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的逻辑
24892800000017

第17章 从“计划配置”到“多元运作”:

动态中优化布局结构优化“结构布局”,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从资源布局、专业设置、学段衔接、终身教育体制等方面适当阐述。

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的。为此,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要坚持均衡发展的方向,真正做到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一般而言,教育的均衡应包括:起点的均衡(入学机会)、过程的均衡(教育条件)、结果的均衡(学业的成功机会)三部分,应该努力做到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为了做到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达到每个人享受教育机会的均等目标,要特别注意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问题与经济紧密关联,要通过经济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一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工作搞好,尽快使中西部经济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地方经济好了,学校也就会好起来。

二是要确保国家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不少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过国家一分钱,这种情况应坚决改变。一定要提高财政支付的透明度,并要坚决改变只重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的财政投向局面。

三是要调整“以县为主”的办学格局,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县财政保证。应该区分具体情况,条件好的可以县为主;条件差的县,所在省财政情况好的,可以省为主;县和所在省财政条件都差的,应该以国家为主。

四是大学的配置应该考虑人口的分布。对人口密度大、大学又过少的省份,国家一方面要在重点学校招生指标上对这些省份高抬贵手,另一方面也要挤出一部分国家财政,在这些省份再多建一些本科大学,必要时也可以迁移一部分老学校到地方发展。

五是要坚决推进办学的标准化。扩大标准化的范围,包括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厕所、班额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配置,都应该纳入其中,所有标准化的东西,要说到做到,要在国家支持下使其得以保证。

六是增加大学生助学金和落实贫困学生贷款。一些好学校招生时,要向农村作一些倾斜,否则农民子女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将愈来愈少,不利于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针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以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为例,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及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就业为目标,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专业设置要符合国情和高校自身实际,坚持量力而行;要符合学校分类属性、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

专业结构反映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力分工、产业结构等,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的直接动因,或者说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来自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1998年,教育部颁发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进行了本科专业整理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新情况,进一步调整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今后几年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可以说,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克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等弊端,加大“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和“紧贴市场、适应需求”的专业建设。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教育层次类别,促进人才合理衔接

以高等教育为例,在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中,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专科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明显加快,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有所优化。具体应该关注的是:

(1)积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必然会有相应的扩展,但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社会最为需要的,理应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主要是依靠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如短期大学、社区学院、短期技术学院等来满足大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早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大会通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21世纪的展望》的建议书就提出:“旨在培养合格的技术员和熟练、半熟练的劳动者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必须改革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使这种模式获得生命力,包括灵活性、创新和生产能力,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所需要的技能”;“必须提高技术职业教育在社会和媒体中的地位和声誉”。这些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因而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应当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要随时掌握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职业升级换代的动态,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前瞻性的分析,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的要求。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时收集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并作为调整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技术实训的依据。不仅如此,高职教育还应当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放性办学,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当合理定位,安心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创新精神的实用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政府和社会,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等综合措施,提高技能型岗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强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力度,引导企业和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规范聘用职业技能型人才。

(2)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层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创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学术型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提高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必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本科毕业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全面的素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造成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通识教育除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外,还可以弥补专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多种素质和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要坚决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转变为毕业后找理想工作而读书的思想。加强课程实验、毕业实习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使本科毕业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骨干和中坚。

(3)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研究生教育就属于这一层次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的发展进程,精英也随之向上位移。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看,精英永远是少数,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也是少数。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专科教育,其特点是进行个别性教育,因而需要较高的投入。国家应该保证这一层次教育的投入,为研究生们参与创新知识、创造文明,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竞争等提供保障,实现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战略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战略转变。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还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机构等,基本上形成了类型、层次、科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要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结构,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多种多样的专门人才,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多样性需求,同时也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自主选择的多样性要求。在调整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科技进步、学科分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等情况,不断优化与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课题。

四、加强终身教育,服务职业变化和社会和谐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Lengrand)正式提出的。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国情相适应,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和经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环节的衔接,推进相互间转换和协调发展。要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调整教育结构,重组教育资源,使全社会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整合,合理分布,明确分工,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相互衔接、互为依托;不能相互分割,互为排斥。要使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能横向流动,自由转换,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全社会的教育网络系统,实现家庭网络化、社会中心化、学校联动化和社会学习化的“大教育”格局。这个系统和格局能够为社会每一个成员随时提供各种学习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时期的各类人员的不同需求。

(2)提升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进终身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除政府积极投资外,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政策,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和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政府除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学历教育外,还应大力支持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加快优化教师队伍,建立终身教育咨询督导组织等。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已有各种教育资源,使之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避免造成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

(3)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它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手段选择多样,学习支持日趋完善以及学习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它以其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和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和多媒体技术,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较好地适应了个人随处流动和到因特网上学习的需求,可以借助电子邮件与多种交互手段的帮助,快速地反馈,使远程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可能,让学习者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因此,现代远程教育适应了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学习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人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反馈的信息,还能使学习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不断修订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帮助学习者培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不仅满足了学习者学习个别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也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提升,使学习过程达到整体的最优化。此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并有了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分割的状况,从而使建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