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发明之谜
24888800000018

第18章 明明白白你的心

——心电图的功效

一个16岁少女在课堂上突然晕倒,七八个同学手忙脚乱地把她背到医院门诊室。只见这位少女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心脏监护仪上显示: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

老教授从听诊器里听到了IV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伴有第二心音亢进和分裂。心脏监护仪显示出明显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大,胸导联见到右束支阻滞。他心里有底了,忙对助手指示:给氧、打通静脉、给药………

这位少女得的病,在医学上叫作先天性房间隔缺损。课堂上由于紧张和劳累,使她产生心悸。由于心跳暂停或心律不齐,在6~10秒钟内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使脑细胞严重缺血乏氧,从而发生昏厥,这在医学上也称作“阿斯综合症”。只要尽快保证供氧,合理用药,很快会恢复的。但是,发现晚,抢救不及时,长时间脑缺血会形成脑水肿,甚至脑组织坏死而引起死亡。一些病人在出生前,也就是在她胚胎时期就形成心脏缺损。引起心脏缺损的原因很多。例如,母亲在怀孕3个月内由于病毒性感染、滥用药物、接触放射线、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洒、愁怒)等都能引起胎儿发育畸形,缺损不易长上。缺损若小,平时可能没啥感觉。当紧张、劳累、生气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心跳、心悸、昏厥。

心脏,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器官。从生命刚刚形成就开始搏动,一直到心脏停止跳动人体也就开始死亡了。人的寿命如果活到70岁,以每分钟心跳72次计算,一生要跳动25亿次。按每搏动一次输出血量70毫升计算,一生能把48亿吨重的血液提高到1万米。相当于做了61.3亿千克米的“功”。

经过百余年生理学家潜心研究才知道,心脏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和抑制靠的是许多心肌细胞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完成的。这种自动节律是靠有规律的电位变化指挥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心电现象实验。

1858年,德国的两位生理学家克利克和牟勒,曾经做了一个能看到心电现象的绝妙实验。他们把一只兔子的胸腔打开,剪开心包,使心脏直接暴露出来。然后取一个预先剥好的青蛙神经肌肉标本,把标本的神经搭在跳动着的兔子心脏上。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心脏的节律性跳动,青蛙肌肉标本也出现相应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实验证明,心脏活动时伴有电位变化,肌肉标本实际上是个心电的“验电器”。

1889年,英国生理学家华勒教授利用微电子管电流计观察狗的心电变化。他把一条站着的狗右前腿和左后腿分别放进两个盛着盐水的大杯子里。因为盐水导电,所以用电线通到电位计上,能把狗的心脏活动所产生的心电变化测出来。他认为用此方法也能描记出人的原始心电图。他预言,将来一定能研制出精密的电学仪器测出人的心电变化。

可是,20世纪以前所有测量心电变化的电学仪器都非常简陋,记录出来的心电图形也是粗糙的。难以分析心脏活动情况,当然也不能用于临床诊断。可是,如今大不一样了,有关心电的描记技术和理论已是一门专科——心电图学了。

1903年,荷兰科学家爱因托芬发明了弦线电流计,并用它成功地记录了人的心电图形。后来许多型号的心电图仪都是根据弦线电流计原理设计制成的。这一创举为心电图学的形成与发展尊定了基础,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心电图已是诊察心脏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记录心电图时,连接心电图计电线与缚在肢体上的小金属片相连,为了减少电阻,金属片下的皮肤先用盐水涂湿。一般选用左臂和右臂、右臂和左腿、左臂和右腿这3种成对的身体部位,依次轮流与心电图计连接,作出每种连接方式下的心电图称为标准导联,习惯上分别用罗马数字I、II、III表示。此外,临床常采用加压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目的是为了更仔细、更全面地了解心脏各部分的机能和构造情况。加压肢体导联有3种联接方式,分别以avR、avL 、 avf、标记;胸导联有6种引导方法,分以胸导1、2、3……简写为V1、V2、V3、…V6。利用这些不同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的特殊变化,可以看出心脏扩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传导异常、心律紊乱等等。

最近30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心电图的检查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像体表心电图、心腔内心电图、希氏束心电图、心脏标测图、信号平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心脏等电位标测等等,再加上心脏彩色B超及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等检查,完全能看透你的心。尤其是心脏彩色B超,不仅能看到心脏的形态、结构、大小,连血流方向、速度都看得很清楚。如果哪个地方有局部缺损或功能障碍也能显示得明明白白。我能看透你的心,你们信不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