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瑰色
24906700000010

第10章 圆圆曲 清军入关和陈圆圆的身世之谜

姑苏歌姬

陈圆圆本来既不姓陈,也不叫圆圆,而叫邢沅。她是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人,出身贫寒,父母早亡,投靠苏州的姨母陈氏。到了苏州陈家后,可怜的小姑娘改姓陈,正式定名为“陈沅”。在明末清初时的史料中,“陈沅”就是陈圆圆。

那么“陈沅”又怎么成为“陈圆圆”的呢?

话说陈沅这个小姑娘越长越漂亮,得到了苏州优美风俗和旖旎风光的精华。这让姨母一家人决定把她当做“瘦马”来养。所谓“养瘦马”,是明清时期苏州一带的方言,就是领养幼女,培养长大后卖给别人做妾或做歌妓。一些小姑娘从小就被人按照或妩媚或清纯或歌舞出众的标准来培养,到了十五六岁就被当做商品出卖。陈沅长大后,色艺双全,没有被卖为妾,而是被卖入了一家戏院,登场演出。戏院给她取了一个艺名,叫做“圆圆”。随着她的名声越来越大,“陈圆圆”这个艺名变得广为人知,取代了“陈沅”的真名。

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大家风度,每次演出都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没几年就成为苏州著名歌姬。明朝天启至清朝康熙年间,吴江人邹枢所著《十美词记》中记载:“姑苏歌姬昆曲戏子陈圆圆年青聪慧,容貌娟秀,姑苏歌姬陈圆圆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常在予家演剧,留连不去。”陈圆圆因为色艺冠时,被誉为“江南八艳”之一。

如果按照歌姬这条职业路线发展下去,陈圆圆有三条道路可走。第一是继续辉煌几年,年纪大了以后顶着著名歌姬的光辉嫁入富豪人家做妾,或者被名人士大夫赎身,与人诗文唱和,总之是依靠他人度过后半生。这是歌姬最成功、最美好的出路。第二是在歌姬行业发展到底,慢慢地授徒传艺,然后自己经营戏院,做戏院的老板,自食其力。这是歌姬最职业化、最独立的出路。第三条路最凄凉,就是陈圆圆年老色衰后,无人问津。如果她之前积攒了足够的钱财,可以默默无闻地隐居,了此余生;如果她没有足够的钱财,那下场就悲惨了。然而,陈圆圆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即介入了政治,在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大潮中刻下了芳名。

我们跳出尚能歌舞升平的苏州富庶一方,会发现当时的明朝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广大地区民生凋敝,政治黑暗,赋税沉重;中原地区有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北方有勃兴的满族人,横刀跃马,对明朝虎视眈眈。在位的崇祯皇帝忙得焦头烂额,理不清头绪。

皇帝天天绷着脸,没有一丝笑容。他身边的人最害怕了,保不准什么时候皇帝龙颜大怒,就拿自己开刀。于是,他们商量着选些年轻貌美的女子进宫,伺候皇上,让皇帝高兴。这叫转移注意力。这个办法得到了宫廷内部的一致同意,马上联系各自的家人亲戚,让外戚们赶紧张罗着物色美女。崇祯的国丈、皇后的父亲周奎,祖籍苏州,觉得苏州美女甲天下,决定去苏州寻求美色。可是他年纪大了,自己办不了这事,就委托国舅、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选美。

到了苏州,田畹很快就听说了陈圆圆的大名,慕名去一探究竟。田畹目不转睛地看了陈圆圆的一场表演,当即惊为天人。天底下竟然还有这么美丽的女子,还有这么悦耳动听的歌声!他立刻拿出2000两白银来给陈圆圆赎身,要带她回京复命。

陈圆圆一介歌姬,对把自己卖来卖去的行为自然反感,可她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她只能跟随田畹前往北方,奔向未知的未来。到了北京,陈圆圆渐渐知道了自己不过是逗皇上开心的一个玩偶,既没有名分,也见不得光。可她除了感叹不幸,又能如何呢?

好在崇祯皇帝并非荒淫无耻的恶人。他始终沉浸在繁重的国事中,战乱频繁、国库空虚,根本没有心思淫乐。对外戚们送进宫来的那些美女,崇祯也觉得很反感,挥挥手说,我不需要,你们都带回去吧!就这样,陈圆圆和紫禁城作了一次短暂的邂逅后,回到了田畹的府邸。

有人说失去了作用的陈圆圆回到田府被田畹占为己有,也有人说陈圆圆在田家充当了普通歌姬。可怜的陈圆圆啊!她离开了富庶的苏州,离开了欣赏自己的舞台,来到了烽火噩耗频传的京城,做起了压抑苦闷的家奴。

田畹家并不是陈圆圆避风的港湾。北京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今天有某地被农民军攻陷的噩耗,明天又传来关外官兵大败的战况,城中官民担惊受怕。明朝的江山不稳,说不定还有王朝倾覆的危险。田畹作为皇亲国戚,害怕起来。不管是谁推翻了明朝,他田畹的荣华富贵都没了。更可怕的是,农民军誓言要攻陷京城,惩治贪官污吏。田畹就是对百姓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说不定连命都会没了。

田畹要寻找依靠,为将来做打算了。

崇祯末年的一天,关外的年轻将领吴三桂来京陛见。他立刻成了京城权贵争相结交的“香饽饽”。田畹等达官贵人竖着耳朵打听吴三桂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能来赴宴,又喜欢吃什么菜?人们为什么对吴三桂这么一个品级不高的关外将领如此重视呢?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出生在辽东。其父吴襄、姑父祖大寿,都是关外抗击满族铁骑的主要将领。吴三桂长于兵戎,智勇双全。天启末年,他曾带二十余名家丁在四万满族大军的包围中救出父亲吴襄,孝勇之举震惊敌我,得到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明朝军队在关外屡战屡败,吴三桂掌握的数千关宁骑兵不仅幸存了下来,还逐渐成为抗敌的主要力量。史载吴三桂的部队“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当时王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盛世重文,乱世重兵,手握铁骑的吴三桂自然成了各方拉拢交结的对象了。

田畹很幸运地拉吴三桂来到自家赴宴。席间,田畹自然少不了述说仰慕之情,称赞吴三桂是朝廷栋梁,希望吴三桂能够多关照田家。这样的话,吴三桂听得多了,口头上虽然答应下来,有没有放到心里去就难说了。

宴席少不了歌舞助兴。陈圆圆出场的时候,一曲尚未歌罢,吴三桂的心已经全在她身上了。次次宫廷接见、场场歌舞欢宴,吴三桂都不在意,但陈圆圆的一丝一毫都让他放在心底,神魂颠倒。陈圆圆是吴三桂心中最美丽的女子。吴三桂装作若无其事地询问旁人,此女子是何人啊?旁人回答,姑苏歌姬陈圆圆,特地找来给将军助兴的。

就在吴三桂陶醉不已的时候,一个噩耗在席间传播开来。原来李自成军队在河南、山西又大败官兵,攻城略地,离北京更近了。在座的官员贵戚们仿佛看到了愤怒的农民军挥舞的钢刀,明晃晃地令人心寒。田畹恐慌地凑过来问吴三桂:“贼寇将至,我们这些人怎么办?”吴三桂趁机说:“如果能以陈圆圆相赠,我首先保护君家无恙。”田畹大喜,当即答应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用一个歌姬换取全家人的安全保障,田畹觉得这笔买卖很划算。

陈圆圆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吴三桂的女人。疲倦的她,不禁打量起吴三桂来。这位将军没有想象中高大魁梧的武人形象,也没有官场中的富态,而是与陈圆圆年纪相差不大,平凡中透出英武之气的俊朗形象。陈圆圆觉得这一次自己似乎不像之前两次那么倒霉了。而吴三桂得到陈圆圆之后,惊喜地发现在惊人美貌和善歌善舞背后,陈圆圆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尽管屡受伤害却坚强平淡。短短几天接触,陈圆圆不卑不亢,也发现吴三桂在风风光光的表象背后,有着一颗迷茫的心。他对时局没有把握,又踌躇满志,希望能够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两颗年轻的心,在乱世中偶然碰撞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吴三桂爱上了陈圆圆,要娶陈圆圆为妻,而且还要带陈圆圆去辽东前线。他希望两人能够长相厮守。

吴襄对陈圆圆的到来却颇有微词。陈圆圆的出身太让他说不出口了。吴家虽然不是贵戚世家,但父子两代毕竟也是朝廷将领,婚姻嫁娶不能不讲究门当户对。吴襄坚持不同意儿子娶一个歌姬为妻,只同意陈圆圆作为一个妾进吴家的门。他也反对儿子把陈圆圆带到前线去,那样做太招摇了,太犯官场的忌讳了。你吴三桂是来北京公干的,结果带回一个名妓,别人会作何感想?对手们又会怎么诋毁你?况且,让陈圆圆一个弱女子身陷军营,也不符合明朝的军队制度,对陈圆圆本人也不好。

吴襄坚持要求吴三桂把心爱的陈圆圆留在北京,独自去前线。

吴三桂觉得父亲的话也有道理,就接受了,在朝廷的催促声中,他告别了爱人陈圆圆,回辽东前线去了。他从来不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

冲冠一怒为红颜?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文献记载京城的天气是“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无人可挡。许多官员都精通天象,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将有暴兵破城之灾。没几日,凤阳祖陵发生了地震。初九,兵部收到“大顺皇帝”李自成派人送来的文书。李自成宣称如果明朝不同意和他裂土而治,崇祯帝和他平起并坐,农民军就要对北京城发动总攻。

崇祯皇帝朱由检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最后通牒。

从新年开始,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寝食难安。面对咄咄逼人的农民军,他手中的牌并不多。明朝在南方有旧都南京,崇祯皇帝可以迁都南京,但他害怕承担丧失北方领土的罪责,剩下的就只能困守北京了。但是怎么守呢?崇祯皇帝最大的王牌就是东北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吴三桂手里有一支人数超过一万的铁骑。这是明朝赖以抵抗东北清军势力的钢铁长城。正因为如此,关宁铁骑经历战火洗礼,战斗力强大,非关内军队可比;也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犹豫是否要调吴三桂回师,但失去抵抗的清军骑兵就会涌入关内。

几天后,李自成对北京城完成了合围。当天,“黄沙障天,忽而凄风苦雨,良久,冰雹雷电交至,人情愈加惶惑”。崇祯已经顾不上抵抗关外的清军铁骑了,十万火急地令山海关沿线明军撤入关内勤王。

拿到圣旨,吴三桂唯有苦笑。在他看来,回军勤王的最佳机会已经错过了。放弃关外可以,勤王也可以,但并不是说想回军就能回军的。关宁铁骑官兵基本是辽东人士,现在要全军调拨北京,光动员就需要几日时间。再说,吴三桂所部是明朝长城沿线各州县的依靠,现在要撤退了,必然引起骚动。关外各州县官府、百姓知道消息后都乱哄哄地要随军撤退回关内——他们不希望无依无靠,更不愿意成为拖着辫子的满洲人的奴隶。结果,吴三桂所部的关宁铁骑,裹挟着辽东大小官员、官役、百姓,共约十万人,缓缓南撤。吴三桂的大部队撤进山海关后,逐步南移至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日益接近北京城了。

遗憾的是,李自成抢在吴三桂之前进入了北京城。3月18日,农民军对北京发起总攻。一夜之间,北京外城就被攻破。19日,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对吴家恩重如山,对吴三桂寄予厚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跑到煤山(今景山),悲凉地上吊了。

大明王朝结束了,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还需要多少时间呢?

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大顺国的李自成势力占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京城、满族人在盛京已经称帝并建立了清朝、在南方有明朝残留势力和张献忠等其他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是公认的新王朝皇帝的头号热门人选,他的大顺朝也正在招降纳叛,接收江山。但是清王朝的大军具有同李自成争夺天下的实力,而阻隔在两者之间的就是吴三桂那一大摊子人。

原本成不了一方势力的吴三桂,因为特殊的情势,成为平衡天平的关键筹码。

吴三桂听到崇祯皇帝上吊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号啕大哭,为崇祯皇帝发丧,而是思考如何自保。南方是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大军,投向李自成的原明朝居庸关总兵唐通,已经奉李自成的命令占领了山海关,截断了吴三桂的退路。如今,吴三桂首先要考虑的是避免与李自成作战。那么,他该如何与李自成相处呢?

李自成已经建立了大顺王朝。大顺王朝对吴三桂很重视,确切地说是对吴三桂手里的关宁铁骑很重视,一心想招降吴三桂。李自成让吴襄、陈圆圆分别写信劝降,还派人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万两军饷。投向大顺王朝成了吴三桂最顺理成章的选择。尽管新王朝曾经是自己的敌人,尽管新王朝逼死了崇祯皇帝,但如果把它看做是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吴三桂心里就坦然多了。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还是乞丐出身呢,李自成好歹还是驿卒出身,对着他磕头也不算屈辱。于是,吴三桂及其部下宣布投降李自成,等待新王朝接收了。

而就在关内大乱的同时,掌握清军实权的多尔衮乘机收取了关外地区,并决定大举伐明。清军的思路是清晰的,就四个字:趁火打劫。他们决定趁明王朝自顾不暇,能捞多少好处就捞多少。清军没有想到,明军那么不经打,4月初就得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尔衮马上决定“扩大趁火打劫的规模”,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大顺军站稳脚跟之前,迅速出兵。这还只是一个强盗计划。多尔衮之所以没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占领原来明朝的华北地区或者干脆取明朝而代之,是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新成立的清朝具有那样的实力。与连地上千里、人口千万计的明朝比起来,清朝偏居辽东一隅、人口不满百万,它与明朝的战争就像是老鼠与大象的战争。老鼠能吞掉大象吗?多尔衮不相信。

多尔衮命令国内70岁以下、10岁以上的男丁全部从军,几天后就匆忙“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时间就是胜利啊,得赶紧趁关内的汉人新王朝建立前多去攻城略地、抢占人口。

后来有人说,当时清军就立志要灭亡明朝,统一中国。这样的计划肯定会吓多尔衮好几跳的。也许,清军的统治者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是当时他们根本不敢相信这么一次仓促的起兵能够一战定乾坤。而阻挡着他们去路的吴三桂,也根本没有与清军接洽——多尔衮也没派人与吴三桂接洽。他们是夙敌,多次在战场上杀红了眼。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很厉害,如果与它纠缠,清军就达不到趁火打劫的目的了。所以,多尔衮采纳了降清的原明朝大学士洪承畴的建议,避开山海关,计划在蓟州、密云之间挖开长城,攻入关内掠夺。于是,清军朝着山海关以西进军。这时,历史送给了多尔衮一个巨大的机遇:山海关的大门敞开了。

大门是吴三桂自己打开的。为什么历史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转折呢?吴三桂换了一副脑子了吗?有关吴三桂献关降清的最权威记载是《明史》:“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这段记载有两个要点:第一,吴三桂起初答应了大顺王朝的投降,并且已经带兵走上归降之路了。看到大势已去,实力远逊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吴三桂投降了新朝大顺,是很自然的选择。这也是绝大多数明朝官员的做法。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官员有近四万人。城破之时,慷慨赴死的只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人抱着在新朝做新官的态度迎接了起义军。尽管之后起义军在京城内镇压官绅,依然有明朝旧官自我安慰说,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得到天下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它把吴三桂降而复叛的原因归结为爱妾陈沅(即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宗敏掠去了。举着白旗的吴三桂大军走到滦州的时候,见到一位从北京逃脱的家人,知道爱妾陈圆圆被他人抢走。夺妻之恨让吴三桂勃然大怒,率军掉头反攻山海关,夺取关隘后,全军为崇祯皇帝戴孝,以明朝残余自居,走上了与李自成兵戎相见的道路。

后人常说,当吴三桂听到留在京城的家眷的遭遇后,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清初的大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道:“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这件事。于是,人们习惯于把吴三桂的叛变看做是“冲冠一怒为圆圆”。

吴三桂的这个反复,不能完全归咎于农民军抢走陈圆圆。久经沙场、宦海沉浮的吴三桂断然不会因为一个女人,拿名节、军队乃至国家命运来赌气。一开始,吴三桂就不是死心塌地地投降李自成,只是为了自保。但是起义军做法太过激了,先是扣押了吴襄,再是抢走了吴三桂心爱的陈圆圆。吴氏家族的利益已经受到了极大损害,吴三桂还没投降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他很自然想到明朝残余还控制着淮河以南地区,包括数十万军队和旧都南京。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如果自己能在山海关配合南方剿灭李自成,那就是再造明朝的大功臣了。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促使吴三桂回师山海关。

有人说,吴三桂想做“石敬瑭第二”,他要用山海关向清朝换取荣华富贵。这是不对的。吴三桂的确主动和多尔衮联系了,他的如意算盘是借助清朝铁骑来抵抗农民军的进攻——李自成的军力实在太强了,吴三桂必须借助外力。清朝官方说吴三桂是“遣人东乞王师”。可见,清朝也承认吴三桂最先是来接洽“求援”的,而不是投降。在信中,吴三桂坦言要复兴明朝,请清朝出兵相助。他说:“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吴三桂夸口事成之后报答清朝的除了财富,更不惜割让土地。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意识到情况严重,一面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麻痹敌方;一面做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他很快亲率近10万大军,对外号称20万,扑向山海关。向山海关进发的农民军裹胁着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在封建伦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吴三桂很难抗拒这样的阵势。在大顺军的猛烈进攻下,吴部大败,几乎被压缩在长城一条线上,局势危如累卵。

李自成此举推动了吴三桂由向清朝“借兵”转为“投降”。

不管吴三桂有没有料到李自成这么“重视”自己,他已被压制得动弹不得,接近身败族灭的厄运。危急时刻,出使清朝的使节带回了“救命稻草”:清朝同意出兵,但不是“借师”而是要求吴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号才出兵。也就是说,清朝不把吴三桂当做对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要他接受收编,做清朝的奴才。

将时间倒回,再说当多尔衮意外收到昔日对手的求援书信,当即明白了吴三桂的处境。他非常清楚,现在吴三桂是站在低处求自己。“裂土酬谢?”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条件。但多尔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要吞并吴三桂手中的山海关明军,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多尔衮一边在脑海中盘算:除了要山海关,还要求什么地方呢?京城,直隶,山东?他马上下令清军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并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途中,多尔衮再次接到吴三桂的告急文书。吴三桂什么都没说,只是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在吴三桂和大顺军之间,多尔衮喜欢吴三桂。为了避免大顺军占领山海关,遏止清朝内侵,多尔衮下令全军以二百里速度急行军。当晚清军到达距山海关外十里的地方,已经能够看到山海关上的烽火,甚至能隐约听到大顺军和吴三桂部的厮杀声。

多尔衮慢悠悠地下令全军扎营休息,并派人告诉吴三桂:本王到了。

吴三桂心里必然经历了一番挣扎,但是历史留给他选择的余地很小,时间非常有限。手中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砝码、在死亡线上苦撑的吴三桂慌忙带领亲信多人到多尔衮面前称臣迎降。生的渴望压倒了其他考虑,一个明朝名将从此定格为了清朝的“平西王”。

关内大顺军与吴三桂军酣战正急,逐渐取得了优势。突然,清军铁骑驰入,万马奔跃,矢石如雨,大顺军慌忙迎战。两派三方战成一团,大顺军渐渐不敌。李自成没有预料到吴三桂这么快就与清军合兵,知道形势不可挽救,驱马后撤。大顺军随之溃回北京。清军也受到沉重打击,追击后缩回山海关休整。

奇怪的是,北京的大顺政权因山海关战败而顷刻间由盛转衰。先是北京人心惶惶,再是李自成匆忙称帝,全军退回陕西。后人有的说是起义军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日趋骄奢淫逸,导致军心涣散,实力衰微;也有人说华北长期战乱,而大顺军游荡成性,缺乏根据地和物质储备,支撑不起一个新的王朝;更有人考证出当时的北京城正在流行鼠疫,消耗了大顺军的实力,逼走了李自成。反正,客观结果又帮了清军一个大忙。与大顺军一样,多尔衮也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北京。李自成没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帮忙多尔衮迅速建立起了统治。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人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幸运的是,陈圆圆并没有惨遭毒手,活了下来。

吴三桂在北京城里重新夺回了陈圆圆。物是人非,重逢后的吴三桂已经不是陈圆圆第一次看到的那个明朝将军,而是引清军入关的“平西王”了。“民族大义”,陈圆圆还是懂得的。但是她更懂得“身不由己”。陈圆圆的一生,是不情愿的一生,美好的目标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况且,陈圆圆即便认为吴三桂是卖国汉奸,又能如何?她只能跟随吴三桂,眼看着爱人做清军前驱,南下攻城略地,成了清朝战车的重要部分。

清朝建立后,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恨,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陈圆圆跟随吴三桂由秦入蜀,然后到贵州云南等地。清朝授权吴三桂“永镇云贵”,实际上是默许吴三桂在西南行割据之实。吴三桂到达了一生权势的巅峰,在西南说一不二,他的势力还遍布南边半个中国。同时,吴三桂成了天下“人皆可杀”的大汉奸。明朝移民将他看做是亡国头号罪人,不少人昼夜思索如何杀掉吴三桂。陈圆圆受吴三桂所累,声名随之恶劣,也被视为卖国奸贼。

《武进县志》记载:“圆圆,金牛里人,姓陈氏,父业惊闺,俗称陈货郎。崇祯初为田戚畹歌妓,后以赠吴逆三桂??三桂镇云南,叩圆圆宗党,谬以陈玉汝对,乃使人以千金招之。玉汝笑曰,吾明时老孝廉,岂为人宠姬叔父耶?谢弗往。陈货郎至,三桂觞之曲房。持玉杯,战栗坠地,圆圆内惭,厚其赐归之。”这里说吴三桂入清后去江苏寻访陈圆圆的亲人,找到了一个叫做陈玉汝的老头,说是陈圆圆的叔父。结果老人家说自己是明朝的孝廉,怎么也不肯做汉奸宠姬的叔父。好容易找了一个陈货郎请到云南,陈货郎因为害怕而失态,陈圆圆觉得惭愧不已,只能厚赐送还。亲人感情荡然无存。

还有一则资料提到了陈圆圆不受欢迎。李介立《天香阁笔记》记载:

平西王次妃陈氏,名沅,武进奔牛人。父好歌曲,倾赀招善歌者与居,家居常数十人,日夜讴歌不辍,以此破其家? ?父死,失身为妓。予邑金衙道贡二山之子若甫,往金华省父,出浒关,见之悦,输三百金赎之归,室人不容。二山见之曰,此贵人,纵之去,不责赎金。田皇亲觅女优于姑苏,得沅歌舞冠一时 ? ? 会平西镇滇中? ?移檄江南,为访其母兄,抚按下之武进,榜于通衙? ?沅闻母兄至,拥侍女百余骑出廊来迎,其母耄年,见虏装飞骑至,已惴惴矣。及相见,沅跳下马,抱母而泣,母不知为己女也。惊怖死,久之乃醒。由是不乐居府中,数请归,平西乃厚赀遣之。

这个李介立是明朝遗民,江阴人,对明末清初时事特别留心。文中提到的“贡二山”叫做贡修龄,是万历四十八年进士,明末曾在金华等地为官。这些史料说陈圆圆的哥哥和母亲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一直生活在故乡,被陈圆圆请到云南享福,结果称消受不起,坚持回故乡。到底是老人家不习惯云南的风俗习惯呢,还是不愿意和大汉奸住在一起,忍受世人的辱骂呢?

吴三桂的结局我们都清楚。他被欲望和政治现实击垮,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起兵叛清的吴三桂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秋,吴三桂在长沙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陈圆圆不知所终。

魂归何处

1983年,贵州岑巩县县委宣传部的黄部长接到贵州省文化局转发的国家文物局关于编写《中国历代名人名胜录》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搜集名人逸闻逸事,点明岑巩县注意搜集与思州(岑巩古称呼)有牵连的吴三桂、张三丰、田佑恭和李白等人的资料。

黄部长接手这项任务,第一次前往本县的马家寨调查,希望搜集陈圆圆的逸闻、找到传说中的墓地。为什么要去马家寨呢?因为马家寨是吴三桂子孙的聚居地。马家后人为纪念护送陈圆圆的大将马宝,将居住地取名马家寨。他们极可能知道陈圆圆的后事。

黄部长没有想到马家寨的吴三桂后人并不配合工作。他们全都拒绝谈论祖先的后事,尤其是对他们称之为“陈老太婆”陈圆圆的墓地讳莫如深。黄部长等人几经周折,也没能得到陈圆圆墓地的信息。吴三桂后人的不配合有他们的理由。“老祖宗吴三桂兵败后,想留下吴家之根。后世子孙为免遭诛灭九族,逃难隐藏,才世代隐居此处。族人不愿‘出卖祖宗’。”

就在调查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个细节让整件事情“柳暗花明”。黄部长在调查过程中,在马家寨一名吴三桂后人的一处墓碑上,无意间发现了一副奇怪的对联:“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的“阭”字到底是什么字呢,是不是“阮”或者“院”字的错别字呢?而且这副乡间的对联是什么意思呢,又隐含着什么?黄部长等人的诚恳执著打动了吴家后人。经过反复做工作,吴三桂的一个直系后人终于配合了县里的寻访工作。老人说“阭”字是“隐”字的简化,是吴家人自己造的,字典上没有这个字。这个字表示后世隐藏此处。在吴家后人的帮助下,调查者得以在寨右边的山凹上找到了不起眼的“陈老太婆”陈圆圆的坟墓。

陈圆圆的墓地前立着一块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的很不显眼的小石碑。碑脚已被泥土掩埋,上面有一块山字形的碑帽,左边有一块石夹柱,右边的那块石柱已经不知去向,只好用石头垒砌撑起。碑上阴镂“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大纯??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块碑文都是繁体字,只有一个简化的“聂”字。难道说这个“聂氏”就是陈圆圆吗?

关于陈圆圆在明朝灭亡之后的生活,传说多于史迹。她的史料本来就少,入清以后更像是被人遗忘了一样。

话说,吴三桂晋爵想立陈圆圆为正妃。陈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只好另娶他人。不想新立的正妃悍妒,对吴三桂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陈圆圆只好独居别院。陈圆圆逐渐被吴三桂冷落,对吴三桂渐渐离心。吴三桂曾阴谋杀她,陈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以女道士卒于云南。还有一种说法是,陈圆圆的确出家了,改名寂静,字玉庵。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可见,有关陈圆圆的最后死亡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陈圆圆出家做了尼姑,在吴三桂反叛失败前就已经病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陈圆圆死于破城之日。在第二种说法中,陈圆圆的死法又存在自缢而死、绝食而死或投滇池而死几种说法。

昆明周边地区流传着许多陈圆圆结局的传说。一种说法是陈圆圆对吴三桂反清复明的前途没有信心,提前在昆明周围建了十余座尼姑庵,现存的妙法庵、白衣庵、金莲庵、紫衣庵都是她当年建的。建成之后,陈圆圆挑选外貌与自己相像的女子,入庵当住持。她自己则不定期到各座尼姑庵里居住修炼,久而久之,每个尼姑庵都说陈圆圆住在她们那里。结果,谁也不知道陈圆圆到底在哪座尼姑庵里,究竟谁是真的陈圆圆?还有一种说法是陈圆圆在昆明城破之时,乔装逃走,不知所终。

康熙时陆次云的《圆圆传》所述的陈圆圆的故事比较完整。他说吴三桂在云南被封为“平西王”后,建苏台,营郿坞,华贵无比,陈圆圆常歌“大风之章”向吴三桂献媚,吹捧他“神武不可一世”,因而受到吴三桂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房之宠。后来吴三桂叛乱也是出于陈圆圆的“同梦之谋”。陈圆圆的结局是和吴三桂一起“同归歼灭”。至于如何被“歼灭”,陆次云没有说明细节。我们可以做被清军所杀或作为罪囚被处死两种解释。

《龙门阵》2006年第4期刊登了《陈圆圆花落峨眉山》一文,为陈圆圆在清朝的人生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说法。文中说:“已五十多岁的陈圆圆和侍女娥眉来到峨眉山,立即爱上了这座仙山。她在山中樵夫的引导下,寻寻觅觅,最后在今洗象池寺后避风的山林中,以原木为墙,以野草作顶,建起了能避风挡雨的茅庵,开始了带发修行的生涯。在峨眉山的花开花落、云起云飞中,和宫女娥眉相依为命,青灯黄卷,清静度日??当吴三桂被清朝处以极刑的消息传来峨眉山,早预知其结果的陈圆圆,此刻还是深为悲痛,于茅庵内焚香祷告了一夜。在洗象池外凄厉悲凉的猿啼声中,在眼前袅袅盘绕的青烟中,她想起了过去吴三桂对自己的恩爱,以及为了她作出的种种非义之举,不觉黯然神伤,也深感罪孽深重。如果当初吴三桂听自己的劝说,和南明王朝联络联合反清,作出让天下人称颂的大义之举,以洗雪引清入关的不齿;到了云南后不要急于向清廷邀功,去缅甸捉回永历皇帝斩而杀之??就不至于越陷越深。自己这生有太多的‘如果’,但每个‘如果’后面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她知道这都是命,是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或道理来推断和解释的。看茅庵前花开花残,任山谷中云卷云飞,又是若干年过去了,寂静法师陈圆圆终于平静地走完了人生历程,为自己是是非非的一生做了个了结。”也就是说,该文认为陈圆圆是在峨眉山出家,并且善终。

陈圆圆死后,她的墓地何在,又成为一个新的疑案。现在云南、上海、苏州等地都有陈圆圆墓冢的传说。之前,除了云南昆明找到过陈圆圆的衣冠冢外,其余均缺乏真凭实据。那么陈圆圆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呢?陈圆圆的埋葬地可以反过来向我们透露出她晚年的行踪。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贵州岑巩县。

黄部长等人在马家寨左侧找到了一个吴氏家族墓地。那里坟茔累累,墓碑林立,其中的“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是否就是陈圆圆的墓地呢?南京地方志专家王涌坚认为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墓,“虽然墓上并无‘陈圆圆’三个字,但这应该就是陈圆圆安息之地”。王涌坚解释,陈圆圆的墓碑不用真名而用隐语,是为了对外保密。“‘聂’由双耳组成,暗指陈圆圆的姓名。陈圆圆原名叫邢圆圆,因为父亲早逝,由其姨父抚养成人,姨父姓陈,所以陈圆圆就改姓了陈。‘邢’与‘陈’都有耳朵旁,一个在左,一个在右,配成双耳,‘双’又隐含‘美好’、‘圆满’、‘团圆’之意,又与陈圆圆的名字暗合。”事实上,石碑上的“聂”字,是吴家人创造出来的,至于以后有这么一个简化汉字纯属巧合。而墓上所写“吴门”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陈圆圆的夫家姓吴;二是暗指陈圆圆的籍贯苏州(苏州古称吴门)。

王涌坚告诉《金陵晚报》、《北京科技报》等记者说,陈圆圆是为了不使吴三桂无后而离开吴三桂的。吴三桂死后,清军南下,要灭其九族。“陈圆圆得到消息后,为了吴家能有后代,就带着儿子吴启华(一说吴昌华)、孙子吴仕杰,在吴三桂生前亲信、军师马宝的护送下,逃到贵州的一片原始森林避难。为了纪念吴家的恩人马宝,同时也为避人耳目,避难的地方就叫做马家寨。如今马家寨全寨170余户900余人,全姓吴。这里的人都自称是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后裔。”对自己的身世,马家寨的吴姓人采取秘传的方式,每次确定一两个传人,代代相传。为防止泄密,除了传人知晓底细外,没有任何其他人知晓。辛亥革命后,这个规矩也没有解禁。陈圆圆的墓碑此前也一直被埋在地里。

专家的解释是否正确?贵州岑巩县马家寨的墓地是否就是陈圆圆的归宿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岑巩县志的记载。《岑巩县志·文物名胜篇》第834、835页载:“陈圆圆墓(考)。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葬于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鳌山寺南端。”另外还有:“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其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马家寨名为马家,实际居住者全部姓吴,历来自称吴三桂后代,如今吴氏已有后裔一千多口。为保护陈圆圆墓,雍正年间立碑之后未进行重修??据吴氏相传,陈圆圆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皇伞、御字簿、大刀、金银等物。同时,马家寨还有《七颗针的寿鞋》、《吴启华藏身达木洞》、《襄子家屋场》和《马宝护送陈圆圆》等传说故事。”看来,岑巩马家寨的陈圆圆墓是最“靠谱”的陈圆圆的墓地了。

20世纪80年代初,马家寨的吴氏家族逐步向外界透露自己的身世。有关部门将碑挖出后竖在了陈圆圆墓前。遗憾的是,人们的这一举动招来了盗墓贼。20世纪80年代末,陈圆圆的墓被盗一空,仅剩下一具女性骨架和36颗排列均匀的牙齿。

剃发未出家

家庭不幸

爱情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