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瑰色
24906700000007

第7章 长恨歌 开元盛世和唐玄宗的自娱自弃

汉皇重色思倾国

《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这里的“汉皇”说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一个幸运的帝王。他青年登基,正是大展拳脚的大好年华,又继承了曾祖太宗皇帝和祖母武则天奠定下来的良好基础,还有一系列贤臣良相的辅助。历史给他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让他有广阔的舞台和充裕的时间去建功立业。自公元712年登基以来,李隆基革除弊政、发展经济,经过二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将唐朝带上的繁盛的顶峰。史书用李隆基的开元年号将这段时期称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究竟繁荣到什么程度呢?杜甫的《忆昔》诗最能说明问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在杜甫的诗中,天下物质丰富、男女安居乐业、社会路不拾遗,虽然其中难免有夸张之词,但基本还是符合史实的。

同时,李隆基也是一个繁忙劳累的帝王。在****社会,每一个帝王都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有批不完的奏章、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更有见不完的臣民。每一天都可能有突发事件需要他作出决策。每一件事情他都要独立做对、做好。由此可见,每一个作出巨大政绩,尤其是缔造盛世的帝王,每天都要完成多大的任务量。李隆基每天就忙得要死,而且一忙就是二十多年,没有节假日,没有彻底放松的时候。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了。如今,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年过半百的李隆基觉得自己应该休息一下了。于是就出现了《长恨歌》开头的情形:汉皇重色思倾国。

李隆基好色。男欢女爱,人之常情,更何况他有能力去享受。所以,懈怠下来的他开始搜求倾国倾城的美女,遗憾的是多年来都没有找到。

话说在李隆基登基前后,帝国西南地区有个中级官员(蜀州司户)名叫杨玄琰。杨玄琰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在四川当官。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杨玄琰妻子在蜀郡(今四川成都)生下的一个女儿,取名杨玉环。

杨玄琰不幸早死,杨玉环就自幼由叔叔杨玄璬抚养。杨玄璬在河南等地担任一些中级官职,因为负责政府工程的营建,所以有机会接触到王公贵戚。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举行婚礼。16岁的杨玉环因为叔叔的关系参加了这场婚礼。在婚礼上,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看到了杨玉环,一见钟情。李瑁表示要娶杨玉环为妻。李瑁的母亲是正得宠的武惠妃,在儿子和爱妃的双重请求下,唐玄宗很快就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杨玄璬哪敢不答应。当年11月,杨玉环就和李瑁成婚。两人在长安城里过起了安逸幸福的小夫妻生活。如果没有变故,杨玉环的人生就这么固定下来了。

然而,变故很快就发生了:李隆基在见过儿媳杨玉环后,也对她一见钟情,念念不忘!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杨玉环作为武惠妃的亲生儿媳,进宫看望婆婆病情,同时要拜见公公李隆基。这是一次例行的谒见,李隆基原本只需要寒暄几句就可以了。但是他的目光完全被杨玉环吸引住了,表现失态。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武惠妃病逝。李隆基因为爱妃的去世郁郁寡欢。心腹宦官高力士就引荐了和武惠妃相貌相似的寿王妃杨玉环。果然,李隆基随即喜欢上了杨玉环。

不管怎么说,李隆基“御宇多年求不得”的绝代佳人就是眼前的儿媳杨玉环了!

那么,杨玉环凭什么就抓住了李隆基的目光呢,她身上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首先,杨玉环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美。这种美不是单纯相貌上的国色天香,而是由内而外的气质。天底下的美女很多,但兼具美貌和气质的美女则少之又少。杨玉环年轻明朗的气质恰恰符合李隆基的需要。她很年轻,年方二十,身上散发着迷人的青春活力,同时又没有过于年轻,没有十几岁少女的稚气;她很聪明,能够察言观色,举手投足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同时又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聪明,不是那种滴水不漏到让人索然无味的聪明。和杨玉环在一起,李隆基感到融融的暖意,很温暖,很放松。对于拼搏奋斗大半生、步入晚年的李隆基来说,杨玉环的美是潜在的刺激。

其次,杨玉环有着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唐朝的贵族和官员家庭的女儿都会学习音乐舞蹈和艺术,但是杨玉环学得特别好。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一般的专业艺人都比不过她。巧得很,李隆基也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是艺术的热情爱好者和慷慨的支持者。他专门建造了长安梨园,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之后,民间的曲艺艺人都将李隆基奉为“梨园始祖”,作为本行业的祖师来供奉。所以,李隆基和杨玉环有许多共同语言。杨玉环的到来,能够给正处于苦闷、寻求享受时期的李隆基带来巨大的宽慰。

最后,杨玉环也有些小心眼,会耍一些小把戏。比如杨玉环步伐沉重,一点都不轻盈,走路的时候总要发出声响来。这给她的整体形象减分不少。杨玉环就想到在腰部悬挂玉佩等饰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很好地掩饰了走路的弱点。一些美女也才华出色,只是缺乏一些必要的心眼,就会给帝王一本正经的感觉,难以长期巩固帝王的恩宠。而杨玉环显然没有这个缺点。

李隆基因此觉得杨玉环实在是千载难得的佳人,一心一意是将她纳入后宫。

最大的问题是,李隆基和杨玉环是公公和儿媳的关系,如何能结合在一起呢?好在唐朝的婚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像日后那般保守僵化,人们对改嫁一事普遍都能接受。(据说李唐皇室出生于陇西蛮族,身上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开放的基因,在婚嫁方面更加灵活。)当年,武则天就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变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的,中间只是去道观里“修炼”了一下而已。既然武则天可以从父亲的才人变成儿子的妻子,为什么杨玉环就不能从儿媳变为公公的妃子呢?李隆基也学习了祖父李治的操作手法,在开元二十八年命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有人说杨玉环真的在一所名叫太真观的道观修炼,也有人说杨玉环压根就没有出家,而是在长安皇宫的南宫中居住。到了天宝四年,李隆基亲自操办,将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新的寿王妃,安慰儿子李瑁。同时,李隆基迫不及待地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当时,杨玉环27岁,李隆基61岁。

如此操作,并没有引起朝野的太大反对。或许是唐朝人思想开放,况且本朝有过武则天的先例了;或许是李隆基缔造了太平盛世,声望正隆,人们觉得一代伟人在生活作风上有一点瑕疵,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在整件事情中,寿王李瑁可能是最尴尬的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此诗说明了李瑁在妻子杨玉环被父皇纳入后宫后的郁闷和尴尬,寿王在朝廷公开的活动场合都尽量不和父皇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同时出现。

杨门显贵

杨玉环入宫后,李隆基如获至宝。有了杨玉环,李隆基觉得自己的帝王生活才是完整的,享乐才是真正的享乐。于是,在长生殿、在骊山,到处留下了李隆基和杨玉环流连的身影。每一天,李隆基的生活基本是这样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李隆基对杨玉环宠爱至极。白居易用生花妙笔在《长恨歌》中有出色的渲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为了杨玉环,李隆基可以放弃早朝,将国事搁置一边。为了留在杨玉环的春宵中,李隆基可以视宫中的三千美女于不顾,将三千宠爱集于杨玉环一身。杨玉环要骑马,大太监高力士就上前牵缰绳。要知道,高力士可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太监,分担了皇帝的许多政务。朝野有多少人想走高力士的路子,都谄媚地称他为“仲父”。而他却来给杨玉环牵马,杨玉环的地位可见一斑。此外,为了满足杨玉环在服饰方面的要求,皇宫里专门负责替她刺绣织锦的有700人之多。传说一次李隆基召杨贵妃来赏花看景,碰巧杨玉环酒醉未醒,高力士派人将贵妃扶持而出。杨玉环来到李隆基跟前仍酒醉未醒,鬓乱残妆。李隆基见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海棠花为此得到了“睡美人”的雅号。这一段趣妙喻致使众多文人墨客歌赋传颂,宋代苏轼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的牌匾更是从这首诗出发,题词为“怡红快绿”。

李隆基不仅和杨玉环一起享乐,满足她、迁就她,还调动帝国的力量来满足杨玉环的需要。比如杨玉环喜欢吃岭南荔枝。但是荔枝的保鲜问题在唐朝是个大难题,岭南的荔枝常常还没运到长安就坏掉了。为了让杨玉环吃上新鲜的荔枝,李隆基让沿途驿站不惜代价千方百计地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因此得名“妃子笑”。不知道沿途有多少人为了杨玉环的口味之娱而夜以继日地奔波忙碌,又有多少人因劳累毙命。上有所好,下面的官吏闻风而动。地方官员争相向杨玉环献珍玩。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为进献的礼品精美无比而被升官。于是,百官竞相仿效。

其中最杰出、最恶心的就是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安禄山是李隆基信任的边将,受到的恩惠与宠爱最深。李隆基喊他“胡儿”。每次觐见李隆基和杨玉环,安禄山就座前总是不向皇帝行礼而只拜贵妃。李隆基就好奇地问他:“胡儿不拜我而拜妃子,是什么意思?”安禄山回答:“我们胡人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李隆基听了哈哈大笑,默认了安禄山的无礼。后来,安禄山照例只拜杨玉环不拜李隆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这样的。说一年过年的时候,五大三粗的安禄山竟然躲进一个特大号的襁褓中,由杨玉环带着去向李隆基要“压岁钱”。

杨玉环善于击磬,敲打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超过了专业艺人的水平。李隆基就命人采来蓝田绿玉,做成磬,又专门制作了挂磬的架子,流苏之类都用金花珠翠等装饰起来,底座是用金做的两头狮子,彩绘华丽,无与伦比。安禄山进献的三百件管乐器全部是用美玉雕琢成的。李隆基就和杨玉环一起在梨园中曲艺唱和。王公大臣的子弟都忙不迭地拜杨玉环为师,争着要学弹琵琶。当然了,杨玉环的学费是非常昂贵的。虽然杨玉环没有要求,但的学生们在老师每弹完一支曲子都要进献不菲的珍宝财富作为谢师礼。

凡此种种,杨贵妃虽然只是个妃子,但享受的待遇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这其间,因为李隆基没有册立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

这其间,杨玉环和李隆基也闹过别扭。起因都是些相爱的男女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李隆基一发怒就把杨玉环送出宫遣回家去,结果都是李隆基无法忍受没有杨玉环的日子,又把爱妃接回宫来。比如天宝五年有一次,杨贵妃因为耍小性子惹恼了李隆基,李隆基就把她送回杨府去了。上午刚送走,一到中午李隆基就开始想念她,茶饭不思,却下令为杨府送去御膳。到了下午,李隆基就开始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生气。高力士摸准了皇帝的心思,奏请将贵妃接回来。在杨府,杨玉环刚被遣送回来的时候,家人都害怕大祸临门而哭泣。到中午,杨家人看到李隆基送来了御膳,心才安定下来。还没到傍晚,高力士就安排车马来接杨玉环回宫了。夜里入宫后,李隆基马上来见杨玉环。杨玉环拜见皇帝,主动承认错误。李隆基招来梨园子弟和乐队舞女助兴,逗杨玉环开心。整个矛盾就像是一出先抑后扬的闹剧,以大团圆结局。这样的别扭闹得多了,也就没有人当回事了。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如果仅仅局限在她一个人身上,局限在后宫中,那么还没有脱离正常的范围。起码还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损害,还在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但是,李隆基爱屋及乌,对杨玉环一家滥加封赏。杨玉环受封贵妃后,其父被追封太尉、齐国公,其母被封为凉国夫人,叔叔被擢升为光禄卿,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三个同族的哥哥杨铦、杨锜、杨钊被分封为鸿胪卿、御史、右丞相。其中杨钊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在敛财和结党营私方面很有一套,又得到李隆基的赏识,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之后继任了丞相,并兼了四十多项职务。李隆基还赐名他“国忠”,杨钊也就是杨国忠。

李隆基这么做是为了投杨玉环所好,但实际上却将杨家人置于聚光灯下,不时受到百姓的非议和责难。偏偏杨家的几个兄妹既没有足够的才能和功绩,又没有杰出的道德来匹配国家的赏赐。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压根不知道“低调”两个字。杨国忠和杨玉环三位姐姐的府第都是李隆基赐予的土地,建筑规模、样式仿照皇宫,远远超过了礼制的规定。他们又喜欢攀比,看到好的建筑就想移植到自己的宅邸来,每建造一座建筑,杨家兄妹花费都超过上千万。杜甫的《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说的就是杨家兄妹在长安的显赫和跋扈。杨家的车马奴仆在通衢小巷都横冲直撞,是京城一景。

天宝十年元宵节,杨家人夜晚出游,和李隆基的女儿广宁公主的随从马队争着走西市的门。杨家奴仆挥动鞭子争路,不小心挥到公主,将公主打下马来。驸马程昌裔去扶公主,也遭到了杨家奴仆的鞭子抽打。这显然可以证明杨家奴仆狗胆包天,故意而为之。广宁公主大怒,进宫向父亲李隆基哭诉。李隆基的处理时,将挥鞭的一名杨家奴仆斩首,同时又停了受害人程昌裔的官职,不许他进宫朝见。实际上,这个处理意见是偏袒杨家的。此后,杨家更为骄横,出入皇禁,守卫和值班的官员都不敢过问。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不敢正眼看杨家。至于地方官员,更是将杨家和皇室等同起来。杨家有什么吩咐,地方官员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巴结还来不及,哪敢不从。于是,四面八方的珍宝奇货、僮仆歌姬、宝马异兽每天都往杨家送,始终不绝于道。杨家的权势真正是倾动天下。

时间越久,杨家就越骄横跋扈,穷奢极欲。杨家兄妹出门,不管路程远近,出行必有饯行酒,回来还有接风宴。入朝谒见李隆基,杨国忠和几位姐妹都骑马急驰,随从的官员和男女侍从多达百余骑,衣着光鲜华丽。如果是晚上,侍从就举着蜡烛,照得天空亮得像白天一样。一路还堵塞街道交通,两旁围观的百姓形成人墙,对着杨家人指指点点。当时有民谣说:“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因为杨家就是因为女儿杨玉环而满门显贵的。用白居易《长恨歌》的话来说就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天下人对杨家竟然羡慕到这种程度。

就在李隆基无休止地宠爱杨玉环及其家族的时候,天下矛盾丛生,先前的开元盛世变得千疮百孔。王公贵族一心享受,导致国家奢侈之风日盛。李隆基志得意满,好大喜功,导致国家军事力量集中于边界,内地兵力空虚。地方节度使不断聚拢实权,出现了离心倾向。李隆基的昏聩无知,更是加速了这种“强干弱枝”的趋势,导致边镇实权落入安禄山等异族将领手中。而在朝内掌权的杨国忠能力确实不济,处理朝政胡乱无章。他正当工作做不好,敛财受贿、党同伐异、花钱如流水等却非常在行。

盛世开始消逝,老百姓的生活日渐困顿,朝廷的压迫日益严重,不满情绪在社会上弥漫。就是一般官员也开始抱怨朝政。在这种风潮中,高调张扬地胡作非为的杨家就成为人们指着的焦点,而承受着过分宠爱的杨玉环更是指责的矛头所向。

既然杨玉环的享受是以整个开元盛世的积累为基础的,那么杨玉环就应该为开元盛世的逝去负责。

只是这未免有些苛责杨玉环了。她只是个美貌和气质出众的女子而已,并没有进入政治圈子。杨玉环的过分享受不是她伸手夺取或者侵吞的,而是被动地接受李隆基的恩赐。她和天下所有女子一样,希望接受爱人的夸奖、奉献和享乐。杨玉环的错误就在于对政治太不敏感,对社会缺乏敏锐的感知,没有劝谏李隆基以国事为重,没有发挥一个贵妃应有的正面作用。所以,杨玉环的确要为开元盛世的逝去负责,但这个责任不能全部压在她的身上。

将唐朝由盛而衰的责任推到杨玉环一人身上,是“红颜祸国”论的又一案例。开元盛世的崩溃不是杨玉环造成的,也不是她能够造成的。如果要追究责任,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是要负主要负责的。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这么描绘杨玉环的心境,颇为传神:

他(指李隆基)的爱宠,她受之如饴。并不惊讶,仿佛只是应当,这份坦然是人所不及的。而她待他也真,这真就不再是帝王与妃嫔之间的恩宠,而是寻常人家寻常夫妻的恩爱。这真,连帝王都要爱惜不已。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平常夫妻之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寻常夫妻的誓言;对帝王而言,这种寻常,反成了不寻常。

她亦只是个小女人,喜欢被娇惯,喜欢受宠溺,像被人供奉在暖房中名贵的花朵,也一直适宜于这样的生活。

魂断马嵬坡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公元755年12月),深受李隆基信任,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所部兵马,号称2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造反了!

彻底埋葬开元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当时朝廷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李隆基派出去的镇压大军反而被叛军消灭。很快,东都洛阳失陷,叛军兵临长安城下。李隆基协同杨玉环,不得不在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凌晨仓皇逃离长安,向成都跑去。随行的还有丞相杨国忠和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

一行人途径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将士饥疲不堪,怨声载道。好端端的歌舞升平的日子怎么就变成了朝不保夕的逃亡。他们想不明白,只是简单地归咎为奸臣误国。而头号奸臣自然就是平庸无能、只靠裙带关系当上丞相的杨国忠。杨国忠兄妹平日里贪赃枉法、横行无忌的做派,同在长安的禁军官兵们可看得清清楚楚。是他们,不仅葬送了大好的河山,也直接打乱了官兵们安逸的生活!禁军军心不稳起来,不肯前行,情绪汹涌地围住禁军将军陈玄礼。官兵们认为杨国忠兄妹是误国祸首,是招致安禄山之反的元凶(大家都知道杨国忠和安禄山关系恶劣,安禄山起兵的借口就是诛杀奸臣杨国忠),吵嚷着要杀死杨国忠。

陈玄礼在这种情况下,附和了官兵们的呼声。禁军队伍于是浩浩荡荡向李隆基暂住的驿站冲去。

杨国忠恰好在驿站门口和几个吐蕃使臣谈话。官兵们就叫嚷着杨国忠“勾结胡人,图谋不轨”,冲上去乱刀相加,将杨国忠砍死,又将搜出杨国忠的儿子一并杀了。一不做二不休,陈玄礼等人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围住驿站不散。他们宣称“贼本尚在”,请求李隆基杀了杨贵妃以免后患。

宫人在混乱中拥着李隆基走到门口接见哗变官兵。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强烈要求诛杀杨玉环。如果不杀杨玉环,官兵们就不肯散去,更不用说保护李隆基逃往四川了!身后有安禄山的叛军,面前又有随时可能冲进驿站大开杀戒的哗变官兵,李隆基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容不得多加犹豫,他不得点头同意“赐死”贵妃杨玉环。官兵们这才略微平静一些。

李隆基安抚了官兵们,迈着沉重的脚步回身进了宫门。他不忍心去面对杨玉环,就拄着拐杖在门口处的小巷里低着头、慢慢地徘徊。杨玉环是自己心爱的女人,是自己访求多年的结晶,和自己一起度过了难忘的美妙时光,平日里连对她说话重一些都舍不得,如今怎么能痛下杀手呢?如果没有了杨玉环,李隆基觉得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杨玉环简直就是李隆基的命啊!往事一一闪现,越来越犹豫,李隆基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的,不得不驻足停下来??

随行的大臣和宫人们急了。再没有动静,保不准外面的乱兵就要冲进行自己动手了,到时候就要血流成河,不是一条人命的事了。京兆司禄韦锷上前劝李隆基:“恳求皇上忍痛割爱,以使国家安宁。”不得已,李隆基只能面对现实。他慢慢走进驿站,让人扶出杨玉环。杨玉环已经知道了哗变官兵的要求,早吓得花容失色。李隆基痛苦地看了杨玉环一眼,扭过头去,吩咐高力士“赐死”。杨玉环哽咽流泪,内心无数的留恋和委屈,最后化作一句话:“请皇上好好保重身体,我辜负国恩,死而无憾。”李隆基则说:“希望贵妃来世安好。”

至于杨玉环具体怎么死的,说法不一。据说,杨玉环要求临死前拜佛,李隆基就命高力士在佛堂里缢死了杨玉环。也有说是杨贵妃自缢于佛堂中,还有种说法是杨玉环并非缢死,而是死于刀刃之下。陈玄礼及禁军代表进来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去跟禁军官兵解释。哗变的官兵这才散去归队。一场兵变至此平息。杨玉环及其家庭作为唐朝由盛而衰的第一批牺牲品,被诛灭了。

杨玉环死时38岁,死后尸体用紫色的被褥包裹着,葬于马嵬坡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

据说杨玉环刚死,南方进贡的新鲜荔枝就到了。李隆基睹物思人,不禁大哭。他让高力士拿荔枝去祭拜杨玉环。他又拿着一串荔枝对伶人张野狐说:“此去剑门关,一路鸟啼花落、水绿山青,只是更增添我悲悼妃子的忧伤。”

历史上称这一次兵变为“马嵬之变”。多数人相信这是一场突发事件。不过考虑到同时太子李亨脱离李隆基的队伍,在灵州自行登基为唐肃宗,后世有史家认为它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是唐肃宗李亨为了削除杨家势力策划的政变。也有许多人相信其实杨玉环并没有死。在混乱之中,杨玉环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东海,扬帆出海,后来飘至日本定居,并在日本颐养天年。据说现在日本还有不少杨玉环的遗迹,还有人自称是杨玉环的后人。

亡命四川后,李隆基追悔莫及。后悔的事情很多,有当初用错了人,有追悔决策失误,更有对杨玉环的思悔。不知道李隆基是后悔对杨家不加节制地恩爱,还是后悔对她的“赐死”。几年之后,叛军大乱,朝廷基本能够控制局势了。已经被唐肃宗架空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从避难的四川北还。

作为太上皇,李隆基能够发号施令的空间很小。不过,他依然派出使者祭奠杨玉环,还下诏要给爱妃补办一个隆重体面的葬礼,将杨玉环的尸体迁往风水宝地。这份诏令发往礼部,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抵制。李揆倒不一定是对杨玉环有成见,而是提出了一个很实在的理由:当初诛杀杨国忠和杨玉环的禁军官兵们现在都在长安城内外,如今高调地改葬杨玉环,恐怕禁军将士们起疑生惧。所以,礼部建议别管杨玉环了,不用改葬。

礼部不愿意干,高调的葬礼就进行不了了。李隆基只能另想办法。他秘密派人将杨玉环从草草埋葬的地方改葬他处。执行任务的内官挖出杨玉环的尸体,发现当初只是用紫褥粗略包裹,多年后杨玉华肌肤已坏,只剩下香囊仍在。他们完成改葬后,将香囊取来献给李隆基。李隆基看着香囊,对比今昔,更觉得凄凉。他令人画了杨玉环的画像,挂在殿上,朝夕注视。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他和儿子唐肃宗李亨的关系并不好。李亨本就对父皇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太上皇更是冷漠少礼。跟随李隆基几十年、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太监高力士则被唐肃宗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李隆基生活在没有亲情和关心的孤寂之中,一个人住在城南的兴庆宫里。雪上加霜的是,兴庆宫的物质待遇也日益被削减。先是李辅国将兴庆宫中的300匹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给李隆基;后来干脆将暮年的李隆基连骗带逼地转移到太极宫,加以软禁。

世态炎凉,老态龙钟的李隆基只能在太极宫,靠着对昔日往事的追忆,度过漫长的每一天。“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故景还在,故人已老,而其中的美和暖则一去不复返了。李隆基和杨玉环那一个个甜蜜的夜晚,杨玉环那一个个令人心醉神怡的回眸一笑,只能靠记忆中零散的印象来拼凑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出于对李隆基和杨玉环故事的同情,安排了一出杨玉环未死,出海生活在仙界中,李隆基派人出海寻找的戏。他说“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李隆基就派人出海找寻爱妃;临邛道士“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其中一个仙子就是杨玉环。遗憾的是,人仙殊途,杨玉环不能回到人间了,“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用物件来传递未了的情缘和绵绵无尽的思念。李隆基自然明白杨玉环传达的信物。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长恨歌》由此将一出帝王贵妃的缠绵,变为了一出刻骨铭心的爱恋。不过,这也仅仅是一出戏剧而已。

暮年李隆基在一片孤独凄凉中郁郁寡欢,最后在上元三年(公元762年)4月死在长安太极宫,享年77岁。

当爱已成往事

不被祝福

羞答答的爱情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