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智商决定经商
24899900000102

第102章 远离“红海”,走近“蓝海”

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若想从小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创新,来一个“一招鲜,吃遍天”。

——李嘉诚

“蓝海战略”是如今管理界热门的词汇之一,这个词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两位教授W·钱·金(W.Chan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Mauborgne)提出,他们历时15年,通过对一百多年以来三十多个产业的150项战略行动的精心研究,用《蓝海战略》一书总结提出了这个颠覆性的管理思想。在短短的半年之内,《蓝海战略》就被译成了25种文字,并荣膺了各种畅销书称号。“蓝海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还引起了政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蓝海战略”这个名词,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也带来了一片“蓝海”。

“蓝海”是针对“红海”提出的。在当今的全球化经济中,竞争日趋白热化,各种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削价“战争”屡见不鲜。众多企业都全神贯注于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不敢稍有懈怠,因为整个竞争局势是那么刀刀见血,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若想在竞争中求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打败对手吗?其实不然。在“红海”中,一些成功的企业会打破并且开拓现有的产业边界,创造出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于是形成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

尽管“蓝海”一词听上去非常新鲜,但事实上这片海洋并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想一想汽车、航空、石化、管理咨询等基本行业,在100年前闻所未闻;现在的许多超级企业,即便在30年前都还那么不起眼;再比如手机、生物科技、邮件快递、家庭影院等等,几十年前同样是无从想像的。我们可以预见,再隔几十年,现今的企业和市场也将出现巨大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现实中,不少商人总是跟着热门产品转,哪种产品好销,就跟着做哪种产品的生意。其实,这种做法不是上策,你争我夺的结果,必然是大打价格战,甚至使企业商家元气大伤。一些高明的经营者,往往独辟蹊径,做“冷门”文章,尤其是在热门之中爆冷门,把大众化的生意做成“独家生意”。一些暂时没人关注的行业,恰恰成了他们重点投资的对象。

日本商人善于在广泛的产品市场或产业中找出特定的漏洞和领域,在所谓的“机会之窗”比较狭小的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在对手鞭长莫及或未察觉之时登堂入室。

比如,日本的汽车工业。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汽车工业作为开发日本出口潜力的关键行业之一,并把美国作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可是,当时日、美汽车生产和技术水平差距极大。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汽车生产的第一大国,“底特律汽车城”名闻天下。日、美汽车大战就是在这样极不平衡的情形下展开的。

但是,日本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美国人偏爱大型的、豪华的汽车,但由于美国汽车越来越多,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大型汽车转弯及停车都不方便,加上油价上涨,人们感到大型汽车耗油多,因此,美国人的偏爱已转向价廉、耐用、耗油少、维修方便的小汽车。

于是,日本丰田公司针对美国人喜好的转变,制成了一种小巧、价廉、维修方便、速度快捷、乘坐更舒适的小汽车,由于其具有物美价廉的良好优势,受到一些美国人的欢迎,终于打进了美国市场。接着,日产公司在研究了美国汽车的制造技术、设计优缺点、消费者口味以及市场环境后,也于20世纪60年代初推出“蓝鸟”牌汽车,并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

日本小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并未引起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关注。即使是在1960年至1969年日本小轿车销量猛增时,底特律还是在忙于生产大型豪华轿车。既没有防御,也没有阻击和迎战。这就为日本生产的小型汽车让出了市场。日本汽车业充分利用这一空隙,乘隙出击,扩大战果,从而赢得了对美国汽车战的胜利。日本汽车业今日之成熟,与当年抓住空隙打入美国市场,并占领这个“轮子底下的国度”的市场的谋略是分不开的。

商战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重要的是比对手提前占得先机。乘隙而入,抢占先机,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营上都是重要的方略之一。任何强大的敌人,总有薄弱之处;任何商业市场,总还有空缺的需求。如何乘隙而入,首先需要细心观察市场需求,冷静处理事情,而且眼光独到、深远,冷静地分析,找准了才能进入。

1985年秋天的时候,呼啦圈突然风靡全球,几乎人手一个。制造呼啦圈并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要多大资本,于是许多人争相投资,当时确实销路很好,一进货就卖光,供不应求,许多人因此赚了一笔。然而不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突然间不流行了。许多厂商不知道,还拼命制造,结果退货如山,又纷纷倒闭了。这都是不知随时势应变盲目跟风的恶果,商界中人值得引以为训。

经商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众多的经商之路中,与众不同才是高明的选择。善于捕捉财富的人懂得往人少的地方去,如果某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那岂不意味着这里所有的财富都属于你一个人吗?

做生意不能随大流,否则难以赚到大钱。有句格言说:“假如所有的人都向同一个方向行走,这个世界必将覆灭。”多数人不去做的事情,并不等于不能赚钱。如果能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就能赚取更多的财富。当然,这需要动脑筋,能够透过表象看到里面隐藏的财富,这是高明商人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