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黑白绰号谭
24897900000042

第42章 立地太岁阮小二

《宣和遗事》绰号“立地太岁”的是阮通,即阮小五。后来龚圣与写《宋江三十六赞》,才开始将《宣和遗事》的阮进改为阮小二,但仍循《宣和遗事》说的“短命二郎阮小二”。明初周宪王《诚斋乐府》改为“莽二郎阮进”。直到《水浒》定本出现时,此“立地太岁”绰号始归于阮小二名下。

阮小二的名字和绰号,由宋元到明,走了一二百年。它也正从某个角度反映《水浒》成书的过程。

阮氏三兄弟的绰号,都是当时民间畏敬的凶神、恶神名讳。近人杨荫深乃以阮小二之立地太岁为“生神”、阮小五之短命二郎为“生死之神”和阮小七之活阎罗为“死神”,也是一说(《混号分类表》,上海《万象》第1年9期,1942)。

太岁,初见自东汉王充《论衡·难岁篇》:“工技之说,移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

按,太岁,本是木星。太岁是旧历纪年所用值岁干支的别名,所以也有方位,且由此产生了种种牵强附会的传说。见于史传,在北魏道武帝时已立有“神岁十二”专祠(即按干支的十二个太岁神)。明洪武七年(1374)始,“令仲春秋上旬择日祭太岁”(《春明梦余录》)。

“立地”,本乃宋元时俗语,通刻为“立刻”、“立即”,如元杂剧《谢天香》,“立地刚一饭间,心战勾两炊时”;《伯梅香》,“倘或我风火性,夫人知道呵,教你立地有祸”。此也反映于宋人绰号,如《宋史·吴时传》,“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人称为‘立地书府’”;宋陈鹄《耆旧续闻》,“开封府府吏冯元者,奸巧通结权贵,号为‘立地京兆尹’”。

由此与“太岁”合成,那就是“立地太岁”。

“立地太岁”是绰号,比喻雷厉风行、立刻就能呈祸显患的凶神。

因此,清程穆衡解说是,“立地太岁,太岁乃凶煞,触之者必死,每年转一方。今日立地,则不转者矣,言欲避之而无可避也”(《水浒传注略》)。王利器也认为取绰号为立地太岁,“有太岁头上动不得土之说。当年太岁在某方,若是在那方去动土,就要立地遭受祸殃。立地言其致祸之速”(《耐雪堂集》)。诸说意同。当是。

名字是一种符号,在封建社会有时也反映出阶层的贵贱。梁山好汉一百单八,留下的名字最具有贱民色彩的就是阮氏三兄弟。

宋元小民取名多采取数字排行或数字变换而定位。见宋洪迈《夷坚志》所记录下层社会人名:如兴国军民熊二、鄱阳城民刘十二、南城田夫周三、鄱阳小民隗六、符离人从四、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临川人董小七、徽州婺源民张四、黄州市民李十六、鄱阳乡民郑小五、金华孝顺镇农民陈二。这种取名方式分布面广及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西和湖北等若干地区,人员且多系乡村体力劳动者。

元代更甚,当时政府法令规定,凡小民取名只能以数字;数字可排行,还增加了以家族、家庭成员年龄增减的数字的命名。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记称,徐诚庵对他说:曾经看见蔡氏家谱,有前辈老人书写的一行小字:“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萧遥天佐证,“我曾查族谱世系,入元后诸上代皆以数目字命名,明后始有典雅的名讳”(《中国人名的研究》)。

阮小二哥儿们是宋时人,当时还未如元季对庶民取名的严格规定。我想他们的取名是因祖居石碣村,打鱼一生蓼儿洼,封闭圈圈里名字使用圈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