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的艺术
24888500000005

第5章 影响社交的各种心理障碍

社会交往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取决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之外,还取决于个人的心理障碍是否得到克服。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有许多人程度不同地患有“社交恐惧症”,他们不敢交往,害怕交往,不习惯交往。可能有人会说:“我只是不善于交往,而不是不想交往,更不是害怕交往。”实际上,所谓“不善于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想交往、害怕交往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缺乏交往方面的技巧这个原因,但首先在于害怕交往,不想交往。

为什么会害怕交往不想交往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障碍在起作用。在现实的社交活动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害羞。

害羞,是最常见的交往障碍之一。因为害羞,或怕见生人,或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感情,所以阻碍了社会交往的正常开展。

害羞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气质性害羞。即生来性格比较内向,气质比较沉静,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面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足投步、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这种性质的害羞为数很少,与先天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适应、锻炼而改善。一种是认识性害羞。造成这种害羞的主要原因是过分注重“自我”,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不对被人耻笑。说话做事都要有绝对的把握才进行,不敢冒点风险,因而老是受环境和别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别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还有一种是挫折性害羞。这种类型的人,以前并不害羞,性格开朗,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屡遭挫折,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害羞不仅阻碍与别人建立正常亲密的友谊,还可能导致沮丧、焦虑的情绪和孤独感,导致性格上的软弱和冷漠。

猜疑。

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的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孤僻。

孤僻,通俗地说,就是不随和,不合群。它也是影响交往的主要障碍之一。

孤僻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这种类型的人,感到别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得与其接近,有点傲睨一切的味道,不愿与别人为伍。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他人,也显得极不自然,别人也只得“敬谢不敏”,不敢接受这种“俯就”,因此变得独往独来。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接受他。这种所谓的特殊习惯,也就是怪僻。有个成语叫“嗜痂成癣”,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怪僻了。不过还好,它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就是和他来往时,难免有些恶心。而有些怪僻却妨碍别人的利益,但那为数很少,且带有病理性质。至于具有不随和的心理障碍的人,却不在少数。而且,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往往缺乏自我解剖的精神,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

自卑。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消极的心理,是实现理想或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在社会交往中,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总是失败者,总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对象。只有克服自卑心理,才有可能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成功。

过虑。

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的人都看成是可疑的人加以提防,那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开展。过去有句老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如果总是疑虑重重,对他人不信任,不仅不可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会挫伤别人的感情。感情这东西是双方面的,你对别人的怀疑,不管怎样隐蔽,终究要表现出来。因为人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相信另一个人时,交往成功的概率要比处处设防时高得多。

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样,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现时代是一个需要建立普遍联系的时代,既要有知交,也要有广泛的朋友,否则,你就不能全面迅速地获得信息,多方面交流感情。再说,交往和其他行为一样,总要有适当的冒险。只有通过适当的冒险,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才能不断增加交往经验,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交往者。否则的话,万事求太平,对一切都持疑虑态度,交往的步伐就半步也迈不出。当然,冒险是要掌握分寸的,反对过虑决不是主张轻信。

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严重影响社会交往的一种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固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凡事不求人,别人也别想沾我的光。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总是设法与人相隔离,尽量缩小自己的交往圈子。一般说来,这种人的生活能力也不强,同时大多都有固执、保守、心怀偏见等特征,发展下去,就会产生试图与世隔绝的念头,甚至产生对现实的敌对情绪。

自我封闭思想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观念,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维方式相联系。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已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交往的要求了。

角色固着。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比如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就是以学习为主,有活泼和比较天真、纯朴的形象;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他应当能承担起家庭的生活责任,爱妻怜子,等等。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学校里她是一位教师,在孩子面前是母亲,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到了娘家是女儿,到了婆家是媳妇,在电影院里是观众,在大街上是行人……她必须根据她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守一种角色,那就是角色固着。

比如有一个人,在工作单位是负责同志,经常要下达指令,离开工作岗位后,回到家里或与朋友来往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领导角色的特征,好发号施令,官腔十足;再比如,一位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需要具有夸张性,而到了生活中,仍然拿腔作势,别人就会敬而远之,不以为然;如果一位男同志到了单位,对待女同事也象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亲热,别人不说他意识有问题,也要说他轻浮。

诸如此类的角色固着,严重地影响着正常的人际关系,阻碍着社会交往的顺利开展,因此也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一大心理障碍。

干涉癖。

干涉癖是指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私事和秘密的一种怪僻。这种人,在美国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可见他们对于这种人的讨厌情绪,真是溢于言表。只要某人被称为meddlesome,人人都会瞧不起他,会疏远他。而比较起来,有干涉癖的人在东方比在西方要有市场得多。有人分析其原因在于:东方都有较长的专制统治历史,在专制统治的国度里。这种爱好探听、干涉别人隐私的行为,会受到统治者的奖赏和保护,因为他们是统治者的耳目,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了。而现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生活向多元化发展,随着民主呼声的高涨,个人的私人权益有所扩大,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尊重个人的秘密,尊重个人的隐私,也成了尊重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社会的普遍要求。打听、传播、干涉别人隐私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讨厌和唾弃。可是,生活中有些人仍以探听别人的隐私洋洋自得,以传播别人的秘密沾沾自喜,比如偷看别人日记、偷听别人私下谈话、胡乱猜测人家没有公开的事情,甚至私拆别人的信件,等等。这样的人,无异于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别人不愿与其接触,自己也会日益感到孤立和窘困。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是影响社交的一种心理障碍。人们在交往中,会因为对某个人的个别特征印象特别突出,以至于对他的特点或特征缺少清晰的感知,往往从对方的这一个特别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

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的个别缺点,如对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看得一无是处。也有的青年人由于对自己倾慕的、知心的朋友的某一特点特别喜爱,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所谓“一俊遮百丑”,甚至爱屋及乌。《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暇,一次弥子暇的母亲病了,弥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是要处以刖刑的(把脚砍掉)。但卫灵公却认为这也是弥子暇的优点,夸奖他孝顺母亲,连刑法也不顾了。又有一次,弥子暇与卫君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夸奖他的爱君之心。后来,弥子暇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于不喜欢他的外貌进而不喜欢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暇的“欺君之罪”。

可见,社会交往中的“晕轮效应”,很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见。产生这种心理偏见的根源在于信息不足的判断及定势作用,即根据很少的信息,就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而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其他品质。一个人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他的好品质赋予他;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赋予他不好的品质。很明显,这种心理偏见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因此,我们在了解、评价某个人时,首先要注意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要感情用事。特别是对新结识的朋友或同事,不要凭一时一事就对他的全部给予肯定或否定。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注意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看待一个人,才能顺利地开展交往活动。

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这种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上述几种是此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社交活动的成败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有的人之所以能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正常的心理状态;而有的人之所以在社交中每每失败,当然有客观的原因,但与他们的心理障碍也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自觉地克服自身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