,“你好”这两个字的含义就完全变了。所以,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共同含义,乃是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语言的“共同含义”,就是某一词汇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所共同理解的含义。如果我们不根据约定俗成地赋予某一词汇的含义去理解,而是节外生枝,那么,对方肯定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怀疑你是否在故意胡搅蛮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中,因为语言的语义不同而造成的误会,却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造成不同语义的原因,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

从主观上说,有人可能是不愿意继续进行交往活动,或者想打乱正常的交往过程,另有目的。前者如《红楼梦》中第三十三回贾政为“光宗耀祖”,大庭笞挞了宝玉后,老太太伤透了心时讲的一番话。事后,贾政向老太太请安时,老太太没好气地说:“我早死了,还请什么安?你巴不得我早死,所以还来气我。”显然,老太太在这里是故意歪曲了贾政请安的本来含义,以抒发胸中的不快。由于失去了共同语义,交往自然宣告终止,贾政只好告退。后者如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平日里视财如命,惯于精打细算,每当与人家谈生意,他就故意装聋作哑,歪曲人家的意思,打乱正常的交往过程,直到把对方搞得精疲力竭,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止。

从客观上说,造成不同语义的原因就更多了。有一位美国朋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到北京一所大学执教,到了吃饭的时候,老是有人问他:“吃过饭了没有?”他大惑不解。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向对方发怒说:“我有钱,我吃得起饭!”当对方向他解释说,这是中国的一种问候礼节,他才恍然大悟。这便是民族差异带来的语义分歧,因为语义总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其他诸如个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观念差异等,也都可能造成语义的不同。因此,了解社交过程中的各种差异,对于顺利进行交往,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