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发明之谜
24888800000019

第19章 输血不再辉煌——人造血的诞生

一辆救护车风驰电掣地穿过街市,人们在惊恐中互相询问,最后得知:化工厂某车间发生爆炸,伤者二三十人。伤员送进医院,抢救全线展开。

严重的大面积烧伤者需要补血,手术台上的危重伤员也需大量输血。但事件突发,医院血源不足。怎么办,医院及时向社会求援,30分钟后,自愿输血排成长龙,医院组织人力逐个登记、询问,确定能否采血。一个小时,经输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昏迷者终于苏醒,抗休克成功,过了第一大关。手术台上失血病人也脱离了危险;血库已经采进了2.1万毫升各型新鲜血液,血源充足有余。

提起输血,在医学史上约有500余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探索历程。这期间,有不少悲剧留在人们的记忆中:1492年罗马教皇英诺森特八世患中风,群医束手无策,有位犹太医生建议他饮用人血治疗,结果有三名青年丧失了生命。1616年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现象,这在输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继,有英国的罗尔和法国的丹尼斯用动物输血实验成功,直到在人体中应用。1668年丹尼斯为第四例病人输血引起了死亡。他被指控为谋杀而入狱,后来立法不准试验输血。从此,150年没人再试验输血。1818年12月,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在抢救产后大出血病人时,8次输血有4次成功。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科学家被难以解释的现象困惑着……

直到1900年,维也纳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将自己的血和另外5人的血混合在一起,发现有的均匀混合,有的发生凝结。经反复研究分出人类的不同血型,初步定出A、B、O血型。从此,输血前要先配血型和交叉试验,只有血型适合的人才能输血。安全输血自此开始。到1940年兰德斯坦纳与同事又发现了Rh因子。Rh因子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就会产生抗体,再输入Rh阳性血也会发生输血反应。到目前已被公认的有2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400个抗原。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还将血液中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等分开,实行一血多用,治病的范围更广泛了。鉴于兰德斯坦纳对人类输血及血型分类的特殊贡献,1930年他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应该说,在20世纪医学中,抢救严重外伤、烧伤、感染病人或实行大型手术,输血是起死回生的重要而关键的医疗环节之一。输血在医学中有如此辉煌的效果,但是组织血源很难,血型不对、血液不净更容易引发感染乃至死亡,能不能设法研究出人造血液代用呢?回答是可能的。

其实,人们很早就在研究人造血问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代用品。本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利兰·克拉克在用氟碳化合物溶液实验时,突然一只老鼠掉进溶液里很长时间,他以为老鼠会淹死的,等他把老鼠捞上来时,不料老鼠抖了抖身上的溶液逃跑了。克拉克大为惊奇。他暂停了实验,终于找到了老鼠不死的原因。原来,那种叫做“三氟丁基四氢呋喃”的氟碳化合物溶液,含氧能力特别高,大约是水的20倍。这一发现使人造血的探索如鱼得水。1970年克拉克试用氟碳乳剂替换狗的90%血液,结果这只狗一直活下来,未见不良反应。试验发现,氟碳化合物不仅可携氧到组织细胞里,还能将二氧化碳带回肺脏,确实起到了红血球的作用。后来有人将其用于临床,因产生血瘀现象而失败。日本于1978年研究成功以氟碳为主的人造血,定名为弗洛索尔达(氟溶胶DA)。1979年4月给一位大出血病人使用,输入1000毫升人造血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国从1975年开始人造血研究,1980年6月19日在上海临床应用获得成功。

人造血是白色的复杂化合物溶液,使用不受血型限制,人人均可使用,还可以批量生产,保存期三年,输氧力比人体血液高两倍以上。目前成本还很高,当大批量生产时成本会降下来,那时完全可以代替人体血液。但是,人造血还有不少缺憾之处,如不能输送营养物质,不能维持酸碱平衡,不能调整电解质平衡,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还无能为力,在体内的寿命不长等等,这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最近,美国研制成功的手术不用输血,只给病人输入一种液态酶,使手术时不出血,不仅节省血液,减少了痛苦,也降低了成本。还有,应用不出血的激光手术刀、γ射线刀等等。在高科技大显身手的21世纪,人造血定能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