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提辩论、说服、口才,总会伴生出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有把声音提到八十分贝以上,才能产生压倒对方的效果,这其实是费力不讨好的。
秦昭襄王在位已36年,但国家军政权力依然掌握在母亲宣太后和叔叔穰侯手中。范睢就是在这时到达秦国的,他先给昭襄王上书,说自己有办法使秦国强大,还暗示了如何处理昭襄王与宣太后及穰侯的关系问题。
昭襄王于是召见范睢。对他说:“早该拜见先生的,只是政务烦心,每天要去请示太后,所以拖到现在。我生性愚钝,请先生不要客气,多加教诲。”
但范睢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顾盼着。左右群臣们都有些不安地看着事态的发展。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于众臣在场,范睢有所不便,就摒退众臣,但范睢仍然一言不发。昭襄王于是又问道:“先生用什么赐教我?”范睢开了口,说:“是,是。”停了一会儿,秦王又一次请教,范睢仍只是说:“是,是。”如此重复了好几次。
后来,昭襄王长跪不起,说:“先生不肯指教我吗?至少也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言不发的理由吧!”这时,范睢才拜谢道:“不敢如此。”于是滔滔不绝地谈下去。秦昭襄王听了范睢的话之后,十分赞赏。几年后,又让范睢做了秦国宰相。
范睢别出心裁的说服方法,确有其妙不可言的独特效力。沉默使昭襄王摒退了众臣,也使昭襄王能怀着一种惊异而又专注的心理来倾听范睢的意见,并加重对他的敬重之意。
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文殊法师问维摩诘有关佛道之说时,维摩诘没有说一句话。后来,有一位禅师说他的不语好像“雷声一样使人震耳欲聋”。这种“如雷的沉默”,犹如台风的中心眼。没有它,台风便不能形成。这种沉默,就是不可言说的道,是禅的精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