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一盏茶的寂寞:英汉对照
24891600000011

第11章 诗241by Emily Dickinson

文章点睛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第一类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创作,第二类是有关绝望狂喜方面的创作,第三类是有关死亡与永生的创作。这里的诗241首属于第二类诗作。就狄金森而言,只要存在人世,人就必定有绝望与狂喜的真实感受。她曾对友人表示,生活经验的本身,就是一种狂喜。

痛苦对于狄金森来讲,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质;痛苦是一种感受、一种认知,但是要将痛苦的感

觉具体描述,确是一件颇难的事。另外,虽然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总是痛苦较多、快乐较少,大半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们脸上的微笑。狄金森认为,痛苦不如微笑,多数人随时伪装隐藏痛苦,因此当我们看到痛苦的脸孔,其实是一种人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具体、深刻的生命存在的表现。诗241《我喜欢痛苦的面容》暗讽人们常要等到痛苦或是死亡的来临时,才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

I like a look of agony[1],

Because I know it’s true-

Men do not sham[2]convulsion[3],

Nor simulate[4],a throe[5]―

The Eyes glaze once-and that is death-

Impossible to feign[6]

The Beads upon the forehead

By homely anguish strung.

艾米莉?狄金森

我喜欢痛苦的面容,

因为我知道那才叫做真实―

人们并不会假装心情紊乱,

或是伪装剧痛。

目光呆滞的机会仅只一次,而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从无伪装;

额头上的滴滴汗珠

是痛苦所造成的。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Emily Dickinson:艾米莉?狄金森,十九世纪美国女诗人,她于一八三零年十二月十日生于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安姆斯特(Amherst)镇的望族家庭,排行老二。艾米莉自二十八岁开始,离群索居的倾向愈发明显,自一八六三年起几乎全然与外界隔绝,直到一八八六年她逝世为止。艾米莉的家庭十分尊重个人,因此艾米莉沉默寡言与隐居,在家中仅被视为她独特个性使然。但是,对其他人而言,她的隐居却被视为不寻常的行径,她的一生更是一个有意思的传奇。少数见过艾米莉的隐居生活的外人曾表示艾米莉不肯见大部分的访客,只跟特定的几个人见面。她总是半掩着门或隔着墙壁与人谈话,她不再拜访哥哥的住处。甚至连最后生病躺在床上,医生也不被容许进房,只能在卧房外替她看诊。而她身上穿着永远不变的一袭过时白衣,是纯洁与弃绝世俗眼光的象征。

尽管她生前只有一首诗作发表在一八七八年的一册文学选集中、另有六首先后出现在报纸上。但是,这位被称为“安姆斯特之谜”的作家生平及创作经历却每每引人遐思,令百年后的读者传颂不止。

V

词汇扫雷

ocabulary

1.agony:痛苦

2.sham:假装,佯装

3.convulsion:惊厥,痉挛,抽搐

4.simulate:模仿,模拟

5.throe:(尤指分娩时的)阵痛

6.feign:假装

小编点评

我是个无名小卒!那你又是谁?

你难不成―也是个―无名小卒吗?

这样也就是我们两个!

别告诉他们因为他们会声张―你知道的!

当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啊!

曝光―像只青蛙似的―

对着会称羡自己的小小沼泽―在漫长的六月

叫嚣着自己的名!

艾米莉?狄金森三十一岁完成此诗,当时她正准备进入完全的隐居生活。此诗带着些许无奈与失望,即便狄金森曾经想以写诗成名,博取世人认可的念头。但是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得知,狄金森终究放弃了哗众取宠的想法,甚至不愿迎合当时的作诗法与世俗的眼光。她有着自甘淡泊名利、安于当一个无名小卒的心态,进而创造可以让自己写诗、写信、阅读、沉思的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