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的逻辑
24892800000018

第18章 畅想未来教育

走向未来的教育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普罗泰格拉篇》中提到宙斯委托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给所有的生物装配能力和美德,厄庇米修斯为各种动物装配不同程度的速度和气力,不同数量的后代和长短不同的生命期后,他发现,人完全没有被装备:没有皮毛,没有利爪,没有力量。普罗吐斯(Proteus)问宙斯人应该被装备什么,宙斯称人没有特定的长处和道德,但人能感受正义和羞耻。柏拉图称,人是没有装备的,不能被纳入宇宙中的动物行列,人天生就是未完成的存在,因此,人必须学习。尽管人没有天赋,但人有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彭正梅:“教育的自身逻辑——德国教育学家本纳访谈”,《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1期。

当代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未来总是在我们的想象之外,但我们还必须作这样的选择——遵循教育逻辑,走向教育未来。

人类是有创造力的动物,有强大的大脑,宽阔的爱心,有深刻的洞察力,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学习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习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知识赋予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使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农业文明,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在未来社会,学习将引领人类走向更广阔和未知的世界。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它有两间教室那么大,耗资100万美元以上;1981年8月,IBM推出型号为IBM5150的个人电脑,售价1565美元;今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超市、专卖店,用非常低廉的价格,购到一台个人电脑,找到一个终端,不必懂太深奥的技术,就能马上进入互联网世界。新兴技术的出现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以前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代人甚至于只要几年或十几年就可以完成了。

展望未来,很难想象我们的后代将面对怎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又将如何生活。但我们相信,与农业革命中产生的人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以及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人与机器的新型关系不同,全球性的数字网络将会重新构建人与信息的关系。〔美〕威廉·J·米切尔著,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3页。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从一些里程碑事件中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影子。

——麻省理工学院2002年开设“开放课程计划”(OCW)网站,全部约1800门课程将向全世界开放,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免费获得学院课程的教学大纲、视频和音频实录、笔记、家庭作业等,至今全世界已有大约120所院校参与到这项计划中。

2009年3月,Google推出的第一家虚拟图书馆测试版正式上线,全球用户都可以免费进行搜索、浏览相关内容,甚至保存、打印部分页面。哈佛、牛津、斯坦福、密歇根四家大学的图书馆和出版社以及纽约国立图书馆已经和Google达成协议,逐步把所有图书、手稿和其他资料数字化,使人们能够免费查阅。

——2010年3月21日《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首相布朗(GordonBrown)即将宣布,在一年内大不列颠的每一位公民都将拥有一个个人的专有网页。英国政府试图通过将所有公共服务上网以节省数以十亿计英镑的开支,建立个人网页是这项雄心勃勃计划的一部分。在十年内,数字化将使得就业中心,处理税务、车牌照、护照和房产福利的实体办公室关闭。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2010年7月宣布它的注册用户达到5亿,如果把这个虚拟网络社区比作一个国家,它将是世界第三大国,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未来,我们熟知的个人电脑模式将被更开放和更智能化的云计算模式所取代。这意味着,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实体设施和信息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设施。威廉·J·米切尔把未来的城市称为“伊托邦”(E-topia)——较少依赖物资的积累,而更多依赖信息的流动;较少依赖地理上的集中,而更多的依赖电子互联;较少依赖不断增大的资源消费,而更多的依赖智能管理,真实的地点和虚拟的场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简洁、绿色的生活空间。〔美〕威廉·J·米切尔著,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3页。

我们正在迈入全球一体化和更加智慧的时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我们需要把目光从现实投向更远的将来,畅想那将是怎样的场景,它像远方的灯塔,引领我们不断思考和前行。

一、不是科幻小说:对未来教育的一种描绘

在不远的将来,孩子出生后就会建立一个个人成长档案,这是一个专属于他的微型芯片,这个“档案”会跟随他的一生,跟踪记录他的生理、心理成长的任何细微变化,记录最能体现他日益增长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学习活动,从而成为他终身学习的记录。

我们来描绘一下这位出生在不太遥远将来的孩子的成长情况吧,我们称他为“小贝”:

在婴幼儿阶段,小贝的教育可以在家里和社区实现。他的父母可以在他尚未来到人世之前就得到教育机构提供的婴幼儿教育资料和辅导。在小贝两岁的时候,社区学习中心的学习导师,就根据他的特点帮助他制订了一份“终身发展——儿童阶段学习计划”。当然,这份计划以及实施的情况,会自动进入他的个人成长档案。与计划实施同步,通过各种活动对他的测试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如果测试显示他的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比较强,身体运动智能偏弱,社区学习中心的学习导师会根据他的特点为他选择对应的课程:集体活动和体育游戏。

不久,小贝会得到一个电子课本。课本上有他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逼真的学习游戏,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文学和历史故事。当然,他在使用电子课本的时候,课本也在“研究”他。这些评价,将进入他的个人成长档案,自动调整和优化他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假定小贝确实在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表现出色,他会和比他大2~3岁的孩子一起学习,而不会觉得困难。

儿童的学习导师大部分时间会陪伴在小贝身边,和他交流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小贝来说,学习导师更像一个伙伴和精神导师,在他感觉沮丧和伤心的时候告诉他怎么样换个方式看待这些事。到七岁时,学习导师会根据这几年和他相处的信息,为他制订第二份“终身发展——少年学习计划”。从此,他开始接受正规的但又有个性的教育。小贝十岁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天赋,他的小提琴演奏和作曲,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社区学习导师已经无法对他进行专业的指导了。他选择了一位匈牙利的小提琴演奏家作为远程音乐导师,每周两次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他演奏,导师指出他的问题并做示范,导师还常邀请他远程观看他们乐队的演出。

如果小贝想进入大学学习,但又不想放弃小提琴的学习,没关系,他所心仪的那所全球知名的音乐学院,已经和本地的大学组成了大学联盟,学分互认,共享课程和教授,所以他能够在本国完成大部分学业,也会进入学院的虚拟教室旁听课程。

当然,最令他留连忘返的是全球虚拟图书馆,在那里他可以听到和看到各个时代作曲家的作品,还可以遇到世界各地和他一样喜爱音乐的同龄人,他们在虚拟图书馆建了一间专用的虚拟书房,可以一起交流自己的作品,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小贝在虚拟环境下呆的时间太长,社区学习导师不得不调整他的学习计划,限制他在线学习的时间。

社区学习中心,不仅为儿童提供学习场所和指导,还有青少年和成人。这里还是一个一天24小时每周7天开放的大众学习场所。对于青少年和成人,他们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选择个性化的课程,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小李是一个实习社区学习导师,通过全球义务教育能力认证考试后,他进入了一家教育学院,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高级学习导师,作为一个专家为别人的成长提供专业指导带给他很大的成就感,大学二年级他就开始在这个社区学习中心实习,这也是取得初级学习导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同时他继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等课程,并经常与自己的导师讨论各类人的终身学习计划案例。学习导师可以接触到他所负责的学习者的终身成长档案,一般一个学习导师负责学习者的特定成长阶段,但他会帮助学习者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并记录和分析学习者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成长状况,阶段结束后交给下一个学习导师。有了学习导师的资格证书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家社区学习中心工作,高级学习导师还可以自己开设课程。因为学习是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过程,对学习导师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很多学习导师是兼职,他们同时还是工程师、医生或者网站编辑。

社区学习中心还有不少老年学习者,因为知识更新迅速,有些新兴课程会出现老年人和孩子在一个组学习的情况。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现实。

未来,可能正如后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汤姆·彼得斯曾经预言的那样,“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作将成为脑力劳动,在临时建立的工作网中,这些工作由一些项目团队承担,每个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这些项目团队尤其需要速度和灵活性,这就意味着,我们一直沿用的层级型管理结构注定要被淘汰。”对于在职的成人来说,他可能不再属于某个企业或机构,而是属于某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员可能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项目组拥有自己虚拟的办公空间,这里是项目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工作计划沟通的场所。每个人的个人主页是他连接实体和虚拟环境的“窗口”,他们在这里处理他的工作计划、生活安排、学习课程,当他遇到一个问题,需要提升某方面的技能时,他会咨询学习导师,或者通过自动辅导系统搜索相关的课程,系统会根据他的学习背景和学习风格设定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路径。多数职业课程会为学习者营造一种情境模拟的体验,帮助他们在应对各种挑战中掌握多种能力,这种体验也可以帮助学习者确定他是否适合和愿意从事这种职业。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拥有多个职业角色——软件工程师、乐队主唱、游戏设计师。成人的所有正式学习记录都在“全球学分银行”进行标准认定,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当学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学历证书。

个人主页还是记录和显示个人成长的空间、参与集体思考的个人终端。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全球化的智能世界,地球就像一个巨型公共大脑,每个行业领域都有自己的“知识云”——系统化的动态知识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上千个项目团队的思想成果实现行业知识的聚合,构成了这个行业发展的蓝图,个人终端就像这个巨型公共大脑的一个个“神经元”,每个人的思考都为这个巨型公共大脑增加新鲜的想法,为它的知识库增加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地从“知识云”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大学,作为全球化的研究机构,将承担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这个巨型公共大脑的任务,不断地更新知识库,开发新的学习课程,管理各类研究项目。

以上所想象的“未来教育”,并不是“乌托邦”。过去几十年人类在技术方面的迅猛发展,已经很少有人怀疑这些想象在技术方面实现的可能性。但是,要使这些想象真正变成现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二、面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通往未来,最大的障碍可能是思想、意识和伦理层面的,如果我们不能超越种族、文化、集团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站在全球的角度来思考未来,如果我们不能以理性和道德的态度运用科技成果,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高效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加强人们彼此的理解和发展人的智慧,未来的世界和教育也可能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可能造成赢家全球通吃,败者一无所有的局面,知识和文化从发达地区输出到欠发达地区,新的文化殖民主义使得多元文化逐渐在地球上消失,大学成为一国战胜其他国家的科技工厂,虚拟化的空间使人类越来越远离当下的世界,教育培养了越来越多孤立的、麻木的、失望的个体。在未来半个世纪,将有70亿~100亿人生活在这个星球,如果没有切实可行和成效卓著的教育,地球上的贫穷人口会把人类拖入灾难的深渊,如果没有地球上众多人积极参与的全球学习,我们可能会亲手毁掉我们的生态系统。

正如柏拉图所说,人天生就是未完成的存在,所以学习是人的生存本能。因为这种本能,人类将一起构建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生态系统,当个人的思考转化为集体智慧的时候,当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变化将是革命性的。

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时代的尽头,在这里,学生被限制在围墙内的校园里,以教师和课本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分享有限的资源和师资;工厂化的教育,统一的模式,整齐划一的进度让教育成了强迫和义务,“学生就像在教育的百货商店里呆得太久而变得茫然、被动的消费者”〔美〕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他们经常会问的问题是,“这个考试会考吗?”当学生离开校园,教育也跟着终止。

我们期望有这样的未来,世界将变得更大,因为我们有了更大的视野,人类可以探索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世界也将变得更小,因为物理的距离已经不是阻止我们交流和合作的障碍。人与人之间彼此更加依赖,作为个体,每个人也将更加自由、独立、完整和幸福。

由此,我们还是要回到本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面向未来的教育,它的“价值取向”、“能力选择”和“制度保障”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