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03

第3章 “皇亲国戚”寻常生活

毛泽东是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代伟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除了是一位领袖,他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人。他在风风雨雨的磨炼中,与岳父家杨氏、贺氏、外婆家文氏、同族兄弟建立了难舍难分的情义。他们是毛泽东在革命征途中坚定脚印的见证者,是毛泽东身后默默无闻的支持者和拥护者。1949年经过英雄们的艰苦奋斗,在中国终于建立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权。毛泽东顺应时代的呼唤成了人民的主席。峥嵘岁月,时世变迁,昔日的“石伢子”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人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把思念和关怀之情化为文字寄往中南海。但在关心之外,这些“皇亲国戚”,有没有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谋求个人利益呢?生活上一改清贫、修闲安逸了呢?毛泽东又是如何妥善处理这类问题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找找相关的资料:

妻兄嫂杨开智、李崇德夫妇,是在华北对日作战中牺牲的杨展烈士的父母,1930年11月杨开慧烈士牺牲后亲友和农民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遗体运回板仓,兄嫂委托族兄杨秀生出面,办理棺木,把烈士埋葬在青松环绕的山坡上。随后李崇德和婆母向振熙冒着风险几经波折成功地将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毛泽民、钱希钧夫妇身边。建国初期,杨开智在湖南某农场工作,踏实认真、受人称赞。便他写信给毛泽东,希望能在长沙谋一个“厅长”方面的位置,被毛泽东婉言拒绝,用极其严肃的语气批评了妻兄不适当的要求,并给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营会副主任的王首道和杨开智各写信一封:“首道同志:杨开智等不可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杨开智先生: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央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不要使政府为难。”毛泽东还动员长子毛岸英给舅舅作思想工作,讲明“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道理,重申共产党人不能违背原则办事的立场。杨开智终于打消了原来访京谋职的念头,乐意接受中共湖南省委安排的工作,发挥农业方面专长,兢兢业业安心在家乡工作。

毛泽东与外婆文氏家族,一直有深厚的感情。建国初文家亲戚朋友屡上北京,看望毛主席。日子一久,有些人自满飘飘然了,不大乐意听从地方政府的指挥,毛泽东知情后,马上致信石城乡人民政府:“我的亲戚唐家坨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从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

文运昌也曾给毛泽东主席办公厅主任田家英写信,随信开列一个14人的名单,都是毛泽东的外祖家的亲属,要求照顾安排工作或派送升学。毛泽东在收到这份名单后提笔指示:“许多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要说话的。”不久表兄文南松也加入劝说队伍,写信要求毛泽东为胞兄文运昌介绍工作,但毛泽东始终严于律己,身为表率,不为自己亲戚谋私利。在委婉拒绝的同时他还会好言相劝,苦口婆心,鼓励上进,指点迷津。毛泽东1950年5月12日在给文南松的复信中说:“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以后文运昌就像普通百姓一样,认真实干,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并在1950年光荣地当上县人民代表,1951年1月担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起改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而在同族的几个兄弟中,毛泽连是仅存的毛氏弟兄中,与毛泽东血缘最亲近的。他们的曾祖父叫毛祖人,育两子。长子毛德臣,有三子:毛菊生,毛梅生,毛慰生(毛泽连之父);次子翼臣,只有一子毛顺生(毛泽东之父)。两家原住韶山东茅塘,毛顺生后买宅上屋场举家搬迁到现在毛泽东故居所在地,毛泽连的姐姐泽建从小过继给毛泽东父母做女儿,受毛泽东革命思想熏陶,冲突封建礼教,打碎束缚身心的枷锁,走上学习、革命的道路,成为威震一方的游击女侠。1929年不幸被捕,被反动派杀害,年仅24岁,(1949年),一直在期盼解放的毛泽连终于盼来了湖南省和平解放的这一天,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三哥。毛泽东急切询问老家亲人生活状况,当毛泽连问及北京是否有郎中可治眼疾时,毛主席思忖了好一会儿,说出了心里话:“泽连的困难我知道,我了解。不过,他的困难要靠当地政府解决。我是国家主席,我只解决大多数人的困难,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如果只解决一个人的困难,只考虑自己的亲属,那么我这个主席也当不成了!”哥哥的话一字一句重重地打在毛泽连的心上,他沉默了,也心服了。“这才是我敬仰的主席三哥啊!”后来毛泽连眼疾日趋严重,在毛泽东同意下前往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做手术后挖掉了左眼,右眼视力基本恢复。医生建议给毛泽连左眼安一个假眼球,毛泽东严肃而温和地说:“视力恢复了,上假眼球就没有必要了,那只是一个模样,没有什么作用,并且那样要花很多钱。”泽连也欣然同意。

寒冬腊月即将来临,毛泽东担心泽连不能适应北方的寒冷,把自己穿过的一件旧呢子衣送给他,细心关注他的身体、起居生活。毛泽连动身回湘之前,毛泽东偕江青亲自欢送他,还忘不了给他年迈体弱的母亲捎上亲笔信和皮箱、衣服、钱等礼物。毛泽连回韶山后,依旧上山砍柴,下田耕种,为一家人的生计终日劳累,并没有因为是毛泽东的堂弟而高高在上,享受特殊待遇。

5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还处在恢复和发展时期,韶山冲经济发展并不快,毛泽连既要侍奉母亲,又要抚养三个上学的孩子,眼疾未愈又添脚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一时间全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生活每况愈下。但是他从未伸手向政府要钱,向主席三哥叫苦求救,只是勤勤恳恳耕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70年代初,毛泽东重病缠身。一天,李敏前去探望父亲。病榻上,父亲将李敏唤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我快不行了。有件事得请你们做。家乡还有两个叔叔连饭都吃不饱,你们要经常回去看看。”被病魔缠身的毛泽东此刻惦着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两位远在韶山的堂弟!其中一位就是“毛九阿公”毛泽连。李敏、李讷不负重托,先后去韶山看望叔叔。她们发现叔叔住的还是那栋简陋斑驳的农舍。在那里,残垣断壁,凹凸不平的阶基、杂草丛生的禾坪、破烂不堪的家具摆设,让两姐妹热泪盈眶。叔叔的生活那么清贫、简单,甚至比有些普通农人还差!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他一生爱亲念亲,却又坚持原则绝不唯亲用亲;他义正词严,又循循善诱;他爱人民甚于爱亲人,时时刻刻把百姓装在心间。他的浩然正气、大公无私、光明坦荡正体现了一位国家领导人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