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的智慧
24897800000006

第6章 有得失才有智慧

[原文]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庄子·人间世》

[译文]

能够仅仅面对事情而忘却自身得失,也就没有乐生恶死的心思,这样在行为上才算合乎自己的身份。

每个人都会有得有失,就是在这些得失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得到了智慧。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处于得失之中,我们的智慧也每天都在增加着……

每个人的一生中,奢求越多,失望越多,烦恼越多,而烦恼多是得失引起的。

芸芸众生,大多难以以平和之态面对得失,得则大喜过望,失则灰心丧气。孰不知,世事本无常,得失之间,瞬息互换。有得就有失,此一得彼一失,容易得到的东西也容易失去,把得失看得过重的人,心里常不得安宁,饱受患得患失的煎熬之苦。

人的奢求和欲望是永无止尽的,得失心过重的人,永远也没有满足开心的时候,这是比一无所有还要可怜而又可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感受这个过程。执着于得失的人,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别人过不去,与自己过不去,全然感受不到得失之外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缺失。终其一生,也许你争得了一名半利,但是却失去了更多。得就是失,失就是得,不计得失才能不为得失所累。

幸福的人生,不是简单的得到和占有所能达到的,它是一种心情,一种恬淡、安宁的精神状态。有所争,有所不争;拿得起,放得下;既追求不止,又时感满足。那么,幸福时光就与你相伴!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被罗贯中描写得绘声绘色。我们先不看“空城计”哪方输、哪方胜的重要性。我们从得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司马懿不进空城,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落得一个“胆小”之名,但却为他赢得了魏主的信任,最后取代魏主,成为“空城计”的最大受益者。司马懿没抓到孔明,不代表他抓不到。不进空城,他只不过失去一次抓孔明立功的机会,但是他真要抓到了,那这个功劳将使魏主对他起提防之心,而不被重用。司马懿其实棋高一招,让人不得不佩服。所以,在这则故事里,司马懿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一般人对于得失之间的领悟,看重“失”,认为“失”沉重、痛苦,而在“得”的时候总是心安理得,觉得应该如此。总觉得自己工资收入水平低,不能和别人相比,殊不知,虽然自己在付出的方面比他们少,但“得”的社会关系比他们多。

传说中,上帝在创造了亚当之后告诉他说:“作为人类,你命中注定将会统治世间的其他生命,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但这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因为你只有30年的寿命。”

如此美好的、快乐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0年,这让亚当无法接受,于是他恳求上帝帮忙,再为他延长生存的时间。这让上帝很为难,最后只有答应亚当为他找几种动物,看看他们能否从各自的寿命中让出一部分来送给亚当。

第一个来到上帝面前的动物是驴,当它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要身负重荷去努力,并且只能靠一些草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时,就主动要求把自己40年的寿命让出来一半来送给亚当,于是人类的寿命一下子就被延长到了50年。

接着来到上帝面前的动物是狗,自己只能作为主人忠实的奴仆保护他和他的财产,却无法吃到更多的食物,对于这样的命运,狗也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及厌倦情绪,最后答应把自己寿命中的20年让给亚当,以尽早结束这种不快乐的生命。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命就从原来的50岁变成了70岁。

最后来到上帝面前的动物是猴子,它对于自己必须供人类玩乐取笑却还要依靠人类的施舍才能吃到食物的生存方式相当不满。干脆就很痛快地提出转赠给亚当30年的寿命,于是,人类终于可以活到100岁了。

然而这100年的时间却被分成了极为不同的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世到30岁的时候,此时的人类可以尽情地享受人生,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

第二个阶段是从30到50岁的时候,此时的人类已经结婚生子,不仅要为养家糊口而四处奔走,更要为了今后的生活而不得不像驴一样地辛苦劳作,因为这就是驴馈赠给人类的那20年。

第三个阶段是从50到70岁的时候,此时的人类就像一条狗那样活着,不仅沦为子女的奴隶,更小心地守护着子女的财产,因为这是狗馈赠给人类的那20年寿命。

第四个阶段是从70到100岁的时候,此时的人类已经老到牙齿脱落,皱纹丛生,他们偶尔只能得到一些好心人的眷顾,但更多的时间里却要受到孩子们的嘲笑和戏弄,就像猴子一样,正是因为是猴子馈赠给人类的那30年寿命。

人生在世,有得就必然有失,人的一生其实就在“得”与“失”间不断的交替中度过的,虽然人们总是倾向于“得”并刻意回避着与“得”相辅相成的“失”。但我们在“得”时不足以“沾沾自喜”,在“失”时也不应该灰心丧气。因为,得失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是一种事实,更是一条真理。

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给予你的,就要好好地珍惜,不属于你的,也不要自寻烦恼。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要开朗,比那种“得不喜,失不忧”的淡然态度要积极,要有热情。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该得则得,该失则失,如此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这样的得失观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去就可以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该失去的。谁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嗜取者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洁。所以,当得者得之,失者失之,不要得小而失大,亦不要得大而失小。

对待得失,取舍要理智。必须衡量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应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失去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功名乃至生命。但是,绝不能为了得到金钱而失去爱情,为了得到性命而失去气节,为了取得个人的利禄而失去人格,为了个人利益而失去集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得与失之间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在某一方面得到很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得到得少。比如,有的人在物质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但在精神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有的人则在精神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却在物质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由于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绝对相同的,各人在得失上也不可能绝对相同。人生在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也不会失去所有的东西。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世上的一切其自身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你不可能同时拥有你想要的一切,放弃一些你才能再得到更多。

古希腊时期,曾有一位学生问哲人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未见过你蹙额愁眉,你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苏格拉底的好心情与他的得失观是密不可分的。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总有所得。一个人总是患得患失,心情能够好起来吗?能不身心疲惫吗?这也喜欢,那也想要。只想得、不想失的心态最终会让你永不知足,总是盯着别人的,这样既是可悲的,又是可怜的。

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地追求想得到的东西。但得到之后,终会撒手而去,化作尘土。正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所唱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这并非是看破红尘,客观事实的确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人都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谁也不可能永远地拥有什么,凡是得到的,终究是要失去的。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得失中,怎样才能让短暂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人是有需求、有理想、有追求的动物,在有生之年总是想得到而又怕失去更多更好的东西。然而,人生不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而是一个有得有失的循环过程。

一方面,有所得必定有所失。一个人的年龄在增大,生命的定数就会减少;走向了成熟稳健,就会失去无忧无虑的童真;有了一个夫妻恩爱的家,就会失去单身时的自由自在;埋头笔耕而有所著述,就会失去平常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一旦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明星,言行举止就会失去相对的自由。这正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最好体现。

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所害怕的不是得,而是失。在明确了得与失这一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最好的判断。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先生买了一双昂贵的名牌皮鞋去挤火车,由于乘火车的人太多了,他不小心挤掉了一只鞋子,当火车开动以后他才发现盒子里少了一只皮鞋。当周围人都替他痛惜时,这位先生却毫不犹豫地把剩下的另一只鞋子连同鞋盒子一同抛向窗外。这一奇怪的举动,令车厢内周围的乘客们迷惑不解,而这位先生微笑着说:“这只鞋无论多么昂贵,但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他希望拾到鞋子的人拾到一双皮鞋,说不定他还能穿。这样大家都不会留下遗憾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者善于放弃,而且还会从失去中看到价值。

33岁时就成了美国第一个百万富翁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43岁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独资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每周收入达100万美元。然而,他却是个只求“得”,不愿“失”的资本家。一次,他托运百万美元的货物,在途经伊利湖时,为避意外之灾,他投了保险,但货物托运顺利,并未发生意外。于是,他为所交的150美元保险费而懊悔不已,伤心得失魂落魄,病倒在床上。他的这种患得患失、锱铢必较的思想观念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到53岁时,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已经“死了”。医生为了挽救他的性命,为他做了心理咨询,告诉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失去一定的金钱,要么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下,他对此终于有了深刻的醒悟。他开始为他人着想,热心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先后捐出几笔巨款援助芝加哥大学、塔斯基黑人大学,并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和无知。洛克菲勒把钱捐给社会之后,感到了人生莫大的满足,再也不为应该失去的金钱而后悔了。他为此轻松而愉快地多活了45岁。

生活就像一团火,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使人感到烦躁。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人生就会充满和谐快乐。人生就是在这不断的得与失的选择中前进的,从不断地跌倒中爬起来,世事便是这样。正所谓有得有失也有了智慧。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中有得也有失。对于得失成败都应该持豁达的态度,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认为这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了。这样一来,就可以为你减少许多挫折感,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得快多了。

同时,人应该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在这儿已做了30年,”一位员工一直抱怨他没有在这里得到升级。“我比你提拔的许多人多了20年的经验。”“不对,”老板说,“你只有一年的经验,你没有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任何教训,你仍在犯你第一年刚做时的错误。”在这里,我们真为这位员工感到悲哀。即便是一些小小的错误,也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

“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位年轻的助手对爱迪生说,“我们已经试了两万次了,依然找不到可以做白炽灯丝的物质!”“不!”爱迪生回答,“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至少我们已经知道有两万种不能当白炽灯丝的东西了。”这样的付出精神使得爱迪生在最后终于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泡,改变了人类照明工具的历史。

错误对个人的损失是否真的特别严重,从一定意义上说,并不在于错误的本身,而在于犯错人的态度。能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人,就能把错误的损失降至最低。英国的索冉指出:“失败不该成为颓丧、失志的原因,应该成为新鲜的刺激。”唯一能够避免犯错的方法就是你什么事也不要做。有些错误确实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然而,“失败为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没有挫折,根本就不会有伟大事情的成功。

在得失中求智慧,在得失中求发展。失败了,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表面看来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然而实际上我们得到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