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演讲的时候下面的听众心不在焉,或者交头接耳。那样会很影响演讲者的情绪,以及演讲的效果。而聪明的演讲者却会利用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问题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当大家关注或者期待下文的时候,他在做出精辟的解释往往会赢得听众的支持,从而来凝聚观众的注意力。
有一次,一位男演讲家到一个著名的女子学校去演讲。可等他开始演讲时,下面听众仍然叽叽喳喳,不能安静下来。这位男演讲家面对听众,灵机一动,打了一个比喻,说:“男人,像大姆指。”他高高竖起大姆指。停了停,又竖起了小姆指,笑着说:“妇女,像一小姆指。”
话音刚落,会场哗然,顿时沸腾起来,女听众们强烈反对演讲家的这一比喻。认为这是贬低了女性。演讲家立即补充道:“女士们,人们的大姆指,粗壮有力,而小姆指却纤细、苗条、灵巧而可爱。不知诸位女士之中,哪一位愿意颠倒过来。”这句话如灵丹妙药,立刻平息了女听众的愤怒,她们相视而笑了,会场也平静下来了。
几千年有文字的历史是男尊女卑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妇女接受教育,走出家门,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几千年形成的现实,不可能一下于彻底改变。因此对于女性,男女平等是一个敏感话题。男演讲家一提这个敏感问题,便高度集中了女听众的注意力。
其实,演讲家早已预料到以大姆指喻男人,以小姆指喻女人,必然引起会场轩然大波。因为按一般人的观念,“大姆指”是“顶呱呱”——“好样”的象征,而“小姆指”是“差劲”的象征。然而女士们为之不满的心理效应,正是演讲家要实现幽默效果而“蓄谋”制造的,其目的是为下文的“突转”蓄势。
事实上,世间任何比喻都是相对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可作不同的比喻,对同一喻体也可从不同角度作解释。演讲家弄得女听众嗔怒之后便开始实施常用的幽默手法的第二步——歇后式的转移——对原比喻突然离开常规的比喻义,一下翻转过来,迅即揭示比喻的另一层令女听众喜出望外而又再贴切不过的崭新的涵义,从而使听众在这一喜剧性的突转之中由嗔而喜,忍俊不禁,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