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4896800000023

第23章 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事业发展的活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乃至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既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也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本身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从80年代开始,我国在中学教师中广泛开展了继续教育。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学教师经过“专业证书”和“学历达标”的教育,基本上完成了初中教师大专化、高中教师本科化的学历达标,使中学教师通过考核评议基本上取得了全民公认的“教师资格证书”。为我国中学教育发展及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创造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在新世纪第一届人代会期间,不少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这就给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学而不厌,追求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不得不选择学习、工作、再学习这样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的过程。

由于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到五年左右,很多在学校学的知识走上社会就已陈旧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中,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同样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掌握主动权,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决定一个人的生存。一个人、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更是这样。许多实例证明,高科技企业都是拥有技术创新人才而崛起的。当初IMB公司创新出电传方式后,日本人很快以传真机(Fax)创新去超越之,不久美国人以更新的创意搞出了电子邮件(E—mail)并发展为网络,在高科技领域独领风骚。很显然,不能创新就居劣势;惟有创新,方可生存。“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同志的话深刻的指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应当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创造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思想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更新,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能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变更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教师自身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变革的创造性人才。科学文化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使得教师在研究生班、研讨班、继续教育培训班以及通过自学方式所学习的知识无论如何新、如何现代化,五年、十年后都会面临过时的问题,甚至还来不及等你适应,知识的更新又出现在你的面前。所以,对每一个教师来说,终身学习将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终身学习包括职前学习和职后学习,职前学习主要是在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习。职后学习包括各种研讨班、培训班的学习和独立的自我学习。教师的职后学习,除了按照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参加培训班学习外,主要是自我学习和学校内部交流学习。传统的自我学习方式是学习书本和理论,这一方式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但光靠这一方式还不够,还要有新的学习方式,它包括:向环境学习,特别是向媒介环境学习。通过大众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坚持学习,吸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向竞争对象学习。新的用人机制是竞争上岗,教师也不例外。在进行直接比较、竞争中,要善于发现、学习竞争对象的长处和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用以增强竞争的动力,提高竞争的水平。向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习,保持学习的前沿性、增强学习的创造性,并以学习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来推动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总之,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和运用能力,能运用自己掌握的认识手段了解周围的世界,扩大知识面,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善于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在学习、生活、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树立创新观念,使其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革新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人格力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再塑自身形象。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计算机使用技能、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职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给教师定期的进修机会,继续教育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课。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教学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升学、评价和选拔人才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课业负担太重等,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教师,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改革教材内容。

要树立创新的观念,不但教师教学要创新,教材要创新,教法要创新,教育方式要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教育应是一种完全创新的教育。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树立现代化教育、开放式教育的观念,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步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寻找学生们的智力发挥方式、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供了保证,加速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创新的又一突破口。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突破单一的口授式同步教学模式。多年来,对单一的口授式同步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改革,但是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实现这一突破,有赖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教育的普及等,如此才能增加教学的信息源,打破“上课=听讲”的等式;第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教材的软件化将冲破教学过程的不可重复的约束,解决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老大难问题,从而创造一种多媒体信息源的异步教学模式。

电视、微机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没有的功能。电视机进入课堂的优越性首先是信息量大;一两分钟的电视短片所传递的信息量比教师一堂课所传递的信息量还多。其次能够营造情境或者提供背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启发学生思维。第三是使用方便;大量音像资料的出版和学校音像资料室的建立以及影碟机、放像机和闭路电视的普及,使在课堂上利用电视机教学变得越来越方便。微机在课堂上可以把静的变成动的,可以展现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力。当然,微机的前途不在于当教具,而在于当学具,教师和学生用微机,通过网络,能够迅速获取最新信息,加强学校和校外间的联系,并促进师生间的沟通,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素质,逼着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新的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交流。

(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变经验型为专家型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强化理论意识。研究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忽视教育理论将使教育改革寸步难行。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凡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往往昙花一现,便烟消云散了。惟有那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教法,才能永葆青春,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学习和运用这些教法,也必须从科学理论上把握它的实质。

深化教育改革还需要优化能力结构。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教育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能力,也是不少教师所缺乏的能力。优化能力结构,非具备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可,而科研又离不开科学理论。一个教师,如果光教学,不学理论,不搞教育理论研究,一辈子只能是个“教书匠”;如果边教学边学理论,边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至少可以成为一名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这种专家型的教师,既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家和思想家。他们既能运用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又有通过改革实践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

中学教师要变经验型为专家型,首先头脑要“科学化”。这就要求教师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加强理论修养。没有理论只能是一个盲目的不清醒的“实践者”,教师要学习的理论很多,除了所教授的本门学科的理论外,还要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基础知识,随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

其次,经验要“理性化”。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实验总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使经验科学化、条理化。每位教师,无论教龄长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总结经验,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原则。这种整理事实、发现规律、作出结论、形成论著,从而使经验升华的功夫,是一个教师获得教育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志。根据目前情况看,许多老师被“发表不了,被人笑话”害得不愿著述,许多教师被“教龄太短,无话可说”弄得不想动笔,其中又有不少教师被“成绩不多,教训不少”吓得不敢吱声。要总结经验,升华经验,就要努力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否则重视理论研究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教改要“实验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有人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过程;实习——经验——实验,实验过程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高阶段。教师经过调查、总结,找出当前教学上的问题,设计改革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并作统计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教育科研活动是有一定层次的。而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或者照搬他人的做法,或者虽有创造但缺乏科学依据,这都算不得实验过程。教学改革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加强记录、分析、比照,及时总结、研讨、提炼、探求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四,教研要“优质化”。这就要求学校健全教研组织,提高教研质量。重视理论研究,不单是教师个人的目标,各级领导和教研组织都有责任。学校在每学年、每学期都有一个研究的中心,每个年级、每个教研组织、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要提高质量,研究信息要及时交流,研究成果要总结推广,使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的热潮中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教育科研实践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加强教育科研实践,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实施过程,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学与教研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两项工作,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教研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能确保教师的精力和智力准确、恰当、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中学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就一定能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成功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成功。有不少中学教师对教研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缺乏亲自动手动笔去做的勇气,因而即使有过很好的思想火花,也时常错失创新良机。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

有一个学校,在教育科研实践中确定的课题为: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法上,老、中、青骨干教师带头搞试验,立足于课堂45分钟,一改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学——导”式教学法,在教知识的同时,教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他们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体会,编写了《学法指导荟萃》一书,做到高一新生人手一册,对高中生从进高中的第一天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校在高中会考中连续多年获得100%的合格率。同时教师有一半以上获得县级以上教学能手,三分之一教师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在本地区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可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中,谁抓住了教育科研实践,大胆创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谁就能在这个竞争中取胜。

中学班级管理的新理念是什么?

怎样构建新型的师生人际关系?

怎样构建主体参与型中学班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