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24897600000002

第2章 广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也是最难用简明准确的话语说清楚的一个概念。但是,问题不在于概念本身,社会主义已经走进中国的当代历史,走进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问题,以便使人们了解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时空维度极大的题目。历史是一条链,它联结着过去和现在,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洞察现实,展望未来。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近一个世纪以来,它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根本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的前进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它是经过理想、理论、运动、实践、制度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发展演变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创立,它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不可能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突然产生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也就是说,必须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一种追求消灭剥削和贫富对立,实现人类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它作为一种对公正、合理、美好社会的向往,模模糊糊地浮现在一些人们的脑海中。这就是广义的、最初的社会主义理想或思潮。所以,先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思潮,然后才有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进而才形成社会主义的现实和制度。广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思潮,是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有了的,它产生于奴隶社会,继续于封建社会,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思想、思潮只是个别的、朦胧的,并不是严整系统的,因而还不可能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严格地说,只有那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幻想建立一种比资本主义更美好的社会制度的思想,才能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同样,这种社会主义思潮,也才是有严格规定性的狭义社会主义思潮。

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他还说“许多世纪以来,甚至几千年以来,人类早已幻想过立即消灭所有一切剥削。”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即美国进步人类学家摩尔根称之为的“文明时代”以来,社会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前进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社会的主体――人,作为一种有思维、有意识的高级生灵,当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某一现象愤慨和不满时,他们的头脑里就会强烈地萌发和升腾起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闪现出一束束思想的火花或光芒,让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然而多数人因被生存所迫而被紧紧地缠绕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为社会势力和世俗观念所胁迫,总是逃不脱现存社会关系的羁绊,他们的思想往往同社会主流精神融为一体。但各个时代,总不乏会出现少数杰出的思想家,他们总是希冀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扮演现时代反对派的角色。这就是说,哪里有压迫剥削,哪里就有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就会产生追求建立一种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思想,从广义上讲,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潮最初的起源。不过这种思潮最早并不叫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叫法不同,例如在我国古代就有“大同”“太平”的叫法。从广义上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2400多年前,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有一段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段简炼的文字,表达了我国古代关于大同世界的理想。总的意思是财产公有,人尽其能,公职人员民主选举,老弱病残受到照顾。人们互敬、互爱、互助,无人作恶,没有战争,社会安定。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太平”思想,太者大也,平者言治。所以,“太平”就是天下大治,大家平等的意思,例如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中国近代的“太平天国”等等。

在外国,古希腊时,人们不满奴隶制,提出“黄金世界”的传说。古希腊奴隶主阶级哲学家柏拉图,目睹昏君的****,提出了《理想国》的主张。还有原始基督教关于“千年王国”的信仰,等等。

上述这些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广义的社会主义思潮,由于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它们总的特点都是向后看,带有浓重的复古主义倾向,它们向往和羡慕的是原始共产主义的平等、公平、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而且往往表现为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但是,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对、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为近代社会主义毕竟还是提供了某些思想启示和历史依据。严格说来,它们不过是社会主义的史前史。一般而言,社会主义史的开端和发轫是早期资本主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