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24897600000009

第9章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

“两个必然”的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堪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直接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引者注)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在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一生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他致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特殊而现实的社会形式的解剖,对“两个必然”进行经济学的论证,这一方面的巨大成果便是《资本论》这一巨著。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而提出的“两个必然”的结论仅是一种理论假设或唯物史观的逻辑结论的话,那么,在他们其后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则运用具体材料,详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这一“自然历史运动”的客观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推动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转为资本的生产力,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另一极是工人的贫困积累,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的不断尖锐化,从而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冲突。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的对立;表现为市场无限扩大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对立;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还进一步论证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他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也不依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解决不可能是社会化的生产力永久性地被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所窒息,这种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即由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过渡到社会占有制,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晚年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国家机器也或多或少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一系列表现的巨大压力,因而进行了某些改良,包括推行股份制、托拉斯和国有制,实施经济发展计划等等。恩格斯作为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资产阶级政府的这些改良。但他又说:“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一方面也承认,这些改良尽管“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这就是说,虽然资产阶级政府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它们的作为却为社会主义者以后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手段和线索。

为了进一步论证“两个必然”的结论,从根本上克服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社会社会力量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规律的实现同自然规律不同,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必须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同时就造就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他们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身的阶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它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它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它的阶级利益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同时,无产阶级又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团结的阶级。正是这个伟大的阶级将通过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获得政权和全部生产资料,建立起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

此外,无产阶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没有找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运用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他们反复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巴黎公社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强调必须砸碎旧的国家机器,重建无产阶级自己的新的国家机器,即实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自己的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就意味着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把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手里),第三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即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准备物质基础。

1875年,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个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中又一次论及了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或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阶级力量和现实步骤,彻底克服了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使“两个必然”从一种理论假设变成了一个经过科学论证的结论,从而揭开“历史之谜”。

认真分析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就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虽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但它是以“两个必然”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整个马克思社会主义观都是以“两个必然”立论的,因而“两个必然”是整个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同时,“两个必然”也是整个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最本质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恩格斯也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的论证,即“两个必然”的结论,仍然是完全正确的,继续成为我们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