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16

第16章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慎择知己 砥砺为先

交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各人交友的经历不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不同。******早年曾结交过许多青年朋友。他觉得交朋友应重在双方思想、品行、学问上的互相砥砺,互相上进。

我国古代的史书《学记》上记载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显然,古人就认为一个人的学问要进步,不仅靠自己勤奋努力,刻苦思考,靠老师的教育指导,还需要有同学、友人的帮助。“学问,学问”,一靠自己学,二靠问别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指点帮助。“一字之师”,“一日之情”,等等说法,恐怕都是说的由于自己得到人家的帮助而心存感激,尊称人家为“师”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同学、朋友之间应当经常展开学习上的交流、讨论,这对彼此的进步都是十分有益的。青年******喜欢交友,更喜欢朋友之间多展开有益的学习活动,共同讨论,“交换知识,养成好的风气。”亲师而外,取友为急。正表达了青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帮助的迫切心情。

1915年7、8月,******曾两次写信给好友肖子升,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共求进步问题的看法。他在信中说:“今夫人者万类之灵,发声以为言,言而后转其类以为群,夫言以灵而发,群以言转。”这段话明确地表白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看法:由于人们的目的相同,又有共同的志趣,因而彼此就产生了共同的语言,由此而结成了团体。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发表意见,就互有所得,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若“不先有言,何以知失?知失则得,非言之功乎!”基于此种认识,******在信中继续阐发对朋友问题的看法,他说:“其为事无域,而人生有程,人获一珠,家藏半壁,欲不互质参观,安由博征而广识哉?”可见,******是非常希望,或者说是渴求得到“切磨之朋”。有了真诚的友人,“互质参观”,互相规过,才能“殊趋而同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正是由于青年******对同学、朋友之间“互帮互助”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因而他更加感到“仆自克之力甚薄,欲借外界以为策励,故求友之心甚热。”

青年******迫切求友之心情最后化为了实际的行动。1915年秋,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他深深感到要拯救自己的国家,改造社会,做一番大事业,单靠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奋斗是行不通,办不到的。自己必须到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共同努力,有大作为。想到这一点,他就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向省城长沙名校发出了一份油印的《征友启事》。这份启事是******自己刻腊板油印的,只有几百字,内容大意是:愿意和那些有爱国热情的青年结为朋友,愿意和那些不怕艰苦,不怕困难,能够为国捐躯的志士仁人通信联络。有人还记得启事中的最后一句是:“效嘤鸣之求,步将伯之呼”,以表示自己迫切求友的心情。启事封面上还注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在邮寄启事的信封上还注明着:“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

******将“征友启事”当即寄到了长沙各个学校,而且在长沙的几个城门口和照壁上也贴了出来,并在报纸上也登出来了。但是******的这种新式“交友法”,在当时还比较闭塞的长沙,自然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有一些头脑守旧的中学校长,觉得“二十八画生”一定是个怪人,这种“征友”目的不纯,绝无好意。于是他们把这些启事没收,或者将墙上的启事撕下来,不准张贴。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有一个姓马的校长,竟然认为这个启事是为了到师范学校找女生谈爱的。马校长按照启事上写的通信地址亲自去一师附小找到了陈章甫,他又亲自到湖南第一师范,找到校长,打听“二十八画生”究竟何许人也?他从陈章甫和一师校长那里才知道“二十八画生”就是******。而******并非一怪人。******是当时全校品学兼优,师生都大加夸奖的好学生。马校长听到这些,心中疑虑尽消。

启事发出后数天,由于上述的原因,起初只得到5、6个人的回信。尽管回信者甚少,然******心里仍有说不出的高兴。为此,他曾写信将此事告诉自己的老师黎锦熙,说:“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近日心事稍快唯此耳。”(《******早期文稿》第31页)

对征友这件事,******觉得颇有意义,值得珍视,以至在1936年他与来延安访问的斯诺还谈起它,说:“我感到自己心胸开阔,需要结交几个亲密朋友,于是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三个半人响应。”

从一则小小的征友启事,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在结交朋友中的精神境界。在当时军阀****,社会黑暗的年代,******交友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探求真知,为了救国。这一点,对今天的青年人如何交友的问题上,应当是有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