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
谈判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双方较量的过程中,都似乎是振振有词,谁都想说服对方。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无论这是真的大道理、小道理,还是虚拟的真大道理或小道理,都会在谈判桌上互相抛掷,其目的只有一个——我有理则你应该让步,你有理则我应该让步。因此,在我们对对手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必须从其所持之理出发,析其理中的真伪,使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否则对手就不会让步、认输。
事件观察
在战国时期,秦国围困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派相国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原打算从三千门客中挑选出20名文武全才之人随行前往。可是他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名,正暗自着急之际,有个坐在未位的门客站起来自我推荐道:“形势紧迫,不知道我能不能凑个数?”平原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那人回道:“我叫毛遂,是魏国的人。”“来我这里几年了?”“三年了。”平原君听后冷冷地一笑说:“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装进布袋子一样,一放进去那锥尖立刻就会露出来。可是你在我这里待了三年,没有任何的作为,我连你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这就充分说明了你根本没有什么才能,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只不过今天才请求您把我放进布袋子中去罢了。要是早把我装进布袋,就会连整个锥锋都钻出来,哪会只露一点尖儿呢?”
毛遂的这一番答辩,惊动了平原君,到此时他才发现原来他的门下还有如此深藏不露,大智若愚之人。于是他马上启用毛遂,事实证明,他没有用错人,在后来的赵楚会谈中,毛遂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楚国发兵救赵。
观点浓缩
在谈判桌上,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就要善于运用客观存在的理由。毛遂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的时候,也是顺着平原君的思路引申下去,先承后转,取得了平原君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