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04

第4章 感情细腻 一往情深

1923年秋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在南去广州的列车上,坐着一位满腹心事的青年,约30岁上下,清癯的面容,轮廓分明,双眼炯炯有神又略显疲惫,他就是中共一大湖南代表、中共湖区委员会书记、赶赴广泛参加会议的毛泽东。此刻他的心情和天边斜挂的残月一样凄清、孤寂。刚刚和杨开慧大吵一场,少不了有些负气。

随着熟悉的树林、建筑物隐隐退去,毛泽东不由得又想到了聪颖智慧、能识大体的妻子,还有活泼懂事的儿子,他们都已经睡着了吧!轰隆轰隆的车轮声碾碎了铁路沿线农人的清梦,清脆的一声汽笛在空旷的原野更显响亮、悠长。毛泽东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一柱柱往事仍记忆犹新:出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原本过着安逸、宁静的生活,自1920年结婚以来,成天跟着自己提心吊胆,颠沛流离,每天要精打细算着筹划日子,为了支撑这个家,为了茹苦含辛地养大儿子,任劳任怨,在丈夫不在身边的时候,挑起家庭重担无一句怨言。作为一个同样感情细腻、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女性要求自己能更多地照顾这个家,体谅他的感受也是人之常情啊!我怎么就怪她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了呢?毛泽东一想到这里,火气早就烟消云散,倒是悔恨和内疚之情溢满全身。几天后,开慧收到毛泽东的信,附上的就是那首耳熟能详的《贺新郎》。并愿他们似蓝天白云,重新比翼双飞,尽情邀翔——“重比翼,和云翥”。

谁说毛泽东没有儿女情长?这首热情洋溢、惆怅伤感的《贺新郎》就是见证。在夫妻短暂的聚会又是漫长的等待,分别时分,离情别绪笼罩心头,随着“汽笛一声”“肠已断”“热泪欲零还住”,感叹“算人间知己吾与汝”!这不也是与常人无异的难舍难分的儿女柔情吗?

在枪林弹雨的岁月中,在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大规模迂回周旋时,在前方指挥部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情况下他对亲人真挚、深沉的爱仍表露无遗。他曾充满感情地对贺子珍说过,他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到贫苦老百姓的哭声;二是跟过他的通讯员,舍不得他们离开;三是在贵州,听说贺子珍负了伤,要不行了,掉了泪。

那是在贵州盘县,遭敌机袭击,贺子珍头部、背部14处受伤,生命垂危。由医疗条件差,归局危急等原因,连里领导商量讨论后认为把她安排到一个老乡家养伤是较妥当的办法。毛泽东一听到消息,果断决定:“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百姓家,一是无药可救,无法治疗;二是完全没有保证,就是要死也要把她抬着走。”同时,他把自己的担架调了去,帮助抬贺子珍。直到毛泽东终于抽出时间看到缠满了绷带的贺子珍时,脸色苍白,半晌无语,最后劝慰她说:“你不要想那么多,会治好的。决不会把你留下,抬也要把你抬到目的地。你安心地休息吧!”

寥寥数语,却是肺腑之言,感人至深!表现了毛泽东在艰难困苦中对亲人不扔不弃,永恒存在的是一颗关怀和爱护之心。

毛泽东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凡人。他生于战事频繁、经济日益凋敝、民族受侮、百姓凄苦的忧患年代,为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毅然忍受挫折和困挫。扛起为工农翻身的义旗,开创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事业。由于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指挥才能,战场上捷报频飞,先是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回了老家,接着推翻了蒋氏腐朽的政权,然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上赋予人们自由权力,由人们选择的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所以,他是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伟大领袖。但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兄、为人父,他在和娇妻儿女分别时也曾“苦情重诉”,肝肠寸断;在听说妻子被杀于军阀的枪口时,他悲痛地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辩”!在红军长征路上与夫人贺子珍风雨同舟,历尽艰辛万苦,共赴患难。在老人65岁高龄将送与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蝶恋花》中,将“骄杨”改为“杨花”,不仅表达了对杨开慧的赞美之情,而且更显老人怀念开慧的清幽淡泊、柔情怡怡。